首页 历史故事金代最有名的文人:元好问、完颜亮、党怀英、赵秉文

金代最有名的文人:元好问、完颜亮、党怀英、赵秉文

【摘要】:金代最有名的文人,当属元好问无疑。他不但是金代最伟大的作家,而且是继苏、黄、陆、辛之后宋金两代最伟大的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被誉为“一代宗工”。除了元好问外,金代前、中、后期还有不少著名的文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完颜亮、党怀英、赵秉文等人。

一、金代著名文人

金朝在辽夏金三朝中汉化程度最高,汉文化最为发达。以文学为例,金朝的诗和词都取得了很大成就。金代早期的诗词,主要模仿北宋名家苏、黄,代表人物如宇文虚中、蔡松年等;世宗、章宗时期的著名诗人有党怀英、赵沨、王庭筠等;金末则以元好问、赵秉文等为代表。唐圭璋所编《全金元词》共收录金代作家70人,词作3 572首。蒋瑞兆、郭明志编纂有《全金诗》,为迄今辑诗最多的金诗总集。

金代最有名的文人,当属元好问无疑。他不但是金代最伟大的作家,而且是继苏、黄、陆、辛之后宋金两代最伟大的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被誉为“一代宗工”。

第四讲金朝的文人与文化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元好问的父亲元德明以诗知名,其师郝天挺是著名的学者,所以他在少年时代就受到较好的熏陶。32岁中进士。蒙古灭金期间,北方遭受到空前灾难,激起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金亡后,元好问拒绝做元朝的官,以“今是中原一布衣”自诩。他认为“国亡史作,己所当任”,于是往来民间搜集史料,以寸纸细字为记录,编成《壬辰杂编》和《中州集》,为后来元修《金史》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元好问的诗歌有“丧乱诗”之称,清雄古雅,“感时触事,声泪俱下,千载后犹使读者低徊不能置。盖事关家国,尤易感人”,集中反映了金元之际社会矛盾和人民的痛苦生活。

天兴二年(1233),蒙古军包围汴京,元好问写下了“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的著名诗句。“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元好问遭受亡国之痛,因此诗歌“豪情胜概,壮色沉声”,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激动人心的名句,如“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十年几度山河改,空指遗台是赵家”等。他的写景诗构思奇特,浑然天成,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诗句,如“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等。《蕙风词话》评价他说:“其词缠绵而婉曲,若有难言之隐,而又不得已于言,可以悲其志而原其心矣”。

元好问生于金元交替之际,饱受亡国之痛,诗学杜甫,词法苏、辛,文承欧、曾,融唐宋诸家之风格于一身,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其诗文成就远远超过金代诸家。

元好问的著作主要有《遗山先生文集》40卷、《中州集》10卷、《续夷坚志》4卷等。1990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姚奠中主持点校的100多万字的《元好问全集》(全二册),这是目前研究元好问的最主要的资料。而学界关于元好问研究的论文集、传记、诗词选注等类型的著作也不少,如《元好问研究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纪念元好问800诞辰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元好问研究论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以及各种类型的元好问传等,共计有10多种之多。

除了元好问外,金代前、中、后期还有不少著名的文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完颜亮、党怀英、赵秉文等人。完颜亮是金朝第四代国君,上文已讨论过他的是非功过。撇开他的政治作为不谈,完颜亮的文学成就在金初很有代表性。他的作品既能吸收中原文学的营养,又能保有本民族的特色,于质朴廉劲之中带有踌躇满志、雄心勃勃之气概。他在任藩王时就有“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的诗句,因此《大金国志》称赞其“一吟一咏,冠绝当时”。其《昭君怨·咏雪》、《念奴娇·看大雪》、《喜迁莺·赐大将军韩夷耶》等,在创作风格上既轻柔含蕴,又气势磅礴,被评品为“出语倔强,真是咄咄逼人”。如他的《鹊桥仙·待月》一词,就极富个性:

停杯不举,停歌不发,等候银蟾出海。不知何处片云来,做许大通天障碍

虬髯拈断,星眸睁裂,唯恨剑锋不快。一挥截断紫云腰,仔细看嫦娥体态。

党怀英(1134~1211),字世杰,号竹溪,泰安州奉符(治今山东泰安)人,著有《竹溪集》。大定十年(1170)进士。曾预修《世宗实录》及《辽史》,改翰林学士。承安三年(1198),入为翰林学士承旨,致仕,谥文献。少与辛弃疾同师于刘瞻,“为一时文字宗主”。赵秉文评价他的诗文书法说:“文似欧阳公,不为尖新奇险之语;诗似陶谢,奄有魏晋。譬如山水之状,烟云之姿,风鼓石激,然后千变万化,不可端倪。篆籀之妙,李阳冰之后,一人而已。”其词如《鹧鸪天》,意境超旷洒脱而不失工巧:

云步凌波小凤钩,年年星汉踏清秋。只缘巧极稀相见,底用人间乞巧楼。(www.chuimin.cn)

天外事,两悠悠。不应也作可怜愁。开帘放入窥窗月,且尽新凉睡美休。

赵秉文(1159~1232),字周臣,晚年自号闲闲老人,磁州滏阳(治今河北磁县)人。他历仕世宗、章宗、卫绍王、宣宗、哀宗五朝,官至礼部尚书、翰林学士,在哲学史学、文学、书画诸方面都很有造诣,是金朝后期文化界的领军人物。他大定二十五年(1185)进士及第,从此开始了30余年的官宦生涯,其中以在翰林院和礼部的任职时间为最长。

赵秉文的诗,包括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律诗、绝句等,总计有600余首。元好问对他的诗评价很高:“七言长诗笔势纵放,不拘一律;律诗壮丽,小诗精绝,多以近体为之。至五言大诗,则沉郁顿挫学阮嗣宗,真淳简淡学陶渊明,以他文较之,或不近也。”赵秉文的一生是在金由盛而衰并日趋灭亡的岁月中渡过的,在他的诗文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到蒙古南侵造成的血腥场面:“饮马长城窟,泉腥马不食”,“胡儿归来血饮马,中原无树摇春风”。他的《从军行·送田琢器之》,对田琢、李英、侯挚、王晦等一批“书生”不畏强敌的英雄行为给以热情赞颂,文字激昂慷慨,诗中饱含爱国激情:

田侯落落奇男子,主辱臣生不如死。

殿前画地作山川,请以义军相表里。

恨我不得学李英,爱军不减侯莘卿。

子明又请当一面,禁中颇牧皆书生。

横遮俘尸三十万,潼关大笑哥舒翰。

上书慷慨请长缨,临风锻翮空三叹。

赵秉文的字画也非常有名,刘祁就认为他的字画工夫最深,诗其次,散文又其次。因书法造诣很高,平时求赵秉文写字的人很多,“公甚以为苦”。他曾在礼部的厅壁上声明:“当职系三品官,为人书扇面失体,请诸人知。”致仕后,又在住宅大门上赫然写上“老汉不写字”,以谢绝请托。史书记载有这样一件趣事:一天,赵秉文在礼部与同事一道去丹阳观饮酒,出发前声明说:“吾今往,但不写字耳。如求字者,是吾儿。”同行的白文举竟说:“先生年德俱高,某等真儿行也。”赵秉文迫不得已,只好为他写字。赵秉文的画也颇受时人赞赏,他的画《南城访道图》,很多人都为之写诗。元人夏文彦《图绘宝鉴》称他“画梅花竹石,笔力雄健,命意高古”。

赵秉文的著述很丰富,但今存仅有《闲闲老人滏水文集》20卷,《补遗》1卷,《道德真经集解》四卷。此外,一些佚文散见于他人著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