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统治已经衰落,在新兴女真的进攻下,辽军节节败退,金政权的建立具备了条件。金朝是在氏族制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奴隶制国家,国家初建之时,典章制度极为质朴,尚无城郭宫室之制,阿骨打居住的地方被称为“皇帝寨”,此外还有“国相寨”、“太子庄”等。......
2024-04-22
一、卫绍王的统治与宣宗南迁
章宗晚年,娱情声色。官僚、将领、猛安、谋克日渐腐化,女真人淳朴俭素的风气已消失殆尽,金朝社会奢侈靡费习气日甚一日,吏治腐败,官员“徇情卖法”,“迁延苟简,习以成弊”。而官吏队伍却不断扩大,至泰和七年(1207),在任官由37 000名增至47 000名,是大定时期的3倍。不仅如此,军队也日渐腐败,军纪败坏;朝廷婢宠干政,统治集团上层离析。章宗病重之际,承御贾氏、范氏已有身孕,但均未到产期,于是章宗立元妃李氏之子卫绍王完颜允济为皇位继承人。章宗在遗诏中说:“已诏皇帝(指卫绍王),如其中有男当立为储贰,如皆是男子,择可立者立之。”这实际上是章宗给卫绍王提出的册立他的条件。章宗之意在于等贾氏、范氏“龙子”出生,则可取代“柔弱鲜智能”的卫绍王,从而保证皇位能由卫绍王传到他的子孙手里。但卫绍王即位以后,伺机杀了贾氏、范氏,把自己的儿子立为皇太子。
第三讲金朝的衰亡卫绍王时期,是金朝政治统治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同时经济也陷入崩溃的边缘。不仅如此,卫绍王还面临的一个大敌——北面新兴的蒙古。卫绍王即位之初,成吉思汗已经建立了大蒙古国,对金的威胁日益加剧。卫绍王为人忠厚,但生性懦怯,其统治集团中也缺乏能够独当一面的强人,因此统治集团内部难免出现政治危机。成吉思汗在得知卫绍王继为金朝皇帝后,非常蔑视他。《蒙兀儿史记》记载说:“章宗殂,允济嗣位,有诏至国,传言当拜受。汗(指成吉思汗)问金使:‘新君为谁?’金使曰:‘卫王也。’汗遽向南唾曰:‘我谓中原皇帝是天上人作,此等庸懦,亦为之耶,何以拜为?’即上马北向驰去。”
成吉思汗蔑视卫绍王,不仅因为他懦怯,而且因为他无能。面对政治危机,卫绍王束手无策,找不到解救危难的策略方针。不但如此,他还腐朽昏聩,举措不当,甚至是非颠倒。韩玉冤狱就是一典型案例。韩玉字温甫,是明昌五年经义、辞赋两科进士,入翰林为应奉,应制一日百篇,文不加点,是金代著名的文章大家。泰和中,授同知陕西东路转运使事。他以文臣挺身而出,招募义军,抗击西夏,立有战功,并留下了“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为”的豪言壮语。但就是这样一位忠心为国的文臣,却招来卫绍王统治集团的猜忌,最终因“有异志”而被冤杀,士大夫无不为此感愤。韩玉冤案,正是卫绍王统治集团昏聩无能、腐朽没落的衰败政治的一个缩影。
卫绍王的懦怯和无能,助长了手下军事将领的骄横跋扈,其中纥石烈执中就是十分突出的一个。纥石烈执中,女真名胡沙虎,世宗时期曾充任皇太子护卫,章宗朝亦得宠信,因此十分跋扈。卫绍王即位,授纥石烈执中世袭谋克,复知大兴府事,出知太原府,又为西京留守、行枢密院,兼安抚使,官运一路攀升。蒙古军南下,他临阵脱逃,结果导致金兵大败,卫绍王因此将他免职。但至宁元年(1213)又召他入京,参与军事。尽管不少大臣都劝谏卫绍王,认为纥石烈执中不可用,如御史中丞孟铸就抨击他“贪残专恣,不奉法令”,“明天子在上,岂容有跋扈之臣”。但卫绍王还是赐其金牌,任为右副元帅,领兵屯住中都城北。至宁元年秋,蒙古军再次攻金,黄河以北战事激烈。在此紧要关头,纥石烈执中仍不积极准备,反而迷恋驰猎、不理军务,因而受到卫绍王的谴责。纥石烈执中心怀怨恨,遂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兵变,入宫杀死卫绍王。经此变故,金朝迅速衰落。
杀死卫绍王后,纥石烈执中迎立世宗之孙、章宗庶兄、丰王完颜珣(女真名吾睹补)为帝,是为宣宗。此时蒙古军已第二次南下,进军包围了中都,京师告急。面对蒙古大军的凌厉攻势,宣宗并没有积极组织力量抵抗,反而遣使与蒙古议和。在蒙古大军兵临城下之时,宣宗竟相信无知之徒的诳言和方术,寄希望于凭空出现奇迹。他在东华门设“招贤所”,凡进言合其旨意者即可授官,结果上了一些无知无识的狂妄之徒的当。当时有一个叫王守信的村民,声称“诸葛亮不知兵”,大谈兵法。宣宗不问此人真实才学,不加考核,就授予这个招摇撞骗的小人以行军都统的重任。王守信遂招募了一些市井无赖充当士兵,教阅进、退、跳、掷之法,无非儿戏,却名其阵法曰“古今相对”。并以黄布包、缁巾、镴牌、牛头响等作为“法物”,用以退敌。宣宗等金朝统治者竟将自己的命运交给像王守信这样的无赖,军队焉有不败之理?(www.chuimin.cn)
蒙古这次对金朝用兵,是以掠夺财物和试探虚实为主要目的。在达到目的后,蒙古与金朝达成和议,金朝献卫绍王女儿歧国公主及金帛、500童男女、马3 000匹给蒙古。贞祐二年(1214),蒙古撤军。是年五月,金宣宗没有趁蒙古撤军之际加强战备,而是以尚书右丞、都元帅完颜承晖,尚书左丞、左副元帅抹撚尽忠和太子守忠留守中都,自己则在判南京留守事仆散端等人的怂恿下,率宗室、百官南迁汴京,以躲避蒙古的进攻。宣宗此举,严重动摇了河北军民的守土决心。
实际上,以元老重臣徒单镒等人为代表的众多臣子坚决反对宣宗南迁,认为上策是固守中都。这个策略应当是对的,因为如果中都不保,则河北、山西、山东等地都将动摇,这是金朝自海陵迁都以来的“腹心之地”。失去“腹心之地”,金朝局促于河南一地,北有蒙古大兵压境,南方又有宋兵相抗,腹背受敌,只能坐以待毙。即便要迁都,也不能往南迁,应该向北,退回辽东,那里是女真人始兴之地。保有祖宗旧地,放弃关内,图谋再起,亦未尝不可。但是宣宗偏偏放弃了中都而南迁汴京。
宣宗南迁之前对中都的布防,体现出他根本无意坚守中都。本来他曾将皇太子完颜守忠留在中都,以起稳定人心、激励将士的作用,正如完颜素兰所说:“太子在彼则声势俱重,边隘有守则都城无虞。”但他后来采纳了完颜弼的意见,认为“皇太子不可留中都,盖军少则难守,军多则难养”,于是召其前往南京。此举使留守将士的情绪再次受到打击。宣宗南迁又引起蒙古猜疑,南迁过程中因对契丹军不信任而进行监视,又导致契丹军降蒙。成吉思汗遂以降将为向导再次进攻中都,太子守忠逃往汴京,中都的守将、周围的官僚则纷纷投降蒙古。金朝派往中都的援军又被蒙古截击,“终无一兵至中都者”,中都成了一座孤城。在外无援军,抗蒙不支的情况下,抹撚尽忠逃往汴京,完颜承晖自杀。三年五月,中都终于不保。
中都失陷,河北广大地区遂成为蒙古军的囊中之物。蒙古大军一路南下,兵锋所至,人民仓皇逃命,当地军民已经无法安定生活了。不仅女真皇室、百官南迁,就连那些由塞外迁来的作为金政权的重要依靠力量女真屯田军户,也很快随之南迁。军户大批南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数十万军户骤然而至,给中原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南迁军户与民争食、与民争地,随之又出现了流民问题,“流民数百万,饥疫荐至,死十七八”。不仅军户,各级官吏和广大居民也纷纷南迁,躲避这场战祸。由此形成了军民争相南迁的浪潮,金朝统治者根本没有能力控制局面。大量的人口聚积到河南,“一人耕之,百人食之,其能赡乎?”面对如此严重的局势,南渡后的金朝君臣仍然不思进取,醉生梦死,苟且偷安。每当蒙古大兵压境,则君臣相对泣下,或殿上叹吁,蒙古军退兵解围后,则又张具会饮于黄阁之中。对国家前途和命运如此不关心的君臣,怎能不导致亡国的最终结局呢?
有关金元史十二讲的文章
辽朝统治已经衰落,在新兴女真的进攻下,辽军节节败退,金政权的建立具备了条件。金朝是在氏族制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奴隶制国家,国家初建之时,典章制度极为质朴,尚无城郭宫室之制,阿骨打居住的地方被称为“皇帝寨”,此外还有“国相寨”、“太子庄”等。......
2024-04-22
忽必烈假借蒙哥遗命,遣散已经签发的军卒,解除了当地的军事危机。因此,忽必烈在夺取汗位之前的十多年间,已跳出了蒙古“黄金家族”的小圈子,逐渐成为懂得汉法、决心推行汉法的新的封建统治者。......
2024-04-22
金在攻灭辽朝之后,下一个目标直指北宋。天辅七年,降金辽将、金南京留守张觉据平州叛金,宋徽宗“以御笔付詹度”,要詹度见机行事,招降张觉。......
2024-04-22
17﹒渤海遗民南迁契丹灭掉渤海国之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对渤海国地区这一刚刚纳入契丹版图,社会发展比较先进的地区实行因地制宜的政策,建立了封国式的自治政权——东丹国。为稳定局面,辽太宗耶律德光接受了耶律羽之的建议,决定将渤海遗民迁往辽东。耶律羽之将原渤海主要地区,包括西京鸭绿府所属地区在内的渤海遗民数十万户,强行迁徙到辽东地区。渤海遗民南迁,首先是被迫的行为,是契丹统治者的强制性活动。......
2024-06-03
因此,海陵决定将都城南迁至燕京。海陵兴修的燕京城及宫殿,主要模仿宋制,气势宏伟。天德五年二月,海陵一行由中京出发,一路浩浩荡荡,经过一个月的行程,至三月抵达燕京。......
2024-04-22
为了巩固政权,笼络元朝遗民,招抚和平定割据势力,朱元璋利用编修《元史》这一举动,来表明自己建立明朝的合法性。明朝在建国之初即急于编修《元史》是有着良苦的政治目的的。《元史》编修前后总共用了331天,参加修史的人员前后共31人。《元史》的《志》和《表》则主要取材于元朝所修《经世大典》。《元史》的编修者违反一般的修史惯例,把一些儒家学者认为不值一提的史实也记入《元史》。《元史》存在的不足也是很多的。......
2023-12-03
为亲身感受浙大西迁办学的环境,寻找形成我父亲这种高尚品质的外在因素,2016年11月12日晚,我和我爱人、大舅夫妇回到了我的出生地湄潭,次日一早就到文庙参观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这样我认识了茶城中学校长李远洪,他是一位对浙大怀有深厚感情的湄潭人,当他听说要送浙大一位老校友去永兴,就开车过来了。......
2023-10-07
另外,金凸点可通过较薄的一层焊料或锡来完成连接。当金凸点上的焊料层较薄时,焊点在回流工艺中可以完全转变为金锡金属间化合物。我们需要通过多个温度下的锡铅金三元相图的等温截面来比较其润湿反应和固态老化过程,而这些相图是基于优化的二元系统通过进一步计算获得的。图7.14~所示为160℃、200℃、225℃和330℃环境下的锡铅金三元相图。在200℃时,熔融焊料在形成AuSn4前可溶解质量分数约为4.5%的金。......
2023-06-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