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金元史十二讲:金灭辽,南下灭北宋

金元史十二讲:金灭辽,南下灭北宋

【摘要】:金在攻灭辽朝之后,下一个目标直指北宋。天辅七年,降金辽将、金南京留守张觉据平州叛金,宋徽宗“以御笔付詹度”,要詹度见机行事,招降张觉。

四、南下灭北宋

金灭辽前夕,欲借助北宋的力量早日结束灭辽战争,同时从北宋获得经济利益,但由于宋军腐败,缺乏战斗力,攻打辽南京(燕京)两战均以失败告终,南京还是由金军攻占,宋朝“外强中干”的本质在金人面前暴露无遗。同时,金朝对北宋“止以已与契丹银绢,坐邀汉地”的做法非常不满,一些大臣提出“若我将来灭契丹,尽有其地,则南朝何敢不奉币帛,不厚我欢盟?设若我欲南拓土疆,彼以何力拒我,又何必跨海讲好?在我俟平契丹,仍据燕地,与宋为邻,至时以兵压境,更展提封,有何不可?”表现出对宋朝的轻视,也显现出金人已有败盟之意。所以在金宋交涉燕云交割问题时,金朝统治者迟迟不愿意将燕云按约定交还北宋。降金的左企弓就向金朝统治者献诗说:“君王莫听捐燕议,一寸山河一寸金。”宋朝为了达到收复燕云的目的,决定每年加付一百万缗的燕京代税钱,随同每年的“岁币”一同交付给金朝。金太祖为了保持与宋的“友好”关系,没有听信“金用事者及契丹旧臣”的话,将燕京及所属九州中的西部六州归还宋朝。但金朝在归还燕京之前,已将城中金帛、子女、职官、民户洗劫一空,宋朝以一百万缗代税钱换回的燕京,仅是一座空城。

金在攻灭辽朝之后,下一个目标直指北宋。这时候发生的张觉事件,正好给金人侵宋制造了借口。天辅七年(1123),降金辽将、金南京(即平州,治今河北卢龙)留守张觉据平州叛金,宋徽宗“以御笔付詹度”,要詹度见机行事,招降张觉。张觉叛金后知道不能自保,有意降宋,见宋朝“累遣人赍到文字招谕”,于是即刻“奉表款附”,“纳土来归”。宋徽宗令改平州为泰宁军,任命张觉为节度使。宋徽宗的这一做法,等于公开破坏了宋金盟约。

此时金太宗已即位,遂发兵攻打张觉。张觉兵败逃匿,金人向北宋索要张觉,宋徽宗害怕金兵攻宋,于是将张觉处死并将人头函送给金朝。尽管如此,“自张觉平州之叛,而南北之衅启矣”。天会三年十月,金太宗下诏伐宋,这是金军第一次南下攻宋。太宗命粘罕(完颜宗翰)为左副元帅,斡离不(完颜宗望)为南京路都统,以宋朝擅纳叛亡、招收户口、首违誓盟等为理由,各统一军分别自云中、平州南下,向宋朝展开全面进攻。同时派出和谈使者,要求宋朝将河北、河东割让给金朝,双方以黄河为界。

面对金军的大规模来犯,宋朝毫无准备。斡离不率东路军自平州起兵,宋朝军队“望风而溃”,金军攻占檀(治今北京密云)、蓟(治今天津蓟县),进至燕山府后,宋知燕山府蔡靖慌忙以郭药师常胜军迎敌。郭药师率军渡白河(今北京通县东潮白河),宋将张令徽、刘舜仁等不肯力战,先遁,郭药师北追三十余里,以孤军深入,败回。张令徽、刘舜仁等密与金军私通,郭药师也并没有一心一意帮助宋朝守卫燕京,而是在金军逼近燕京时投降了金人,金军遂占领燕山,蔡靖被迫降金。斡离不遂以郭药师为先锋,继续南下攻保州、中山,下庆元、信德二府。天会三年十二月,粘罕率西路军入忻、代,下朔、武,一路“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兵至太原。北宋朝廷震动,派遣宦官梁方平率兵守河桥。梁方平与童贯、谭稹等号称“十恶”,根本不会领兵打仗,童贯临阵脱逃,留下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王禀和河东宣抚使、太原知府张孝纯守城。王、张率领全城军民,利用坚固的城防顽强抗击金军,粘罕一时攻城不下。天会四年二月,粘罕得知斡离不大军包围了东京,遂留完颜银术可继续围困太原,自己率主力准备与斡离不会合。

在金朝的强大攻势面前,徽宗无计可施,一心只想出逃。后在主战派李纲、吴敏等人的敦促下,徽宗传位给太子赵桓,是为钦宗。钦宗继位后,派给事中李邺出使金朝,告知新皇帝继位,且欲与金修好,但金朝决心灭宋的战略目标已不可改变。胆小如鼠的李邺求和未遂,返回后盛言金朝如何强大,说“金人如虎,马如龙,上山如猿,入水为獭,其势如泰山,中国如累卵”。时人因此称之为“六如给事”。

天会四年正月,斡离不率军取相州、浚州,宋威武军节度使梁方平贪生怕死,烧毁河桥,“单骑遁归”,大军溃散。把守黄河的步军都指挥使何灌也弃河逃跑,金军得以顺利渡河,攻取滑州,轻而易举抵达汴京(今开封)西北。黄河天险竟无人把守,对此就连金人都说:“南朝可谓无人矣!若有一二千人,我辈岂得渡哉?”

宋徽宗听说梁方平、何灌皆溃败,便在蔡攸等人的护卫下,向东南出逃,童贯、蔡京紧随其后。就连刚刚即位的钦宗也想逃跑,主战派李纲劝谏说:“天下城池,岂有如都城者,且宗庙社稷、百官万民所在,舍此欲何之?”钦宗这才勉强留下。宋朝君臣上下争相出逃,军心动摇,抗金更没有了信心,军力更加涣散了。斡离不率大军攻汴京不能克,遂与宋约和。双方议定:金与宋为伯侄之国;宋割中山、太原、河间三府与金;除原应纳岁币外,增纳钱100万贯、犒军银1 000万两;以康王赵构、少宰张邦昌为质,待金军出宋境和划界后放归。二月,斡离不撤军,东京暂时解围,宋朝渡过了一次危机。(www.chuimin.cn)

经过第一次南下攻宋,金人对辽朝降官一再反映的宋方“宫禁奢侈,中国无备”的状况有了直接感受,对宋军的战斗力也有了认识和了解,因此愈发蔑视宋朝,灭宋的决心更为坚定。同时,斡离不所率东路军收降郭药师的常胜军,粘罕所率西路军也得到反辽降宋的董才。“自郭药师降,益知宋之虚实”,“及董才降,益知宋之地里”,郭药师和董才降金,为金朝下一步对宋用兵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本来,金军北返,京师解围,这是千载难逢的备战之机,但是北宋朝廷又一次错过了良机。钦宗无心备战御敌,不但解除了抗金名将种师道的兵权,而且两河宣抚使李纲也是徒有节制之名,并无实际兵权。不仅如此,北宋政府还异想天开地去策动耶律余睹反金,妄想以此缓解来自金朝的压力,结果事与愿违。天会四年七月,金使萧仲恭北归。萧仲恭本是辽朝官员,曾任辽朝枢密使,封兰陵郡王。辽亡后他与天祚帝一同被俘,对天祚帝忠心耿耿,后在金人劝说下改事金朝。耶律余睹原为辽朝大将,娶天祚文妃的妹妹为妻。降金后被任为左金吾上将军,升元帅右都监。萧仲恭北归时,同行的还有一个叫赵伦的人,他怕被北宋扣留,遂假意向宋朝说耶律余睹降金后有贰心,劝宋朝联络耶律余睹反金。宋朝统治者认为萧仲恭及耶律余睹均是契丹人,必有亡国之恨,可以诱降,于是就相信了赵伦的假情报,一厢情愿地让萧仲恭带给耶律余睹一枚蜡丸,约余睹以为宋朝内应。北宋王朝的天真又一次给了金朝发兵攻宋的口实。

八月,金太宗下令诸将再次对宋用兵。金军仍由粘罕为左副元帅,斡离不为右副元帅,分东西两路南下。粘罕发云中,斡离不发保州(治今河北保定)。东路斡离不下雄州、新乐,取天威军,克真定,守臣李邈战死。九月,西路粘罕下太原,降张孝纯,取平遥、灵石、孝义、介休。十月,克汾州(治今山西汾阳)、平定军(治今山西平定),降石州(治今山西离石)、辽州(治今山西左权)。两军分别自真定、太原趋汴京。十一月,诸军分别自黎阳、孟津、李固渡渡黄河,一面遣使议以黄河为界,一面率军直抵汴京城下。斡离不屯刘家寺,粘罕屯青城,遣兵四面攻城不已,要求宋徽、钦二帝出城至金营议和。

天会四年闰十一月初二,金兵开始进攻汴京,汴京保卫战开始。自二日至二十五日,金宋两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因为这是关系宋政权生死存亡的保卫战,因此宋军战斗异常勇敢。金军为攻破城池,运用了多种攻城器械,石茂良《避戎夜话》中记载金军的攻城之具有火梯、云梯、编桥、鹅车、洞子、撞竿、钩竿之类。而宋军也是百般抵御,极尽巧思,双方伤亡都很大。二十五日,金兵乘雪攻城,经激战,金兵登城。在备战之际,钦宗愚蠢地相信了一位叫郭京的妖人。此人在市井游民中按照生日找了7 777人,组成所谓的“六甲神兵”。郭京骗钦宗说“六甲神兵”可以活捉金朝东、西路统帅,打败金兵。钦宗于是命郭京率“六甲神兵”出宣化门和金兵交战,结果金兵乘机破城而入,汴京终被金兵攻下。

宋钦宗得知城已失陷,于是遣其弟景王及谢克家等至金军中议降。粘罕也遣宋臣李若水等入城见钦宗。三十日,宋钦宗在金兵胁迫下出城至金军中议降,双方进入议降谈判阶段。十二月二日,钦宗向金朝递交降表,卑辞委婉,尽哀呈痛:

臣桓言:背恩致讨,远烦汗马之劳;请命求哀,敢废牵羊之礼。仰祈蠲贷,俯切凌兢,臣桓诚惶诚惧,顿首顿首。……上皇引咎以播迁,微臣因时而受禅,惧孤城之失守,割三府以请和。屡致哀鸣,亟蒙矜许。……已蠲衔璧之举,更叨授馆之恩,自知获罪之深,敢有求生之理?伏惟皇帝陛下诞膺骏命,绍履鸿图,不杀之仁既追踪于汤、武,好生之德终俪美于唐、虞,所望惠顾大圣肇造之恩,庶以保全弊宋不绝之绪,虽死犹幸,受赐亦多。……谨与叔燕王俣、越王偲、弟郓王楷、景王杞、祁王模、莘王植、徐王棣、沂王、和王栻及宰相百僚、举国士民、僧道、耆寿、军人,奉表出郊,望阙待罪以闻。臣诚惶诚惧,顿首顿首。谨言。天会四年十二月□日,大宋皇帝臣赵桓上表。

为了能够“保全弊宋不绝之绪”,北宋尽库存之所有,尽皇室之所能,以及汴京权贵豪富之家财,尽犒金军。天会五年(宋靖康二年,1127)正月初十,金军以议加金帝尊号为名,再约宋钦宗出城,并扣留不遣。二月六日,金太宗诏令“降宋二帝为庶人”,“别择贤人,立为藩屏”,实际上是要扶持一个非赵姓的傀儡政权帮助金朝管理黄河以南的汉地。七日,粘罕等又请宋太上皇、太上皇后、诸王、王妃、帝姬、郡王、国公、宗姬、妃嫔等出城,并催逼宋百官推举可立者。十一日,百官按金将旨意以张邦昌应命。金军又令皇后、皇太子出城,并按玉牒尽索诸王、帝姬、驸马及其亲属。至此,宋宗室除募兵在外的康王赵构和哲宗废后孟氏外,全部为金军所俘。三月七日,金朝不顾宋朝大臣的反对,册立张邦昌为帝,国号大楚,都金陵,“自黄河以外,除西夏新界,疆场仍旧。世辅王室,永作藩臣”。四月一日,金军撤出汴京,押解宋二帝及二后、皇太子谌等亲王、王公、帝姬、妃嫔共1 200多人北归。宋朝京城的金银、绢帛、书籍、宝物和皇宫玺印、仪物、珍玩等全部被席卷一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