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偏不倚,中庸处世中庸做人也是圆融处世的一种境界。中庸之道不仅是一种处世方法,也是一种处世哲学。但它们并不具有普遍性;而真正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功智慧和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成功法宝,是中庸处世思想。人类全部的道德行为、法律行为,都需要符合中庸之道,使之无过无不及,最终达到至善。这个“一”,就是中庸智慧。在处世上恪守中庸,才有好的人际基础,不至于朋友反目,众叛亲离;不会一意孤行,自取其辱。......
2023-12-01
“道”的竞争派别
战国时期产生的诸子学术著作普遍断言自己拥有一个通常被称为“道”的完整智慧,以此来强调他们的权威。在这段政治混乱的历史时期,对“道”的不同解释汇聚成为充满争议的流派,每个流派都声称自己的智慧是包罗万象的,都来源于先古圣人的智慧,同时轻视其竞争对手的信条,认为那只是部分真理,其适用性很有限。不同流派、彼此竞争的经典文本都被视为从学术作品中表达了周朝瓦解成诸国这个事实。《荀子》一书编纂于公元前3世纪,作者荀况来自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此书据说反映了荀况的教诲,其中有一段话,代表了这种理念的一个儒学版本:
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干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此数具者,皆道之一隅也。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也。一家得周道。
这种学术的分裂导致了李斯(卒于公元前208年)——一位曾经在荀况门下学习、后来成为秦国丞相的学者——向秦始皇建议,应该打压私学,禁止非技术性知识的传授——包括思想家、《诗经》以及《尚书》——让国家成为教育和真理的唯一来源。和被他批判的哲学理论一样,李斯强调全面相对于局部的优越性,但他把全面性的真理等同于秦国强制性的统一。他声称,其他的学术都是追逐私利的集团,他们都只是为了追逐私人荣耀,因而会对公共秩序产生威胁。秦的目标是通过文字和思想的统一来提供一个统一的传统。哲学——比如法律、度量衡以及书体——都应该接受中央政府的指导,并且由皇帝任命的官员来强制执行。(www.chuimin.cn)
把相互竞争的哲学流派视为整体哲学的细枝末节,这种观念一直持续到了汉代早期,也反映在司马谈(卒于公元前110年)的著作中。作为汉武帝时代的大史学家,他开始撰写汉代的综合历史《史记》,这项事业由他的儿子司马迁继承和完成。司马迁继承了其父在朝中的官职。司马谈是将当时知识界划分为持不同主张的几个学派的第一人,这些学派包括“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司马谈肯定了除道家之外的其他所有学派。他对道家有部分的了解,并且认为这个部分造成了错误。
在他看来,把所有其他学派的好的特质内容都吸收进来,杂糅为一体,始终保持变化和调和适应,以此来避免理论不完整所带来的缺陷,都是“道德”派或称“道家”的传统。司马谈对道家传统追根溯源,往上追溯到了周代的柱下史老子,据推测这是一位和孔子同时代的人。关于老子生平的神话在战国晚期得到发展,并用来解释一部被称为《道德经》的经典。当然,当代有些学者很怀疑老子此人是否真正存在过。然而,《道德经》和《庄子》一起为道家学派提供了基础文献。用司马谈的话来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道家强调“神”与“形”的完美统一,把行动建立在事物的无形的本源之上,并且遵行自然的规律法则,通过以上方式,道家最后和儒家、佛教一起,被称作中国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柱。
有关哈佛中国史01•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的文章
不偏不倚,中庸处世中庸做人也是圆融处世的一种境界。中庸之道不仅是一种处世方法,也是一种处世哲学。但它们并不具有普遍性;而真正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功智慧和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成功法宝,是中庸处世思想。人类全部的道德行为、法律行为,都需要符合中庸之道,使之无过无不及,最终达到至善。这个“一”,就是中庸智慧。在处世上恪守中庸,才有好的人际基础,不至于朋友反目,众叛亲离;不会一意孤行,自取其辱。......
2023-12-01
109.美即好效应看不到优秀背面的东西,就不能很好地解读它。也有人利用别人美即好的心理,取得了个人事业的成功。进宫后,帕雷伊洛将地球仪摆在国王面前,历数麦哲伦航海的必要性及种种好处。正是国王的美即好心理效应——专家的观点不会有错——成就了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伟大成功。在生活中,其实我们都在无意识地、执拗地利用着美即好效应。其实,美即好效应是一把双刃剑。......
2023-12-01
“忍”作为一种处世的学问,在你与不好相处的人交往时,是绝对不可欠缺的。它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俗话说:“心字头上一把刀,一事当前忍为高。”那么是不是因为这种原因就不必要进行忍让和克制了呢?在这件事中,洛克菲勒巧妙地用自己的忍让化解了一场将要发生的冲突。可洛克菲勒却是异常机智地处理了这一矛盾,克制住自己的心头之火、做出了必要的忍让。“忍”并不意味着不敢反抗。......
2023-07-09
◤注释a小国寡民:使国家小,是人民少。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是老子理想的社会形态,是对当时各诸侯国推行“广土众民”政策的不满,由此产生了对原始社会自然生活的向往之情。老子所说“小国寡民”中的“国”,并不是指后来整体国家的概念,而是指地区性的划分。所以,“小国寡民”这个“国”,是“地区”的意思。本章讲治国之道,阐述了“小国寡民”的政治理念。......
2023-10-17
“功成身退,自然之道”,这是一种非常积极高尚的人生观,他认为每个人的责任就是献身社会,在政坛、在战场实现个人的价值,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等自己的使命完成以后,马上就应该隐退,空出舞台让后来人演出更辉煌的历史剧。凡夫俗子如果没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没有济世救民的宏大抱负,那就既谈不上出仕也谈不上隐退,不过随波逐流,随生随灭。《后汉书》说严子陵“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
2023-10-29
“小鲜”即小鱼。治理大国就要像烹煎小鱼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尧又把他的大臣一个个流放,重新换一批人来治国,照样没法把国家治好。我们这几代人念一念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每个人都会别有会心,默然首肯。据1988年5月8日《光明日报》的一篇报道载,“治大国,若烹小鲜”,已被载入1987年美国政府的国情咨文中。看来老子的这一治国之道,已逐渐为全世界的政治家所接受和运用。......
2023-10-29
读完《狐狸列那的故事》,才知道原来很多关于狐狸的恶名都来自这只叫列那的狐狸。选入小学课本的《狐狸与乌鸦》的故事,只是关于狐狸列那的一次小计谋的记载。列那除了对它的妻子和孩子们好以外,几乎所有的动物都要为它服务,被它捉弄。一开始,这些动物都知道列那的为人,都对它存有戒心。再狡猾的骗子面对一个智者,也是无能为力的。真正的智慧是心灵的明澈,无欲无求,不贪图小利益,不贪图意外之财。......
2023-08-14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a。◤注释a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厚德之人,好比初生的婴儿。◤译文道德修养深厚的人,就像初生的婴儿。骨弱筋柔本章讲述修身之道,强调了厚德之人必备的品德修养。只有重视德行的积累,才是修行有道,能够保有赤子之心元气充沛,筋骨柔弱内力刚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五十四章老子提出“以身观身”的修身之道,也是道家长生不老、祛病延年的方法。......
2023-10-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