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奉道者要交五斗米,或称因其崇拜五方星斗和斗姆,所以被称为“五斗米道” 。张陵自称为“天师” ,他的儿子张衡、孙子张鲁分别被称为“系师”和“嗣师” 。真人授经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教义基本一致,《太平经》即上承《道德经》 ,兼有河上公《道德经章句》思想,还糅合了阴阳五行、巫觋杂语,从而构成了庞大的道教理论体系。......
2023-12-06
普通民众的宗教行为只有当其威胁到朝廷政权时才会进入历史记录之中。以上所说的一些信仰和行为——巫觋信仰、祖先崇拜、地方崇拜等——都出现在平民的日常生活里。墓葬中出土的文献证明,普通平民的生活被具有潜在危害的恶灵包围,有必要求助于魔法来辨认和禳解他们。这类恶灵出现在有关引起疾病流行的故事中,或者与那些居住在高山大湖之中的奇怪、危险生物有关。
有些崇拜行为还和平民的经济行为有关。社稷神是谷物和土地之神,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对社稷的崇拜都是最主要的宗教信仰,而手工艺人所遇到的技术困难使他们似乎更倾向于接受神灵的干预,冶金业、陶瓷业以及漆器业都有他们自己的神话和行业神。一些信仰行为或者巫术行为留下了一些材料上的痕迹,比如在钱范上刻上四方神的图案。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有一份时间大概在公元前2世纪的药方(《五十二病方》),详细介绍了防治由反叛之神——漆王——造成的疾病。漆王理当帮助漆工们,但是相反,他带来了一种皮肤病,实际上就是由漆引起的皮炎,这种漆是从一种毒漆树中提炼出的树液。公元4世纪成书的《华阳国志》曾经提到,某个地区有很多铁器作坊,附近的一个山顶上建有一座铁祖庙,专门祭祀铁器始祖。
然而,西汉末期出现的真正独特的平民信仰是大规模的宗教运动,从国家的视角来看,它导致了社会的骚乱和反叛。最早的信仰是对西王母的狂热信仰。公元前3年,中国东北发生了一场旱灾,关东民众开始手持草麻编成的“西王母筹”,在村镇之间相互传递。他们通常衣冠不整,披发跣足,沿街狂走,打碎人家大门,在夜里手举火把在屋脊上穿行。这场运动席卷了26个郡,并且到达了长安。他们在西王母祠载歌载舞,取悦西王母,并且传递着一份文书:“母告百姓,佩此书者不死。不信我言,视门枢下,当有白发。”当干旱中止后,这场运动随之沉寂下来,崇拜活动也从历史文献中消失了。
最重要的宗教运动是黄巾起义、五斗米道以及佛教。前二者最后发展成为军事组织,反映了西汉末期社会秩序的混乱。为了抵御它们,各地都组织起来进行自卫。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向人们宣传说,疾疫的流行都起因于罪恶,只能通过忏悔来治愈。他们相信汉祚已尽,而其目标是随着“黄天”的崛起,建立一个新的王朝。这场起义席卷了东北地区,甚至渗透到了宫廷卫队。公元184年爆发的这场起义,开启了当时的内战,最终终结了西汉王朝。
五斗米道运动是由张鲁在当今四川地区发起的。和张角一样(可能两者没有关系),他鼓吹说,疾病可以通过忏悔得到治愈。历史资料证明该时期出现过许多传染病,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种声称可以治愈疾病的大规模运动能够兴起的原因。这场运动被称之为“五斗米道”,因为每个入教成员都必须向该组织交纳五斗米,这些粮食可以为入会者或身在旅途的人提供慈善或救济。这个宗派还宣称将会出现一个太平时代。但和黄巾起义不同,“五斗米道”在起初支持对汉室进行改革,而非推翻或取代它。该宗派的信仰者还崇拜被神化的老子,认为老子会定期返回世间,挽救整个人世。老子自从公元166年张鲁控制四川之后就开始受到祭献,直到张氏集团最后在公元215年被曹操降伏。曹操策封了张氏的儿子来镇守该地。到了公元4世纪,张氏的追随者在这个地区建立了一个道教王国。
随着横跨中亚的商路和东南海路的开通,佛教在东汉时期进入了中国。中国历史文献中首次提到佛教是在公元65年,同时提到的还有道教和秘术。汉代末期,在一位皇帝的资助下,洛阳建立了第一所寺院。在汉代墓葬中出土了对佛的描绘,他通常占据了在其他的墓葬中由西王母占据的位置。这说明佛被当作西方来的一位神灵,如同西王母一样。佛解答着信徒的疑问,并且把他们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然而,很少有文献材料能够说明汉代对佛教信条有所关注。(www.chuimin.cn)
总之,读者应该注意到这一章没有讨论的一些方面。本文所讨论的内容中没有任何一种是关于宇宙起源神话或者有关神迹的神话体系。虽然这些神话出现在一些文字作品中,但它们都不够充分,并且主要涉及的都是那些发明、改进对文明社会所必需的技术、行为的人类文化英雄。本文也没提到任何一种创世的神灵,或者一种纯粹超验的领域。而这些在中国汉代也并不存在。我们所记录下来的神灵,都是依靠人类的祭祀供养,通常是依靠他们故乡所在地的居民或者后人,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结果:世俗可视的世界和阴暗的世界是相互依存的。
汉帝国流行的绝大多数神灵,如同后代中国一样,都是死去的人或超脱死亡而成仙得道的人。生者和死者的世界、人类和神灵的世界是分离的,但又是平行的。人们从一个世界来到另一个世界,有时候还会再回到原来的世界。对那些相信阴间的人来说,阴间本身就如同人世。对许多人而言,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死亡都是不可避免的绝对终结。因而,《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诗这样写道:
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有关哈佛中国史01•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的文章
因奉道者要交五斗米,或称因其崇拜五方星斗和斗姆,所以被称为“五斗米道” 。张陵自称为“天师” ,他的儿子张衡、孙子张鲁分别被称为“系师”和“嗣师” 。真人授经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教义基本一致,《太平经》即上承《道德经》 ,兼有河上公《道德经章句》思想,还糅合了阴阳五行、巫觋杂语,从而构成了庞大的道教理论体系。......
2023-12-06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尽管如此,从小陶渊明还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了不爱慕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但是,陶渊明做到了,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名利并非人生全部的追求,我们不应为名利而活,更不能被名利驱使。......
2023-08-26
宗教共同体是对这一困境的有效突破,因其主要目的和作用就是在宗教信仰团体和信众之间达成共识和共行,建立自我调控机制以理性检验和修正宗教的不良因素,有意识地整合发挥其各种积极社会功能,以最大限度地抑恶扬善,造福社会。对此,全球化带来的不仅是世界大同的契机,更是不可逆转的必须。宗教共同体的一项重大作用就是消除对立冲突等风险,构建全球化人类认同的精神信仰、价值、伦理和文化,为世界大同铺平道路。......
2024-04-02
陶渊明的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洒脱恬淡,对后世影响很大,而他之所以成为后代无数文人的偶像,跟他清高的性格有关。当时东晋朝廷腐败,外敌环伺,内乱不断。陶渊明很是不满,但还是决定前去。陶渊明本来就一肚子火,听了这话后大怒说:“我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陶渊明很喜欢喝酒,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在这些饮酒诗中,最有名的就是这首。这首诗是陶渊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2023-07-26
就道教和佛教在客地的地位和影响来说,道教的地位和影响应在佛教之上。也因为如此,客地的佛教基本上都已民间信仰化,被改造成佛道合一的民间信仰色彩浓厚的民俗佛教。基于以上的认识,本章先述巫道结合的客家道教,次述客家民俗佛教,然后再讨论客家民间信仰的各种杂神,以及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的风水观念等文化现象。......
2023-08-23
◤译文“道”的运动是相反相成的,在循环往复之间,“道”的作用是柔弱灵动的,因势顺导。有无相生“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日常工作,不要怕有反对意见,反对意见正是“道之动”,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背持”的发生表现为力度的变弱,完全符合“弱者道之用”的特点。要想不走下坡路,就要在“弱者道之用”上想办法。所以,有无相生,相反相成,对立转化,复归本源,这是道的循环运动方式。......
2023-10-17
大道a废,有仁义。◤译文大道废弃了,才会提倡仁义。仁义智慧这一章揭示了社会的混乱和病态现象,重点是在针砭时弊。人们赞美仁义,渴求智慧,是因为大道废弛,社会纷乱,人心贪婪。所以,舍大道而强调仁义、智慧,是舍本取末、背道而驰。仁义、智慧虽不失为一服治世良药,但它治标不治本。因为公德、正义被废弃,才有了所谓“仁义”。大道兴盛时,人们言行一致,故没有倡导仁义的必要。老子所谓的大道,正代表了它的内涵与精神。......
2023-10-17
佛教的参与,遍及政治、经济、学术及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历史上中国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参与层面是非常广泛的。在古代,佛教在上层士大夫和下层民间普遍起到精神安立的作用,调节心理,稳定社会,在实际上参与了全部的社会生活,尤其是构成了精神生活和社会心理的主要内容。......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