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男性权威:早期中华帝国中的男女地位

男性权威:早期中华帝国中的男女地位

【摘要】:成年女性和成年男子上面我们已经用很长篇幅讨论了女性的地位,所以我在这里要检验一个最为醒目的男性权威的例子——刘姓皇室的历史。成年男子只能有一位合法妻子,但有钱人则可以在家中再养一个女人,令其侍寝并在家中帮助照料小孩。女则哲礼,男则与权。在这个家族中,女性处于谦卑的地位,族里较高辈分中最年长的男性行使着最大的权力。

成年女性和成年男子

上面我们已经用很长篇幅讨论了女性的地位,所以我在这里要检验一个最为醒目的男性权威的例子——刘姓皇室的历史。高祖去世后,他的皇后在公元前188年起开始摄政,起初,忠心于刘家汉室的人把她说成是一个非法篡权者。她从来没有声称自己是一位统治者,但是她用不可置疑的权威签发诏书、法令,把自己的亲戚都提拔到当朝最显要的职位。8年后,她去世时,她的亲戚设计了一场不成功的阴谋,试图消灭刘氏宗族,这使她成为居心叵测的外戚的代名词。

并非所有的太后都利用自己特殊的地位发展到如此地步,但是这成为一个固定的模式,即在缺少明确人选的时候,太后会指定一个新的王位继承人。太后本人如果不能摄政的话,还会为小皇帝指定一位摄政王,而且她通常会从她自家的宗族中挑选一位人选。这也就是西汉末期王莽上台的缘由。到了东汉时期,王位继承变成了一个始终存在的难题。在第三代皇帝之后,实际上所有的皇帝尚在冲龄就入继大统。由于11位皇后中有8位没有子嗣,妃子们的子孙为了上台,进行了剧烈的争夺。在37年时间里,不少于7位摄政者控制着朝廷。皇后开始成为她们出身家族的代表,也成为刘姓皇室和掌控着帝国不同地区的豪强大族之间的连接纽带。从四个不同家族中各出现两位皇后,这些皇后有能力在朝廷职务任免中维护自己亲戚的地位,因此这些家族在他们的统治阶段获取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力,攫取了巨额财富。然而,来自其他家族的对手、宦官以及侥幸登上皇位、逐渐成年者之间,权力在不停转移。任何一个家族的失败都会带来犯罪的行为、屠杀以及没财入官的结局。

这些“外戚”在试图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官僚机构的同时,也充当了刘姓皇室的同盟。于是,汉武帝设法通过把商业转移到自己后宫的方式来增加其个人权威,而且他经常提拔姻亲担任朝中要职,尤其是在帝国军队里。他开创了任命最高军事长官为“内廷”首脑这一做法,用自己的姻亲来填充这些职位。东汉光武帝也同样安排其“外戚”进入“内廷”,而且在东汉之初任用他们做私属官员。东汉时期绝大多数时间的政治史都充斥着宦官集团和皇室姻亲之间的斗争,他们想方设法控制“内廷”,因为那里才是真正的权威所在。

在早期中华帝国,一个关键的女性角色是妾或者“次妻”。成年男子只能有一位合法妻子,但有钱人则可以在家中再养一个女人,令其侍寝并在家中帮助照料小孩。在礼仪文献中,妾或者“次妻”的角色并不特别惹人注意,尽管皇帝能合法地拥有成百上千甚至上万名后宫佳丽,这很大程度上是向常规做法的一个让步。然而,在四川发现的一方东汉时期的墓碑却是为了纪念一位年方14岁的妾。这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次妻”的最佳描述:

自彼适斯,蹈礼伉言。

恭顺承舅,孝行布宣。

述嫔慈惠,聪达楚樊。

继姑入室,勤养拳拳!

育理家道,郡宗为轩。

求福不同,操无遗愆。

约身纺绩,殖贿圃园。(www.chuimin.cn)

敬姜诲子,叔敖阴恩。

男三女二,雍穆闺门。

女则哲礼,男则与权。

节义逾古,训导不烦。

九族和亲,若叶附根。

尽管汉代诗文中的夸张手法早在当时就受到诟病,但除去某种程度上的夸张成分,这段话有助于勾画出当时社会观念对一位“次妻”所持的期望。它很强调纺织和出售谷物,更重要的是她要能适应新家族的习惯(他们的“道”),她要对这个家族的祖宗表示尊崇,而且对正妻俯首帖耳。终其一生,她都要保持这种态度。另一个墓志则哀悼一位妻子的去世,这次不是和三个比其早亡的可怜儿子合葬在一起,而是相反,和她的公婆葬在一起,这样就能在身后永远地侍奉他们。

早期的礼仪手册描绘了一个大家族。在这个家族中,女性处于谦卑的地位,族里较高辈分中最年长的男性行使着最大的权力。同样,在一个家庭中,丈夫就是家里的主宰。他有权惩罚家里的成员,但是——至少在理论上说——不允许残害他们或者杀人。即使是处罚奴隶,也只有地方官才有权判其死刑。秦律也特别优待家中的长者,并且有效地把孝敬老人写入了法律。一位已经成年的儿子如果状告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他的证词不能视为证据,而且告状者本人反而可能受到惩罚。如果为人子者殴打自己的祖父,他就可能被处以“黥刑”,刺配去做苦役。一个人如果被指控有不孝的行为,就足以被判处死刑。一个父亲在他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中,具有法定的优越性:“父盗子,不为盗。今假父盗假子,何论?当为盗”。父亲还可以要求政府流放、鞭打,甚至是处死他的孩子。

一个宗族首领的权力和地位来自他的祖先所累积起来的力量。一个帝国的创始人或一个封国的开创者创立了一个能量宝库,这种阴德可以传递给他的继承人,但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一个拥有这种能量的人将长期拥有前途光明的后裔,相反,如果后代缺少这种能量,那么他很快就会淡出舞台。就此而言,刘氏家族仍旧是最清晰的例子。西汉末期的最后三位皇帝都没能养下子嗣作为继承人,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意味着这个家庭的能量已经耗尽了,因而应该很快就会被取代。这种争议的出现是为了支持王莽试图建立的一个新的皇族世系。光武帝恢复汉室,在半路上挽救了这个王朝,并且给了它一个新的能量库。相反,社会地位较低者或者能量较小者可以通过数代人的努力,积累能力而非散失能量,最终开花结果,通过成功的后代的努力,推动整个血缘家族获得影响整个帝国的荣誉。断代史学家指出,绝大多数位至显贵的人都来自那些在地方上已经数代人享有声望的家族。

这种认为直系祖先能保证自己成功的观念的一个表现就是东汉时期越来越强调对去世双亲葬仪上的挥霍浪费。至迟在公元前4世纪,就葬仪是该费力精心操办还是该以平常心俭朴对待,已经掀起了一场辩论,但是到了东汉时期,钟摆果断地停摆到了支持隆重举办葬礼的这一边。各家各户在举行亡父母的葬礼时,都挥霍钱财,努力炫耀,还要按照几近苛刻的要求“守制”,所有这一切都旨在胜过他人,并且利用这些行为来表现自己的孝道,从而在政府中获得职位。社会上对此持有很多批评的言论,认为许多家庭在其父母健在的时候不愿意为其花钱,却在他们身故之后夸耀大方。这些后人为亡父母们树石碑,建神龛,上面刻满溢美之词,荒唐地夸张亡父的伟大。尽管这些明显过于浪费的葬礼都只是为了给自己争得体面,但他们这样做还可能是为了回报祖先,因为他们通过祖先给予的阴德而获得了物质的财富,也是为了确保祖先的魂魄能够在将来继续护佑自己,确保当代人获得源自祖先阴德的优越性。

并非所有人都同意一个宗族能够产生给后人带来美德和成功的能量。在争论教育的价值和目的这个问题上,有人认为知识和成就依赖于个人的努力或者天赋。公元1世纪时的东汉学者王充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其父和祖父都以狂放不羁而著名,他辩论说,聪明人都会显得特立独行,不像是某个显要家庭出身的成员。40到50年后,学者王符也同样指责依附于大宗族或者与其有联系的行为。然而,他和王充都承认,大多数同时代的人能够富贵是因为其家族背景,断代史家的传记也证明,东汉时期很少有人能够不出身名门而身至荣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