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秦汉帝国的地理因素与统一进程

秦汉帝国的地理因素与统一进程

【摘要】:秦和统一进程中的地理局限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黄河流域——被分为函谷关以东(关东)、函谷关以西(关中)和潼关以南地区。秦国控制着关中平原和在战国中期占领的四川盆地。秦最早建立于公元前897年,起初只是周朝一个小的属地,为周王室饲养马匹。秦国的势力深入到中央区域是在公元前672年。秦帝国的崩溃引起了地区间重新进行权力分配的呼吁。

秦和统一进程中的地理局限(前897—前202年)

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黄河流域——被分为函谷关以东(关东)、函谷关以西(关中)和潼关以南地区。秦国控制着关中平原和在战国中期占领的四川盆地。因而,秦国于公元前221年征服其他诸侯国完成统一,标志着关中地区对关东平原和长江流域的胜利。中华帝国最初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秦国统辖的关中地区,由黄土高原、山脉和两河流域组成的漫长边境线,在与北方、西方以及后来的东方强敌作战中,培育出了强烈的尚武传统。这种传统直到汉代还被人们认可,当时有一句很流行的谚语:“关中出将,关东出相。”

的确,关东地区以其管理艺术文学艺术的教育而著名。所有主要的哲学传统都发源于东方,这个区域始终是典籍的传播中心,也是帝国的人口聚集中心。到西汉末年,这里有六个郡的人口都超过了150万人,但是紧靠京畿的三个郡却只有100万人口。在十多个最大的城市中,除了古老的都城和成都之外,其他全都在东部。这个地区是帝国最为肥沃的农耕区,也是手工艺品的中心产区。当时十个工官中有八个在这个地域,即是明证。

虽然没有关中或者关东地区那么重要,长江流域也拥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早期楚国传承下来的文化。在西周后期和战国时代,楚国虽已成为中华文化圈的一部分,但它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学和宗教信仰传统。能表明楚国属于另一种文化的是一个谏言者对项羽的评论,作为楚军领袖的西楚霸王项羽,其统率的军队将最终推翻秦朝时,谏言者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还有一些故事和“太阳之地,人民促急”的教义有关联,一般认为楚国的民众在稍稍激怒下就极易诉诸暴力。无论这些文化的基础是什么,汉帝国传承自楚文化,许多西汉王朝的审美品味,比如宫廷服饰、音乐诗歌都来源于这种南方文化。

秦最早建立于公元前897年,起初只是周朝一个小的属地,为周王室饲养马匹。在之后的两个世纪里,秦的版图不断发展壮大,一直到黄河边上。因为秦远在西陲,在它的西边和南边不存在有组织的敌人,而且它还享有天然的屏障。西汉初期的贾谊注意到这个优越的地理优势:“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

秦国的势力深入到中央区域是在公元前672年。但是直到公元前4世纪,在征服了周边的游牧民族,确保了自己在西部的地位之后,它才开始在战国诸雄争霸的过程中崭露头角。在此后的一个半世纪里,秦击败了它所有的对手。新帝国把全国分为36个郡,它们又被分为更小的单位,下设上千个县和道。通过这种方式,秦在整个中华帝国实现了对所有新征服地区的直接统治。

秦国所向披靡的军队和政权建立归功于商鞅农业的变法。商鞅是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的政治家。从公元前350年开始,秦国政府从法律上承认了个体农民对土地的私有权,土地从此可以自由买卖。同时,由于秦国东部地区人口过度密集,政府鼓励这里的家族向人口稀疏的秦国西部地区定居。作为获得土地所有权的代价,农民要承担向帝国纳税和服役的义务,尤其是服兵役。处于渭河流域的秦国腹地修筑了驰道和灌溉渠,形成了统一的土地划分,用来奖赏给有功之人,或者吸引百姓效忠政府。这种农村土地结构的改变,以及人民和土地关系的改革,为秦国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伴随着土地所有制改革的是国家被分为若干个区域,由皇帝任命的行政长官进行管理。因此,朝廷的权威在乡村地区增强了,而世袭封地所有者的影响下降了。由政府统治地方行政区域的模式是商鞅从晋国引进的,但是秦国把这个制度落实得比他的竞争对手们更为彻底。(www.chuimin.cn)

尽管取得了以上成功,在公元前3世纪晚期,部分世袭采邑仍被秦国分封。官员们向秦始皇抱怨说,他没有分封足够的采邑,也没有像周王那样,分封自己的儿子和那些功勋卓著的官员。大臣李斯反驳了这种评论。李斯指出,那些接受分封的周代后人最后都掉转头来反对他们的君主,或者互相攻伐,最终使国家解体。新的帝国内将不再有分封王国,而是都将由皇帝任命的官员直接管辖。

同时,秦国重新划分了土地,开辟了新的土地以供耕种。它征服了现在四川地区的蜀人和巴人,修建了至今发挥重要作用的灌溉网,成都平原由此成为“天府之国”。水工郑国从公元前246年开始修建运河——郑国渠,使陕西中部地区的碱性土地得到渭河水的灌溉。虽然这条人工运河只有约32公里长,按照后代的标准,它不能算是伟大的工程,但它的确为秦国的财力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这段文字就单一的因素进行了夸大,但它认为,这条运河提高了水利控制能力,对秦的崛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是无可争论的。

由秦强加而来的行政管理的统一,掩盖了这样一个事实:秦仍然是一个统治着其他地区的国家,在秦和它新近征服的对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公元前206年,秦帝国在“楚”的起义下突然倒坍,距它征服最后一个诸侯国仅仅15年,由此引发了一场辩论:一个统一的帝国是否真有超越诸侯国的可能性?秦帝国的崩溃引起了地区间重新进行权力分配的呼吁。早在公元前207年,秦的最后一位皇帝(子婴)就采纳了这个提议,他宣布自己为诸王之一,而不再是一位皇帝,以此来保全他那仅剩的、正在塌陷的权威。然而他的王祚是短促的。一年后,起义军攻入咸阳,他迅即被叛军将领项羽杀死。

然而,项羽推崇的是东周时期的景象,恢复分封制。他自立为西楚霸王,把中华帝国其他地区分为18个小的诸侯国,松散地纳入他自己的权威之下。这些诸侯国被分封给他手下的将军,以及他想要安抚的军事对手。后者中就有刘邦,他成为“汉王”,统辖三秦之一的汉中盆地。众所周知,刘邦是汉朝开国帝王,他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

和项羽相反,刘邦(即后来的汉高祖,前202—前195年当政)尽管对忠心于他的地方势力做了政治上的妥协,并给予曾经与他并肩作战的盟友以回报,但他建立的汉帝国却继承了秦朝的大部分制度。他起初暂定都于洛阳,但认识到秦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之后,他立刻把都城迁到渭河南岸新修的长安城,河对面就是前朝都城咸阳。虽然在帝国的西部保留了经过简化的秦朝制度,刘邦把人口更多的东部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地区划分为10个诸侯国,分封给追随他的杰出功臣,并且制定法律把帝国东部地区分封出去,但在6年之内,高祖就谋划取缔了9个异姓诸侯王,以他自己的兄弟或儿子取而代之,从而强化了这样的信条:“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然而,关中地区和帝国其他地区在行政管理上的差异仍然存在。这一点可以从一系列的规定上体现出来:禁止马匹出关外流,以减少东部诸侯国对中央的军事威胁;任何为诸侯国服务的人员,不得再为朝廷服务;需持帝国签署的出关文书方能通关。总之,汉代早期的政治结构,在改进秦制之上,保留了关中地区对帝国其他地区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