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早期中华帝国的区域: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影响

早期中华帝国的区域: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影响

【摘要】:早期中华帝国的区域和所有中国历史时期一样,早期帝国的地理状况是这个国家不同区域的一种传说。早期帝国阶段的中国,以及它后来很长时间的历史中,都由黄河和长江流域的灌溉盆地所构成。中国也是同样的情况。在中华帝国的历史上,黄河溃堤多达1500次以上,冲毁农田,淹死民众,黄河也由此被称为“中国之患”。在秦和汉帝国的统治下,黄河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大约90%的人口聚居在黄河流域。

早期中华帝国的区域

和所有中国历史时期一样,早期帝国的地理状况是这个国家不同区域的一种传说。秦朝所创造的国家不是我们从地图上所熟知的当代中国(地图1)。有现今中国三分之一面积大的西部地区(今天的新疆和西藏),对秦帝国和早期汉帝国而言都是陌生的化外之地。当代的内蒙古和东北三省也都处于帝国的边缘地区,现今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也是这样的情况。尽管现今华南地区(福建、广东和广西)有帝国驻军,但它们仍处在中华文化圈之外。早期帝国阶段的中国,以及它后来很长时间的历史中,都由黄河长江流域的灌溉盆地所构成。这个区域包含了所有足够平坦而又湿润、适合发展农业的土地,因而也就划定了中国腹地的历史界线。

地图1

这个地区有几个特殊的地理特征。首先是多山,因此在美洲农作物引入之前,多数的土地不适宜耕种;这种缺陷导致了人口的高度集中,在铁路和飞机出现之前,大部分人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有限的可耕种土地再被分割成一些核心区——冲积平原、江河沿岸地区,以及内陆盆地——它们被峻峭的山脉或者高原阻隔,把中国的内陆腹地分割成不同区域。

罗马帝国,把谷物或者葡萄酒地中海的一端用船走水路运到另一端,要比用马车通过陆路把它们运送到只是百里之外的地方便宜很多。没有水路连接的地区加入不了地中海地区经济体系。中国也是同样的情况。在19世纪铁路铺设之前,用牲口驮运谷物到60公里之外的地方,所花的费用比生产谷物本身的费用还要高。除了如香料、丝绸或珠宝之类以很小的数量就能产生很高利润奢侈品之外,通过陆路运输大宗货物的成本是极其高昂的。华北地区缺乏天然港口,使得沿着海岸线来往运输的贸易不景气。因此,几乎所有大宗贸易都依靠内陆水路。但即便如此,这种运输方式也有局限性。黄河和长江这两条主要河流均自西向东流,没有任何可供航运的水道连接它们。在北方和南方之间,没有天然交通枢纽。

河水侵蚀着西部高地的岩石和泥土,把它们带到平原地区沉积为淤泥。黄河的湍流穿过高山之间的峡谷,裹挟了大量泥沙。对于世界上大多数河流来说,5%的泥沙含量通常被认为是高的,但众所周知,黄河水的泥沙含量高达46%,它的一个支流泥沙含量甚至高达 63%。如此高的泥沙含量使河水非常混浊,黄河也由此得名。黄河在其下游最后800公里的河段,不再有大的支流汇入,因此河水逐渐变得缓和,泥沙也沉积下来。

由于河床逐渐升高,黄河在历史上数次决堤。因此,黄河大堤被一再加高以防止水灾。在一些地方,黄河水位开始漫过周边的乡村。如今,黄河水位在一个约1760公里长的河道上比平原高出10米。堤坝不能控制泥沙淤积,洪水更加肆虐。在中华帝国的历史上,黄河溃堤多达1500次以上,冲毁农田,淹死民众,黄河也由此被称为“中国之患”。

在秦和汉帝国的统治下,黄河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大约90%的人口聚居在黄河流域。(地图2)它被山岭分割成西北地区(即现在的甘肃和陕西北部)、中心黄土高原地区(即现在的陕西、山西和河南西部),以及冲积平原地区(即现在的河南、河北南部,山东、安徽北部,以及江苏北部)。长江灌溉盆地在这个时期仍属于边缘地区,它也被自然分割成三个区域:高山环绕的岷江盆地(即现在的四川)、长江中游(湖北、湖南和江西),以及长江下游地区(浙江、安徽南部和江苏)。(www.chuimin.cn)

地图2

在黄河流域,中部高原的风积黄土使用简单木制农具即可耕地。由于黄土很疏松,这些易碎、多孔隙的土壤在年降雨量仅仅250—500毫米的地区,为一些如粟米、小麦等标准农作物的种植提供了充足的水分(虽然这些地区在秦朝统一的时代可能会比现在稍微湿润一些)。由于气候干旱,土壤不会被降雨冲刷侵蚀,而是能持续肥沃和保持其碱性。黄土堆积成山,横亘在高原上,有利于防止洪水漫延。

相反,在东部的大平原,黄河水中的泥沙在这里沉积下来。尽管这种土壤比黄土更加肥沃,这种沉积性泥土也更易造成洪水泛滥和盐碱化。降雨主要集中在雨季,大约70%的降雨都在8月,春季和初夏的降雨量很少。在农作物最需要水分的生长旺季,尽管有来自西部山脉的融化雪水,黄河却降到很低的水位,因此用河水浇灌是不可能的。农民只能把希望寄托于那些富有之家的水井,或者由一小群农民挖掘的水井。除此之外,巨大的堤坝工程是由帝国负责维护的。正如我们所见,这种由帝国出资的大规模防洪系统,和小规模、家庭拥有的灌溉系统的结合,塑造了中国华北的政治经济结构。

与黄河盆地不断前移的黄土丘和平坦的冲积平原形成鲜明对比,长江以南地区被高山峻岭和崎岖的山丘主宰。只有河流谷地、三角洲沼泽地,才有农业生存的可能性。南方面临的环境威胁,不是旱情或者水灾,而是过分的潮湿使得一些低地过于松软而无法耕种,却为疾病提供了温床。在汉朝唐朝长达一千多年的文学作品里,南方被描述为一个沼泽遍野、荆棘丛生、瘟疫多发、毒物充斥、野兽横行的地区,更是黥面文身的部落民的领地。即使是已在周朝纳入到“中国”的南方地区,在文化上仍被视为“化外之区”,直到战国和秦帝国时期,它还属于未教化的地区。南方是流放地,一些因罪被贬此地的官员终生未能返回。

这些主要的地区划分,为我们提供了公元前5世纪战国时代的地理背景。函谷关以西的黄土高原(尤其是渭河流域)构成了秦国的核心区域,它后来扩大到将四川地区的岷江盆地包括在内。在黄河流域的另一端,冲积平原为齐国所据有。在这两个强国之间,即中部黄土高原和西部冲积平原地区,由“三家分晋”之后形成的韩、魏和赵三国所据有。在南方,长江中游是楚国的核心区域,而长江下游则由吴国和越国所占据,两国在经过短暂的辉煌之后,被楚国兼并。(地图3)所以,中国这些不同地区的划分以及这些地区的不同特征,虽然建立在不同地貌的基础之上,但最后都以国家和清晰易辨的人群特征的形式,转化为一种文化。

地图3

中国汉代第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145—约前86)认为,大一统时期的秦汉帝国延续了这些不同地区的划分,每个区域都以一个大城市为中心。最为重要的是围绕着秦国都城咸阳的区域(后来则是围绕汉代长安城的区域)。这个区域以渭河为中心,西北与甘肃河西走廊和中亚相连接,南部与四川接壤,向东与黄河流域的中部平原相连。第二大区域,以过去齐国都城临淄为中心,是黄河的冲积平原(即现在的山东省)。四川地区以成都为中心,为崇山峻岭间的岷江所包围。在司马迁的记载中,他把长江中下游地区分成分别以江陵、吴和寿春为中心的三个区域,但是它们相对而言都不够发达,从经济学角度上理解为“独立的区域”更妥当。也有人提到岭南这个相当于今天中国广东省和越南北部地区的区域。但是除了重要的港口番禺(即现在的广州市)和连螺(即现在的越南都城河内)之外,这里仍然丛林密布,并与帝国政府仅有极为松散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