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纪念共产主义战士韦拔群同志逝世50周年

纪念共产主义战士韦拔群同志逝世50周年

【摘要】:英范永存——纪念共产主义战士韦拔群同志逝世50周年韦国清韦拔群是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是红军第七军的一名很好的指挥员,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壮族人民的好儿子,为了中国各民族的翻身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韦拔群作了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斗争。幸存的群众,大部分被赶到集中营去。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红军遭受了严重损失,韦拔群也不幸在病重时遭叛徒杀害,于10月19日牺牲,时年仅39岁。

英范永存

——纪念共产主义战士韦拔群同志逝世50周年

韦国清

韦拔群是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是红军第七军的一名很好的指挥员,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壮族人民的好儿子,为了中国各民族的翻身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韦拔群作了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斗争。正像邓小平在1962年题词指出的:“韦拔群同志以他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了他的生命。”今天,正当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为实现“十二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和战斗任务而奋斗的时候,我们来纪念韦拔群逝世50周年,就是要学习他的崇高品德,继承发扬他的为共产主义事业而英勇献身的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贡献我们的全部力量。

韦拔群在艰苦复杂的斗争中,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树立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奋斗终生,做出了重大贡献。

韦拔群的青少年时代,正是辛亥革命之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不断深入发展的时代。由于受进步思想的影响,早年他曾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也曾在家乡搞过农民运动,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历尽了千难万险,千里迢迢到了广州,于1925年1月,进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三期学习,在这里,他受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懂得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进一步确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解决了他过去所没有弄通的一些重大的中国革命问题。他明确地认识到,过去斗争之所以屡遭失败,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的政治领导,而能担当这一革命领导重任的,只有中国共产党,能指导这运动的理论,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他决心在党的领导下,沿着马列主义指引的道路前进,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人民的事业。

他从广州返回了广西东兰县,即按照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方针原则,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创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东兰、凤山、百色等地276名各族农运骨干和青年学生参加了学习。他变卖了家里的田产,作为开办讲习所的经费,并亲自给学员讲课,深入浅出地宣传革命道理。从农讲所培养出来的大批骨干分子,分赴各县宣传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在右江地区10多个县内,建立了农会,组织了农民自卫军,广泛开展打击地主、豪绅,清算贪官污吏的斗争,为举行武装起义奠定了群众基础。

韦拔群的共产主义精神,还表现在他能顾全大局,遵守纪律,处处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

大革命初期,韦拔群在右江地区已深孚众望,当时广西国民党当局曾委任他为东兰县县长,被他拒绝了。参加革命后,他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从不以功臣自居,不向党讨价还价,1929年12月,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了著名的百色起义,红七军宣告诞生。大批农民自卫军(赤卫军)被编到红军来,红七军迅速发展壮大。东兰、凤山一带农民自卫军被编为红七军第三纵队(后为二十一师),韦拔群任纵队司令(后为师长)。在红七军前委的领导下,他遵照党的指示,积极为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而战斗,他尊重邓小平的领导,诚恳地向邓小平学习,和他一起深入乡村,进行有关土地革命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工作,建立各种组织,培养活动骨干,推动了右江地区土地革命的发展。

1930年的10月,红七军奉命北上。临行时,前委决定留韦拔群在右江地区坚持斗争,他愉快地服从这一决定。他根据红七军整编计划,将二十一师的绝大部分人员、武器拨给北上的十九师和二十师,而自己留下少数人员在右江地区坚持斗争。

当时,二十一师的指战员们,舍不得离开韦拔群,也舍不得离开家乡。针对这一情况,韦拔群亲自作了整编动员报告。他说:“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要无条件地执行党的决定。我们是工农红军,要无条件地为工农利益战斗,我们的目的是解放全人类、处处都是家乡。现在你们是胜利地离开家乡,将来你们就会胜利地返回家乡……”韦拔群这种顾全革命大局利益,无条件地服从组织分配,不畏艰险,勇挑重担的共产主义精神,使红七军上下甚为感动,大家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经过动员,大家提高了认识,执行党的决定,愉快地离开家乡,踏上了北上的征途。

三(www.chuimin.cn)

韦拔群从入党到牺牲,时间并不长,但却充分表现出共产党人的革命坚定性。

红七军北上以后,韦拔群回到东兰。面对敌人白色恐怖的严重威胁,他毫不惊慌,冷静地分析了在右江地区坚持革命斗争的有利因素和困难条件,制订了行动方案,积极准备粉碎敌人的新“围剿”。他以带回来的少数人员为骨干,吸收了各县的赤卫军,重建了二十一师。他和二十一师其他领导一起,分别对部队的思想进行了调查摸底,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增强部队战胜困难的信心,他还写了一首题为《革命到底》的诗歌,鼓舞右江根据地军民准备为反对敌人“围剿”而战斗。诗中写道:“穷人闹革命,众乡亲,雄心要坚定;今日赴恶境,但相信,雾散会天晴!”

从1931年初到1932年秋,桂系军阀先后对东兰、凤山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三次大“围剿”,出动兵力达2万多人,反动头子白崇禧亲自到东兰督战,实行惨无人道的“血洗政策”和长期围困的办法,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他们还四处悬赏缉拿韦拔群,并在革命队伍中收买叛徒。韦拔群的同胞兄弟和儿子在执行任务中牺牲了。他年迈的妈妈和几个小孩也饿死在山上。幸存的群众,大部分被赶到集中营去。一时间,整个右江革命根据地处在血雨腥风之中。

面对这极端严酷的现实,韦拔群坚定沉着,信心百倍,依靠党,依靠群众,对敌人展开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他以东兰县的西山为依托,将部队化整为零,与敌人进行周旋。他和战士一起住山洞,睡丛林,吃野菜,即使在最危急的时刻,他也未离开西山。他鼓舞同志们说:“革命斗争是长期的,艰苦的,但革命的前途光芒万丈!”

1932年9月10日,也是蒋介石对中央苏区进行猖狂“围剿”的同时,广西反动派集中兵力再一次对东兰县发动进攻。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红军遭受了严重损失,韦拔群也不幸在病重时遭叛徒杀害,于10月19日牺牲,时年仅39岁。噩耗传来,人们悲痛欲绝,当地群众掩埋了他的遗体,并且建了一座庙,称为“红神庙”,以表示对这位人民英雄的悼念。

作为共产主义的优秀战士,韦拔群在维护兄弟民族团结、执行民族政策方面,也是我们的榜样。

右江地区是一个居住着壮、汉、瑶、彝、回、仫佬等民族的地区。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各族人民政治上受压迫,生活极为贫困痛苦。韦拔群为了发动各族人民团结起来闹革命,非常重视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早在红七军建立前,他就提出“壮、汉、瑶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主张。特别是对右江地区备受压迫的瑶族同胞,尤为关怀和同情,总以各种方式援助他们。红七军成立后,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教育上作了许多体现民族平等的政策规定。韦拔群认真贯彻执行这些规定。他在东兰武篆中和乡专门举办了两期瑶族干部训练班,为军队和地方党政机关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民族干部。由于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群众把红军和工农民主政府当做他们翻身解放的靠山,踊跃参军参战。即使在最危急最艰苦的时候,当地的人民群众,特别是瑶族同胞,仍然和红军心连心,不惜冒生命危险,千方百计地掩护韦拔群,为红军送情报,充分表现出兄弟民族之间的手足之情。

韦拔群离开我们已整整半个世纪了。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已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作为老一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韦拔群留给我们共产主义精神遗产,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而显得更加重要。现在党的十二次代表大会已经胜利闭幕,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战略步骤和方针政策都已经确立。让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振奋精神,坚韧不拔,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本文原刊于《民族团结》1982年第10期)

作者简介:

韦国清(1913~1989) 广西东兰人。壮族。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百色起义。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军排长、连长、营长、教导师特科团团长。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后任八路军随营学校校长,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副校长,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政委,新四军第三师九旅政委、旅长及第四师副师长,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委,苏北兵团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十兵团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驻越南军事顾问团团长,广西省省长,公安部队副司令员,中共广西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人委会主席,自治区政协主席,广西军区第一政委,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二书记,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广州军区第一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常委兼副秘书长,第四、第五、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著有《毛泽东同志八十诞辰纪念文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等书和《纪念百色起义》、《在区党委钢铁生产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