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大中东行纪:伊斯兰源起与文化版图扩张

大中东行纪:伊斯兰源起与文化版图扩张

【摘要】:伊斯兰源起略谈伊斯兰的凝聚力在这本《大中东行纪》中,我所“游走”的地方全都在伊斯兰文化圈或是它的边缘。政权虽有兴亡,伊斯兰的文化版图却一直在扩张。他当日在麦加的言行举止成为穆斯林朝觐的典范。在伊斯兰历史上居主要统治地位、自认继承四大正统哈里发的是“逊尼派”,意为“遵奉传统者”。穆阿维叶击败阿里后,建立倭马亚王朝,以大马士革为首都,积极经略伊斯兰帝国。

伊斯兰源起略谈

伊斯兰的凝聚力

在这本《大中东行纪》中,我所“游走”的地方全都在伊斯兰文化圈或是它的边缘。近年来伊斯兰和大中东地区成为“显学”,而最近半年来国际形势的变化也让我觉得这本书中应该有一篇对伊斯兰教的简介。但是以几千字的篇幅来讨论如此严肃而重大的课题,由一个教外人介绍十几亿穆斯林的信仰,确实是自不量力。

公元10世纪初,有四个并存的穆斯林政权:西班牙的后倭马亚王朝,埃及的法蒂玛王朝,西亚的阿拔斯王朝和中亚的萨曼王朝(Samanids)。这四个伊斯兰政权在地理上、种族上和文化传统上都有很大的差异。然而,从科尔多瓦到撒马尔罕(Samarkand)的清真寺的格局和礼拜的仪式几乎一致,诵读的是同一本《古兰经》,它们的工艺美术风格也极为相似。

政权虽有兴亡,伊斯兰的文化版图却一直在扩张。一个地区一旦多数人信奉了伊斯兰教,就没有再改奉其他宗教的例子。这和佛教印度教以及基督教地区的情况很不同。

穆罕默德接受天启

公元610年,年约四十的商人穆罕默德受到天启,宣扬独一真主“安拉”(Allah)。在阿拉伯语里,“Allah”即是英语中的“God”;“Islam”(伊斯兰)是动名词,意思是“顺从”,与“和平”(salaam)属于同一字根;信从“Islam”的人叫做“Muslim”(穆斯林)。穆斯林见面时会说:“As-salaam alaikum!(和平降临于你!)”

阿拉伯文手抄本《古兰经》和中文版《古兰经》

旋转苏非在土耳其的科尼亚鲁米纪念馆前表演sema

穆罕默德开始宣教的麦加是阿拉伯半岛的商业中心。那时麦加供奉着阿拉伯各个部落的不同偶像,每年可以从定期集市和宗教聚会取得大笔收益,所以他宣扬的一神教遭到当地统治者的抵制。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决定将信众秘密分批转移到商路上较北方的古老城市雅特里布(Yathrib),因为那里的几个有纷争的部落邀请他去充当仲裁者。穆斯林掌权后,将雅特里布改名为麦地那(Medina)。

穆斯林的长征

公元622年的“Hejira(迁徙)”为穆斯林社团打开了崭新的局面,因此被定为伊斯兰历的元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既是宗教领袖,又是政治领袖,而且亲自指挥战斗。从麦加跟随他到麦地那的人称为“迁士”,属于创教开国功臣,享受很高的待遇;在麦地那加入穆斯林队伍的人称为“辅士”,也很受尊敬。

穆罕默德宣扬的基本教义很简单:除了安拉没有其他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安拉无形无象、全知全能、至仁至慈;穆斯林要信安拉、信先知、信经典、信天使、信末日;所有穆斯林同属一个社群(Umma),彼此应该和平友爱。安拉通过天使向穆罕默德传达了很多启示,穆罕默德都一字一句地向信众口述。穆罕默德死后不久,信众们的记录被搜集编纂为全世界穆斯林共同遵奉的《古兰经》。

伊斯兰教的许多规定对7世纪时的阿拉伯社会都很有进步意义:禁止血亲复仇;严禁高利贷;男子不许有四名以上的妻子;女子可以有自己的财产,可以要求离婚,等等。

元630年时,穆斯林军已经十分强大,阿拉伯半岛上多数部落都表示归顺;穆罕默德率军进入麦加,下令捣毁所有偶像,其后宣布异教徒不可进入麦加。这个禁令至今仍被严格执行。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到麦加朝觐后不久辞世归真。他当日在麦加的言行举止成为穆斯林朝觐的典范。

四大哈里发

穆罕默德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许多人支持对他忠心耿耿的堂弟兼女婿阿里(Ali,穆罕默德长女法蒂玛的丈夫)。但是前三任哈里发先后是阿布·伯克尔(Abu Bakr,穆罕默德的老友和岳父)、欧麦尔(Omar,穆罕默德另一位妻子之父)、奥斯曼(Osman,麦加最有权势的倭马亚家族中唯一早年就支持穆罕默德的人)。(www.chuimin.cn)

公元656年,阿里终于被拥戴为第四任哈里发。但却遭到驻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Muawiyah,奥斯曼的堂兄弟)和穆罕默德的遗孀阿伊莎(Aisha,阿布·伯克尔之女)的反对,穆斯林之间发生第一次内战。阿里派最初获胜,但穆阿维叶叫士兵用长枪挑着《古兰经》,要求由真主裁决。阿里同意裁决,然而仲裁结果却对他不利。一部分阿里的支持者愤而出走,被称为 “哈瓦利吉派(Khawarij)”,意为“出走者”。他们主张任何一个穆斯林都可以出任哈里发,其中一支至今在阿曼和北非的山区里仍有少数信徒。

什叶派逊尼派

阿里失败后,前往伊拉克的库法(Kufa)。661年,他被一个哈瓦利吉派士兵在纳杰夫刺杀。680年,他的儿子侯赛因应邀前往库法的途中,在卡尔巴拉(Karbala)遭到伏击,英勇战死之后被倭马亚士兵斩首。这次惨剧使忠于阿里的人结为“什叶派”(意为党人),他们主张只有先知穆罕默德的后人才有资格担任哈里发。此后,什叶派在教理、教法、教仪上发展出一套与多数派(即逊尼派)不同的理论与制度。

什叶派的最高领导人称为“伊玛目”(原意为带领读经者,此名词在“逊尼派”中指清真寺的主持)。在什叶派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三次重大的分裂。当第五、第七和第十二位伊玛目离世时,一部分人认为伊玛目已经死去,应由下一任伊玛目继任,但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前任伊玛目并未去世,只是暂时隐遁,将来还会回到世上来,不承认以后的伊玛目。因此什叶派有三大支派。一是相信第五任伊玛目宰德是在隐遁中的“宰德派”,或称第五伊玛目派,今天主要在北也门;他们不承认第六任及以后的伊玛目。二是相信第七任伊玛目伊斯玛仪处于隐遁中的伊斯玛仪派,或称第七伊玛目派,不承认第八任及以后的伊玛目,现在在巴基斯坦等地尚有不少信众;此派于10世纪初建立法蒂玛王朝,统治北非近三百年。三是占伊朗和伊拉克大多数人口的十二伊玛目派,今天一般人所说的什叶派就是指这一支派。

在伊斯兰历史上居主要统治地位、自认继承四大正统哈里发的是“逊尼派”,意为“遵奉传统者”。今天,全世界百分之八十五的穆斯林都属于逊尼派。

穆阿维叶击败阿里后,建立倭马亚王朝,以大马士革为首都,积极经略伊斯兰帝国。在巩固四大哈里发时代已经征服的叙利亚、伊拉克、埃及和波斯这四个文明古国之外,倭马亚军队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向外扩张。公元711年,穆斯林军队在西方入侵西班牙;在东方征服撒马尔罕,与唐朝势力相遇;又进入当时印度的信德(Sind)地区。今天伊斯兰的政治版图基本上是由倭马亚王朝所奠定;如今世界上有二十多个阿拉伯国家也是倭马亚王朝推行阿拉伯化政策的结果。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公元750年,穆罕默德一位叔叔阿拔斯(Abbas)的后裔联合波斯人推翻了倭马亚王朝,建立阿拔斯王朝,迁都到较近波斯的库法,接着又在附近修建新都巴格达

阿拔斯王朝前期的哈里发都很注重学术,热心学习希腊、波斯和印度的哲学科学。他们建立了“智慧宫”,进行了长达百年的翻译运动。当时常被引用的一句穆罕默德的话就是:“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公元8-12世纪是伊斯兰的盛世。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学者分别搜集、筛选、编纂了穆罕默德在世时言行的《圣训》,发展了教法学、教义学与教理学,并热烈讨论真主的本质、《古兰经》是否为“被造物”、人的自由意志与前定的关系等基本问题。在科学领域,伊斯兰地区在天文学、数学和医学方面领先于全世界。

苏非神秘主义

宗教上艰涩的课题并无法满足一般穆斯林的心灵需要。一些苦修的“苏非(Sufi)”所发展的亲近真主的方法开始流行。各种或高颂、或低吟、或运气、或舞蹈、或击鼓、或冥思的崇拜方式,常能令信徒如醉如痴。尽管被宗教学者谴责为异端,但这类宗教体验难以禁绝。由一位教长创立、信众围绕他形成个人崇拜,并由他的子孙世袭教长职位的苏非教团,也相继出现。

出生于中亚的苏非家庭但受过传统教育的学者安萨里(Al-Ghazali,1058-1111),在伊斯兰力量开始衰退时,提出一个调和传统信仰和神秘主义的主张:承认苏非是正统伊斯兰的一部分,但苏非的活动必须在正统教法和仪式的范围之内进行。这项调和适时地给正统伊斯兰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也阻碍了伊斯兰学者在科学和哲学上的理性追求。

伊斯兰社会在科学上的成就从13世纪起停滞不前。许多穆斯林学者认为这是蒙古人破坏文化长达一百年的缘故;一些西方学者则提出,这是正统伊斯兰在12世纪放弃用理性主义进行思辨的结果。

孰是孰非,难以判断。我看到的是,全球各地的伊斯兰社会都在挣扎着谋求调和伊斯兰传统与现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