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以色列:犹太人的国家及其历史和文化特点

以色列:犹太人的国家及其历史和文化特点

【摘要】:以色列:犹太人的国家百老汇著名音乐剧《屋顶上的小提琴手》描绘的是1905年俄罗斯沙皇下令驱赶犹太人时,一群乡下犹太人的故事。今天,在以色列和欧美国家都有很高比例不信教的犹太人。犹太教认为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这个思想以及不同的风俗习惯,使犹太人经常受到当地多数居民的歧视。他们的后裔从此被称为犹太人。近两千年以来,犹太人在世界各地都以当地的语言为母语。

以色列:犹太人的国家

百老汇著名音乐剧《屋顶上的小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描绘的是1905年俄罗斯沙皇下令驱赶犹太人时,一群乡下犹太人的故事。无论是剧情还是音乐,感染力都非常强。剧中的一首歌《传统》(Tradition)颇能道出犹太民族的心声。

犹太民族的确是一个历史久远、几经磨难而始终没有失去自我的民族,它也是一个特性鲜明、人才辈出的民族。当今世界上只有汉民族和印度民族与之相类。

人类文明影响最为深远而广泛的几个思想体系中,属于一神教的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源自犹太民族;属于多神教而不着重探讨造物主的印度教佛教源自印度民族;不问前生来世,专注社会伦理个人修养的儒家和道家思想则源自汉民族。汉民族和印度民族几千年来偏于东亚和南亚定居繁衍,形成了今日中国与印度这两个人口大国的主体民族。而犹太民族两千年来散居世界各地,总人口只有汉民族和印度民族的千分之十五左右。

然而,近二百年来,在全世界科学教育文化、艺术、金融工商政治等方面的翘楚中,犹太人所占的总人数超过中国人和印度人,在比例上也超出欧美列强中的各个主体民族。

谁是犹太人

我曾问过一位犹太裔美国教授,犹太人(Jews)的定义究竟是什么?是民族还是宗教?古时的希伯来人(Hebrews)和以色列人(Israelites)又怎样区分?他说“犹太人”严格的学术和法律界定素来有争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母亲是犹太人,孩子就是犹太人;外教人改信犹太教之后也算犹太人。他又说,今天的犹太人是古时以色列人的后裔,也就是希伯来人的后裔。前面一个社会学的定义无可非议,后面一个血统上的定义就未必正确。

一如汉民族、印度民族、阿拉伯民族,犹太民族不是纯人种或血缘的结合,但它又不像阿拉伯民族或汉族具有共同的语言和文字。中世纪的里海之北,曾有一个由突厥族裔建立的哈扎尔国(Khazaria);他们信奉犹太教,改说希伯来语,遵守犹太法典(Talmud),所以应该被承认为犹太人。其实,一个人自认是犹太人的主要原因是犹太法典所形成的风俗习惯。转奉基督教或是伊斯兰教的犹太人一般就不再被认为是犹太人,而有犹太家庭背景却不遵守犹太教律法,甚至不信宗教的人一般仍然被认为是犹太人,马克思(Karl Marx)是最著名的例子。今天,在以色列和欧美国家都有很高比例不信教的犹太人。

中国开封曾有相当数量北宋时从巴格达迁来的犹太人,他们的子弟自小学习孔孟“圣贤书”而逐渐放弃了犹太教的信仰与习俗,到明朝末年时,连一个会读讲犹太教经文的拉比(Rabbi,犹太教的教士)都没有了。前些年有人向中国国务院申请恢复犹太民族的身份,可是因为他们早已不遵守犹太习俗而无以为果。

犹太教认为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这个思想以及不同的风俗习惯,使犹太人经常受到当地多数居民的歧视。因此犹太人的自我认同有一部分是来自非犹太人对他们的看法,也就是说,犹太人心中的“我”有一部分是由“他”那里得来的。开封的犹太人当初不但没有受到歧视,反而有不少人经由科举而入朝廷为官,他们的自我认同也就逐渐弱化,最后同化于汉族之中,这在犹太人历史中是极罕见的例子。

希伯来文化的构建者

希伯来文化的真正构建人极可能是具有埃及人血统的摩西(Moses)。他带领从埃及逃出来的群众在沙漠里辗转游走四十年,用宗教和法律把这些不同的部落,包括希克索斯人,融合为一个具有共同文化的群体。摩西坚持比希伯来人更为严格的“一神崇拜”,并且以上帝和人订立契约的形式,首次把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与人对神的崇拜结合起来,使“一神崇拜”成为“一神教”。

政权的力量使希伯来文化得到巩固的是大卫王(King David)和他的儿子所罗门王(King Solomon)。大卫王于公元前1004年统一以色列南北部,建立了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犹大国(Judah);所罗门王把版图扩大到叙利亚,并且在耶路撒冷修建了犹太神庙。他们的后裔从此被称为犹太人。犹大国在公元前586年被新巴比伦人灭亡,犹太庙被毁,犹太人被分批遣送到巴比伦城。公元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Cyrus)灭巴比伦,允许犹太人返乡;许多犹太人自此不说希伯来语而使用中东通用的阿拉美语。公元前66年罗马开始派出军政长官管理犹太国。裁定耶稣钉十字架的彼拉多(Pontius Pilate)就是罗马军政长官。公元66年,犹太人大举反叛罗马统治,遭到强烈报复;公元70年耶路撒冷的神庙被罗马人摧毁,犹太人被驱赶四散。(www.chuimin.cn)

抗罗马人到最后的一批宗教狂热者(被称为“Zealots”),据守在罗马人修建于死海南端高山上的马萨达(Masada)堡垒里。明知寡不敌众,他们在罗马军队发动进攻的前夜集体自杀。去参观堡垒的那天,我看到大批以色列儿童聚精会神地听讲解员给他们叙述这些犹太战士壮烈牺牲的史迹。

我在中国、美国和法国不少地方都参观过一些鼓舞国民爱国情操的历史景点,也听过不少令人动容的讲解,但是就我而言,总体效果最好的就是这个位于山中的马萨达堡垒。后来听说以色列全国小学生必须到马萨达参观,而以色列军人也经常在这里举行宣誓典礼,誓言“永远不让马萨达再度陷落”。马萨达就是以色列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过没有任何以色列官方机构在入口处或是任何地方挂上一块写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类字样的牌匾。

希伯来语的复兴

犹太人自“巴比伦之囚”回来之后,血统和语言就与摩西时代或所罗门王时代很不相同。即使宗教仪式和宗教论述仍然使用希伯来文,一般也只有宗教老师才通晓希伯来文。

近两千年以来,犹太人在世界各地都以当地的语言为母语。中世纪后期,许多犹太人从德国、法国等地向波兰、立陶宛等对待犹太人相对宽容的地区迁移。这些犹太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依第语(Yiddish)”;它是一种混合语,以日耳曼语法为基础,夹杂大量希伯来语的词汇与表述方法。后来俄罗斯领土扩张,犹太人成为俄罗斯管辖下的少数民族,依第语中又加入了不少斯拉夫语词汇。19世纪是民族觉醒的时代,犹太人也开始用依第语从事文学创作,成绩斐然。

20世纪初,世界各地的犹太复国主义者(Zionists)大量移民巴勒斯坦,却缺乏可以彼此沟通的语言。当时虽然多数人以依第语作为生活语言,但也有许多人认为应该恢复希伯来语文。其实,世界各地犹太人的共同宗教语言一直是希伯来语,虔诚的犹太人或多或少都认得一些希伯来字。犹太裔的语言学家由是创造了现代希伯来语,就是今天以色列共和国的官方语言之一(另一个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

以色列建国

多世纪以来,基督教会将“杀死基督”的责任置于犹太人身上。教士们在讲述世界末日到来时经常会说,末日审判到来之前有两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一个是耶稣的福音传遍全世界,另一个是犹太人重新建国。潜台词是,连手上染有耶稣宝血的犹太人都可以振兴,这世界也就该毁灭了。

犹太人能够在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近因是纳粹的暴行导致“物极必反”的效应;西方基督教国家出于对犹太人的负疚感以及对中东地区的战略考虑,成为以色列最坚定的支持者。而与犹太人在信仰上和生活习惯上比较接近,社会上素来没有反犹太传统的阿拉伯人却成了以色列的主要敌人。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巴勒斯坦人受到的严重伤害以及阿拉伯国家四次战败的挫折感,间接原因则是阿拉伯国家(及其他穆斯林国家,如伊朗)对殖民主义的憎恨和对基督教徒的怨怼。

以色列既没有能力消灭所有阿拉伯人,也不能忽视大量阿拉伯人就在身边的事实。所以,以色列应该设法消解阿拉伯人对它的敌视。

然而,以色列继续在“西岸”扩建居民点,并为保护这些居民点而修建城墙,把东耶路撒冷与“巴勒斯坦国”隔开,又把“巴勒斯坦国”切得七零八碎。这样下去,以色列人与巴勒斯坦人还能达成什么和平协议吗?以色列和它周边邻国的关系又会有什么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