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大中东行纪:高加索东西对峙

大中东行纪:高加索东西对峙

【摘要】:高加索:欧亚交界线上的东西对峙2008年8月8日夜晚,我在北京鸟巢观看奥运会开幕式后,沉醉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之中。由此可见,高加索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东西方对峙的地方。然而,高加索有超过五十个民族与语言群体。大约两千年前,他们由小亚细亚迁入高加索地区;公元301年,亚美尼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基督教为国教的王国。

高加索:欧亚交界线上的东西对峙

2008年8月8日夜晚,我在北京鸟巢观看奥运会开幕式后,沉醉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之中。第二天新闻传出,格鲁吉亚向境内的南奥塞梯(South Ossetia)自治州动武,引起俄罗斯立即出兵。这场突然爆发的战争,加上持续多年的车臣战争和北高加索的恐怖袭击事件,在在说明高加索地区的形势非常复杂。

高加索山脉横亘于黑海与里海之间,自西北向东南绵延约一千公里,海拔多在三千到四千米之间,最高海拔超过五千米。山脉之北的欧洲部分属温带气候;山脉之南的亚洲部分为亚热带气候。山脉两侧有山峰、高原、平原、沙漠,也有湖泊、河流、森林、草原,动植物种类繁多,很适于打猎、畜牧和种植。

很多学者认为,高加索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与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即“两河流域”)在时间上差不多。大约四千年前进入印度半岛的雅利安人(Aryans)和进入新疆的吐火罗人(Tocharians)都是从高加索地区出发的。同一时期,俄罗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斯基泰人(Scythians)也入侵高加索。

此后,欧洲的佛利金人(Phyrigians)、希腊人罗马人、拜占庭人,亚洲的亚述人、米底人(Medes)、波斯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先后在高加索地区驻扎军队和建立行政区。由此可见,高加索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东西方对峙的地方。

格鲁吉亚古代的文化中心姆茨赫塔,位于首都第比利斯之北两河交汇处

民族、语言博物馆

高加索山脉南北两麓的总面积大约是四十万平方公里,约为广东省的两倍,总人口不到三千万人,是广东省人口的三分之一。然而,高加索有超过五十个民族与语言群体。

人类学家一般将欧洲、北非、西亚的肤色浅、鼻梁高、体毛多的人统称为“高加索人种(Caucasoid)”,俗称“白种人”。一般“白种人”的语言如不是印欧(Indo-European)语系(如伊朗语、俄语、西班牙语)就是非亚(Afro-Asiatic)语系中的闪米特语族(如希伯来语、阿拉伯语),但高加索早期居民的语言却属于独特的“高加索语族”。

北高加索现在属于俄罗斯联邦,分为几个自治共和国。有说高加索语的原居民,如东部的达吉斯坦人(Dagestani),中部的车臣人(Chechen)和印古什人(Ingush),以及西部的切尔克西亚人(Circassians)。也有不算“原住民”的奥塞梯人(Ossetians),主要住在高加索山脉中部,说东伊朗语。当然还有俄罗斯人。俄语是北高加索最主要的语言;俄罗斯东正教逊尼派伊斯兰教是这里的两大宗教

南高加索最著名的原住民是格鲁吉亚人(Georgians)。他们于公元4世纪中叶信奉基督教,5世纪时创造了至今仍然使用的字母。近年来在新闻中屡屡出现的阿布哈兹(Abkhazia)人住在格鲁吉亚的西北部,处于实际独立的状态。在格鲁吉亚西南角与土耳其相邻的阿扎拉(Adjara)自治区,居民大半是穆斯林,实际上也等于是独立。这三种人都是高加索的原住民,但说不同的高加索语。

高加索地区说印欧语的族群主要是亚美尼亚人(Armenians)。大约两千年前,他们由小亚细亚迁入高加索地区;公元301年,亚美尼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基督教为国教的王国。今日的亚美尼亚教会和埃塞俄比亚教会一样,独立于罗马天主教与东正教之外,在耶路撒冷旧城里各占一席之地。亚美尼亚的文字创于公元400年前后,比格鲁吉亚文字略早,也一直沿用至今;两者都比俄罗斯字母早六百年。

高加索地区由于到处都是崇山峻岭,各部落与族群之间素少往来。即使没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入侵者,这个地区的语言已很复杂。两千年前罗马征服高加索时,要雇用八十多名通译方能和本地人打交道。

突厥人、蒙古人与波斯文化

公元10世纪开始,许多突厥部落纷纷从北方草原南渡阿姆河(Amu Darya),进入今天的阿富汗、土库曼斯坦和伊朗境内。其中最强大、向西迈进得最远的一支是塞尔柱突厥人,于11世纪在西亚建立起幅员辽阔的王国。塞尔柱突厥人大量进入高加索后,伊斯兰在这一地区声势大增,许多本来信仰基督教或其他宗教的高加索原居民逐渐转奉伊斯兰教。

13世纪中叶,蒙古人征服伊朗和高加索地区,建立伊儿汗国,首都在高加索南缘的大不里士(Tabriz)。起初,波斯-伊斯兰文明遭受破坏。但不到一百年,蒙古统治者大都皈依伊斯兰教,改说突厥语或波斯语,并接受波斯文化。15世纪初,中亚一个突厥化的蒙古军人帖木儿(Timur,西方人称之为Tamerlane)征服整个西亚,包括高加索的主要部分。

帖木儿的儿子迁都至阿富汗的赫拉特(Herat),汗国宫廷自此并用波斯文和突厥文。他们在中亚和西亚大事修建清真寺和伊斯兰经学院,发展科学,提倡文学艺术。波斯文化于是在突厥化的蒙古人手中得到复兴。

(上)格鲁吉亚的一座古老教堂及修道院

(中)亚美尼亚北部的一座老教堂

(下)作者摄于大高加索山脉南麓,山北即为俄罗斯

俄罗斯的经略

俄罗斯人于13-15世纪被草原民族蒙古人统治。15世纪后,俄罗斯人摆脱了蒙古人的控制,以莫斯科公国为核心,向四周扩张。18世纪初,俄国彼得大帝将国都迁至波罗的海之滨的圣彼得堡,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俄罗斯向东南方的高加索拓展领土。1722年,波斯萨法维王朝覆灭,高加索地区不少小王侯纷纷拥兵自立。这些小汗国受到继起的波斯国王发兵讨伐,纷纷向俄罗斯求救。正是前门拒狼,后门迎虎!

俄罗斯在扩张过程中,很得力于一批亦农亦兵亦盗的哥萨克人(Cossacks)。他们多数是波兰人和乌克兰人,集结成群,开辟土地,实行自治。托尔斯泰的名著《哥萨克》就描写了他们在高加索地区为沙皇效力的事迹。

18世纪末,俄国已然吞并了大部分北高加索,将达吉斯坦人、切尔克西亚人与奥塞梯人置于俄罗斯统治之下。19世纪,通过对波斯和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俄罗斯蚕食了大半南高加索,把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纳入其版图。

20世纪初,有一名格鲁吉亚神学院的修士,信仰马克思主义后易名斯大林(Joseph Stalin),并与同伴贝利亚(Lavrentiy Beria)在高加索鼓唱无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来临时,兴起于欧洲的民族主义浪潮席卷南高加索各民族。1918年,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这三个信仰不同宗教、说写不同语言文字的民族各自成立了独立的共和国。1922年,布尔什维克的红军压境,取消了这三个共和国,另组成“外高加索社会主义共和国(Socialist Republic of Transcaucasus)”。苏联的第一任民族事务委员会的主任就是斯大林。斯大林当政时期,南、北高加索地区的行政版图及民族划分屡有改变:1936年,外高加索共和国又分为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三个苏联的加盟共和国;1941年,北高加索的车臣人和印古什人因被指支持德国纳粹而遭集体流放西伯利亚,斯大林死后被赫鲁晓夫批判,他们才获准还乡。(www.chuimin.cn)

今日的南高加索

历史上任何大帝国的败亡和解体都有后遗症。一次大战前后奥斯曼帝国的颓败与灭亡直接造成今天的中东问题与巴尔干问题,还间接导致了现在的高加索问题。今天高加索问题的基本原因当然是沙皇俄罗斯帝国的解体;南高加索于1918年分裂为类似民族国家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三个共和国就是最直接的结果。

格鲁吉亚与欧洲

1991年6月,我参加女儿在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当天获颁授荣誉博士并应邀发表演说的是苏联外交部长谢瓦尔德纳泽(Eduard Shevardnadze)。这位曾任克格勃(KGB)将军、格鲁吉亚共产党第一书记的苏共政治委员受到台下美国精英的热烈鼓掌。但就当他在美国接受喝彩时,他的家乡已经在一位长期政治异见者、英国文学教授的领导下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

独立后的格鲁吉亚立即陷入混乱与内战。那位富有民族主义激情的教授总统动兵镇压阿布哈兹自治州的独立倾向,终因不善统御国家而被迫逃亡到俄罗斯联邦的车臣共和国。1992年,因苏联解体而失业的谢瓦尔德纳泽被家乡父老推选为格鲁吉亚的新元首。

格鲁吉亚当今的领导者和精英阶层想加入欧盟,以便像以色列那样,成为位于亚洲的“欧洲国家”。吊诡的是,格鲁吉亚自19世纪起就想依附俄罗斯进入欧洲,从而摆脱落后的奥斯曼帝国和波斯帝国,到了21世纪它仍然只能在欧洲之外盼望,一点也不比土耳其离欧洲更近。这说明,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发展确实有莫大的影响。

当前格鲁吉亚贫富非常悬殊,官员贪污滥权的现象极为普遍,内部凝聚力很低。在它领土内已有南奥塞梯、阿布哈兹,以及新闻中较少提到的阿扎拉等实际上独立的自治州。首都附近有二十五万从阿布哈兹被驱赶出来的格鲁吉亚族难民。此外,在它的东、南边境地区还分别有约三十万阿塞拜疆人和三十万亚美尼亚人。

这个现状对建设以格鲁吉亚民族为主的国家是很大的阻力。尤有甚者,民族团结也并不是一般格鲁吉亚族人的中心思想。正像世界许多其他未经现代化洗礼的地区一样,一般格鲁吉亚人仍以家族和家族所在的地区为效忠对象,对国家较少认同感。比如说,斯大林的故乡哥里(Gori)的大部分居民仍以这位同乡为荣,自愿为他守护设在城中的斯大林博物馆。

阿塞拜疆与石油

虽然格鲁吉亚不可能成为以单一民族为主的国家,但是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却在苏联解体后经过战争和民族清洗,大致成了单一民族的国家。

在阿塞拜疆政府能有效控制的领土上,占人口九成以上的主体民族是信仰什叶派伊斯兰的阿塞拜疆人。他们与相邻的伊朗北部两省的居民同种同文同宗教,而伊朗境内的阿塞拜疆人数量远比阿塞拜疆共和国境内要多。这是对民族国家的范式的另一种挑战。目前,阿塞拜疆分为不相连接的东西两部分,而东面的主要部分又有六分之一左右的领土被亚美尼亚实际占领,在这片领土上的居民目前已几乎全都是亚美尼亚人。

历史上,阿塞拜疆先后被波斯和俄罗斯统治过。20世纪初,阿塞拜疆发现石油,吸引了欧美国家不少投资;欧洲财阀罗斯柴尔德(Rothschild)家族和诺贝尔(Nobel)家族就曾在此拥有许多资产。一次大战前,它的石油产量占全世界的一半。近年来,正是因为阿塞拜疆的石油储量很大(据统计可能超过伊朗),国际能源公司大批进入它的首都巴库(Baku),使那里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塞拜疆独立后的两任总统是阿利耶夫(Aliyev)父子。父亲当初做过阿塞拜疆共产党总书记,独立前是苏共政治局委员。他们父子的外交政策是亲近土耳其(两国的语言很接近),拉拢格鲁吉亚,力抗亚美尼亚,与美、俄尽量保持等距离。从巴库到土耳其东南部地中海城市杰伊汉(Ceyhan)的石油管道已经开通,它对欧洲和地中海的能源政治将会起到相当的作用。

亚美尼亚与大屠杀

亚美尼亚人历史上曾经很辉煌,最强盛时的领土比现在要大几倍。奥斯曼帝国的许多知识精英与商人都是亚美尼亚人。19世纪上半叶,同是信奉基督教的希腊在英、法协助之下获得独立,这使得许多亚美尼亚人也想在俄国的庇护之下从奥斯曼帝国独立。一次大战前俄国与奥斯曼帝国几次冲突,奥斯曼人把亚美尼亚人居住的大片领土都割给了俄国。一次大战时,许多亚美尼亚人支持俄罗斯,因此遭到土耳其人(即信奉伊斯兰、说土耳其语的奥斯曼人)的报复。大批亚美尼亚人在各地被杀害或被驱赶到叙利亚沙漠中。土耳其官方至今仍拒不承认,但亚美尼亚人以及他们在欧美的支持者说这次大屠杀死难人数超过一百万。

亚美尼亚人的确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中世纪以来他们就以长于学识和善于经商知名,与欧洲的犹太人颇有相似之处。在阿拉伯人、波斯人、奥斯曼人和俄罗斯人的统治下,他们曾经几次大规模逃亡以保全性命。

天在北美、西欧、中东以及俄罗斯,亚美尼亚人很多,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力也颇强。1991年亚美尼亚独立后,它的海外侨民十分支持政府收复在苏联时代被判给阿塞拜疆的“失土”纳戈尔诺-卡拉巴赫(Nagorno-Karabakh)。这就酿成了亚、阿两国在独立后的战争和两族人民大量的死伤与逃离家园。这场战争的时间恰巧与巴尔干半岛上波斯尼亚人和科索沃人遭塞尔维亚人“种族清洗”的时间相同,因此没有受到西方传媒的注意。

南高加索的困境

我的亚美尼亚朋友告诉我,亚美尼亚人根据过去当邻居、同学和同事的经验,比较愿意与阿塞拜疆人做朋友,不喜欢“自大”的格鲁吉亚人。据说一般格鲁吉亚人也情愿和阿塞拜疆人交往,而不喜欢“狡猾”的亚美尼亚人。

无论如何,南高加索三国就是这样矛盾重重,危机处处。在这背后,有上千年的历史恩怨,也有当今国际政治的现实利益。今天住在高加索地区的任何一个民族的任何一项领土主张或对另一个民族的指控,都能找到历史的佐证。

所有高加索人都有沉重的历史包袱,而谁都没有经历过现代化洗礼。极端主义、贪污渎职、有家无国的现象十分普遍,绝不局限于某一民族或国家。

毫无疑问,南高加索三国都在转变中。其实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民主政体还是专制政体,都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和文化传统中实行。西方国家所实行的民主政体和它们近年来所推行的公民社会,目前在高加索地区还找不到合适的土壤。西方国家从前所奉行的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的概念,却在这个古老的民族博物馆里得到了强烈的共鸣。

即使没有大国之间地缘政治的较量,高加索地区也很难在短期内取得安定、民主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