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墨家那种以自苦为极的精神,不以取巧保身而‘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的文化品格,以及踏实认真勇于为自己的主义献身殉道的文化精神,却因‘反天下之心’而失传了。”这种过分执迷于自保的倾向固然造就了许多道德崇高的“君子”,而且使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显明的人文主义特点,但是它也使得“种”的繁衍功能、尤其是“种”在延续过程中的变异功能和自我更新功能退化。......
2024-01-19
协调的现实精神和唯伦理性的思维方式赖以建立和巩固的经济基础,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这种封闭狭隘的小农经济同时也构成了封建大帝国的命脉。维系封建秩序的两个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孝”和“忠”,正是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滋生出来的。小农经济的命运变迁,直接关系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兴衰存亡。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史和政治史,就是小农经济的盛衰史。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的发展一直围绕着土地兼并和反兼并这一主线运动,它的理想始终没有超出平均主义的窠臼。每一个新王朝创建伊始,照例要演一出“均田减税”、“与民休息”的太平闹剧。曾几何时,随着社会财富的日益集中,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丧失了土地的小农日益成为豪强、堡坞主、形势户的部曲、庄客和荫户,大量类似于中世纪西欧庄园的田庄涌现出来,从而使封建帝国的财源、役源和兵源枯竭,导致农民起义和藩镇割据,出现动乱局面。气数将尽的统治者频频采取各种变法措施,欲抑制兼并,挽回颓势,但是终究无力回天。应运而生的“新王”在乱世中削平群雄,建立起新的帝国,重振封建秩序。新王朝的第一条经济措施往往就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在新舞台上重演旧戏。如此循环往复,人物不同,情节类似,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就是在这样的悲喜连环剧中发展的。
历代统治者们都能或多或少地意识到小农经济为封建制度 的立国之本。他们至少朦胧地懂得:一旦土地兼并超出了封建帝国所允许的限制,自成一体的庄园经济压倒了小农经济,农民由“我的附庸”沦为“我的附庸的附庸”,帝国的经济基础必将崩溃,作为帝国的精神支柱的封建伦常也将灰飞烟灭。因此,在唐代以前,封建统治者们采取了种种“限田”、“均田”的措施来限制土地过分地集中于私人地主之手,力图维持“贫富有度”、“耕者有其田”的社会状况,巩固封建帝国的经济基础。唐宋以后,随着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土地国有制日益让位于“天下田畴,半为形势所占”的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土地占有形式已经牢不可撼地确立起来,帝国的统治者对这种现状只能扼腕而叹,不得不将“均田”改为“均赋役”,其目的仍然在于确保帝国的财政收入,缓和作为主要的赋役承担者的农民们的不满情绪,以巩固现实的封建统治。
这种限制贫富过分悬殊的平均主义思想也是中国唯伦理性思维方式的产物。唯伦理性思维方式以“德”为核心,以“中庸”为准绳,强调人的行为应该中立不倚,刚柔适度。为人处世,当安身知命,毋庸奢求。这种“中庸”思想构成了平均主义意识的心理基础和伦理前提。
孔子以德为本,以财为末。“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礼记·大学》)君子当重义轻利,舍财取德。孔子虽然不反对贫富之分,但他认为国家当以均为基础,《论语》中有一句话表现了孔子的平均主义思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孟子更是以“仁”为出发点,主张建立“经界正、井地均、谷禄平”的井田制。他反对过分的贫富分化,提出“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的思想。他劝导统治者要使耕者有其田,薄其税敛,不可“夺其民时,使其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他告诫道:“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清楚地认识到小农经济对于国家安定的重要性,把“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当做“仁政”的重要内容。与儒家圣贤一样,先秦诸子大都宣扬过平均主义思想,晏婴提出“权有无,均贫富”,提醒统治者对人民要“知其贫富,勿使冻馁”(《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三》)。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就是“清静无为”和平均主义思想的产物。《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管子主张“贫富有度”,《管子·国蓄篇》说:“法令之不行,万民之不治,贫富之不齐也。”墨子的“兼爱”包含着人生而平等的先进思想,同时也具有浓厚的平均主义色彩。他认为从根本上来说,人人都应该是平等的,“人无长幼贵贱,皆天之臣也。”(《墨子·法仪》)“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墨子·尚贤上》)贫富贵贱的差别虽然是现实存在的,但是每个人“脱贫致富”,由贱迁贵的机会却应该是平等的。(www.chuimin.cn)
秦王朝用武力统一六国后,由于不懂得养民生息的道理,横征暴敛,穷兵黩武,滥派徭役,推行苛政,仅存二世即短命而亡。西汉王朝建立之后,吸取秦灭亡的教训,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罢兵归田,授民土地,抑制兼并,减轻租税,导致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使得自耕农数量剧增,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到西汉中期,董仲舒承袭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认为一切社会动乱皆由贫富过分悬殊而始,“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因此要制定规范,“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致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春秋繁露·度制》)基于这种想法,他主张“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汉书·食货志》)“限田”的主张在王莽的“王田制”中得以实施,然而面对着不可逆转的土地私有化的潮流,限制土地买卖和兼并,以期恢复“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古老所有制形式的“王田制”注定难逃失败的厄运,“限田”措施也就随之成为泡影。后来西晋的占田制,北魏及至唐代的均田制都先后以不同的形式重操“限田”的旧调,但是它们都终究抑制不了如洪水猛兽般的土地兼并,只能在推行伊始暂时地缓解一下贫富分化所引起的社会矛盾。唐代以后,土地私有制已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土地的自由买卖和兼并已成为朝廷无从干涉的私事,在这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形势下,平均主义的思想在士大夫阶层中就由“抑兼并”转而表现为“均赋役”,其焦点从土地问题转移到徭役赋税问题上来。例如中唐颁布的两税法,北宋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和募役法,明代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清代雍正时推行的“摊丁入亩”,等等,都是均平赋役的尝试。然而,土地兼并既然已成难回之势,均平赋役当然也就成为一纸空谈。
平均主义思想与儒家的伦理规范是吻合一致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平均主义是儒家伦理在经济中的典型表现。儒家伦理的基础是以私有制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的小农经济,家族、郡县和国家所缀成的三点一线结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恒定不变的基本结构。家族由血缘亲属关系组成,是整个封建秩序的基础,它的核心规范是孝;郡县由官吏主持,是联系家族与国家的中介,它的核心规范是忠;国家则以帝王为代表,是封建社会的灵魂,它的核心规范是仁。三者各尽其德,则为义。没有小农经济,封建的家族关系就无以存在,而平均主义思想正是保证小农经济不被土地兼并的浪潮所冲毁的堤防。平均主义对于土地兼并的缓冲作用如同封建道德规范对于政治腐败的缓冲作用一样,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封建社会的固有矛盾。而且二者具有某种历史的对应性,每当政治比较清廉,社会道德风气比较纯正时,也恰恰是平均主义比较有效地遏制住土地兼并的时候,例如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天宝盛世”等时期;而每当土地兼并猖獗之时,也正是政治腐败、封建道德沦丧之日,如西晋“八王之乱”、唐末“牛李党争”等时期。当然,从根本上来说平均主义和儒家伦理道德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始终只是彩色的理论气泡,它们从来不曾真正消除过现实社会中的贫富不均和政治腐败现象。但是它们作为封建统治者一贯标榜的两块贴金招牌,至少在形式上对上述腐败现象起着遏制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封建制度超出它存在的“度”,使其能够长期苟延残喘。
有关协调与超越:中国思维方式探讨的文章
而“墨家那种以自苦为极的精神,不以取巧保身而‘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的文化品格,以及踏实认真勇于为自己的主义献身殉道的文化精神,却因‘反天下之心’而失传了。”这种过分执迷于自保的倾向固然造就了许多道德崇高的“君子”,而且使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显明的人文主义特点,但是它也使得“种”的繁衍功能、尤其是“种”在延续过程中的变异功能和自我更新功能退化。......
2024-01-19
质言之,孔子的处世态度是一种安身立命的现实协调精神,苏格拉底的处世态度则是一种执迷于理想的宗教殉道精神。孔子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虽然时常感叹时运不济,愤愤于“礼崩乐坏”的现实秩序,但是却对在现实社会中重建礼制充满信心。其结果是使文化思想制度难以更新和发生根本性的质变。儒道兼宗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一贯奉行的行为方式。......
2024-01-19
第三章唯伦理性思维的历史积淀文化精神的实践,构成了一整套现实的文化制度。中国传统文化所固有的以现世性和实用性为基本特征的唯伦理性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和规定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思想、科学思想和政治、经济思想的基本模式,这些思想又进一步规范着中国封建历史发展的轨迹。......
2024-01-19
安身立命和舍身殉道,这两种分别在孔子和苏格拉底身上体现出来的贤哲思维路向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显示了协调的现实精神与超越的浪漫精神之间的对立,现世伦理意识与彼岸宗教意识之间的对立,并且构成了中西文化截然不同的精神特质。......
2024-01-19
很明显,充满了伦理意识的农本思想和家庭财产继承制决定了他的资财的出路。在这个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不是那种以赚钱或获取剩余价值为绝对目的的近代资产阶级的经济动机,而是以封建家庭的“孝”、“慈”规范为归宿的弃末返本的传统儒家伦理意识和小农意识。如果说小农经济构成了儒家伦理规范的经济基础,那么平均主义和农本思想则是保护小农经济不被土地兼并和商业活动的浪潮冲垮的坚实堤防。......
2024-01-19
“刑不上大夫”与“刑无等级”在理论上都是成立的,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则相互补充。包公等人的故事与其说是捍卫了法律的尊严,不如说是对法律的讽刺。这种现象表明,决定人们命运的不是公正不移的法律,而是时常变化的执法者。这种以“人治”代替“法治”的现象是一切封建社会共有的情况,并非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治”特点,在于执法者始终以封建伦理道德作为法律的最终依据。......
2024-01-19
未思和未知是思想具有的最先的尊严,先于物化的存在论内容,先于物化的神学叙事,是对思想内容的拆解,因此也是对物化的存在论的精神,物化的神学精神的拆解。思想是规则中的快感5.书写的形而上运作是一种快感至上主义。由此,发明特殊的书写规则,就是发明一种方言,发明新的和另类的思想,发明行动的经验,这一切都将存在论和意义的问题变成为先验的历史问题;它探测到历史鬼怪的叫喊,并对这些幽灵进行追问。......
2023-08-31
次协调逻辑及其思想——实质法律论证的基础曹广婷摘要:司法实践中的法律论证既不是完全的演绎,也不是完全的归纳,而是在次协调统摄之下的似真论证。逻辑学作为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研究目的是解决思维中的推理和论证问题。因此,次协调逻辑及其思想对于实质法律论证而言,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从而成为实质法律论证的逻辑基础。......
2024-11-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