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墨家那种以自苦为极的精神,不以取巧保身而‘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的文化品格,以及踏实认真勇于为自己的主义献身殉道的文化精神,却因‘反天下之心’而失传了。”这种过分执迷于自保的倾向固然造就了许多道德崇高的“君子”,而且使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显明的人文主义特点,但是它也使得“种”的繁衍功能、尤其是“种”在延续过程中的变异功能和自我更新功能退化。......
2024-01-19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司法方面的等级差别始终严重地存在着。但是这种等级差别不是根据血缘身世(除皇亲国戚外),而是根据社会地位。由于宦海沉浮,瞬息万变,所以这种等级差别并不表现为个人的特权,而是表现为职位的特权。而职位的特权又是皇帝所赋予或默许的,因此这种特权最终还是归结到君王那里。在中国,究竟是“刑不上大夫”,还是“刑无等级”,完全取决于君主的恩宠与否。伴君如伴虎,投其脾味者,即使为非作歹,无恶不作,也可因皇帝隆恩的庇护而安然无恙;直言相谏者,一言相忤,则诛及九族。宠幸之臣逍遥法外的大有人在,而冒犯天颜招致杀身之祸的将相公卿也屡见不鲜。
“刑不上大夫”与“刑无等级”在理论上都是成立的,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则相互补充。“刑不上大夫”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法律保证,“刑无等级”则是安抚民心的一块金字招牌。在具体的历史事实中,这两种貌似对立的司法原则究竟孰占上风,则完全依执法者的人品而定。大多数执法者都是官官相护,徇私枉法,暗自恪守“刑不上大夫”的准则,然而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敢于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青天大老爷”也不乏其例。因此,关键问题不在于理论上的法律准则,而在于实践中的执法者。“刑不上大夫”与“刑无等级”的对立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对立,这两种司法原则的解释权都属于执法者本人。随着执法者的不断更替,法律准则也就不断地变化,于是我们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只能看到所谓的“清官”和“贪官”,而看不到独立的法律本身。
在清官或贪官的背后,还站立着明君或昏君,从而构成了一个从上到下的“人治”的系列。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只要有一个人在法律面前可以理直气壮地得到特殊待遇,法律就成为欺骗人的一纸空文,特别是当这个人是出言为法、下笔为律的帝王。
由于确认帝王的权柄高于法律,在封建社会中就出现了两种法律依据,一是历代沿用和编纂的各种成文法,一是当朝皇帝的信口之言。一个人被处以刑罚,或者是由于触犯了某种成文法则,或者是由于触犯龙颜,甚至可能是出于“莫须有”的缘故。说到底一切法律最后都系于君主一人的喜怒哀乐,刑罚是否加于大夫并不取决于成文典律,甚至也不取决于某个“青天大老爷”,而是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愿。恰如康熙所言:“有治人,始有治法”(《清实录》卷四十三),而这“治人”最后则上溯到“治君”。刑不上大夫,是出于“投鼠忌器”的考虑,目的在于“尊君”。“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汉书·贾谊传》)刑及大夫,则是出于“清君侧”的考虑,目的也在于“尊君”。
当然,“刑及大夫”之例在中国法律史上也时有发生,人们可以举出许多坚持法不阿贵的人物;如“强项令”董宣、铁面包公、海青天……但是这恰恰说明了中国法律的随意性——法律因执法人而异。包公等人的故事与其说是捍卫了法律的尊严,不如说是对法律的讽刺。在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里,是绝不会有“包青天”、“海青天”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称呼的。在那里,每个人都可以直接面对公正的法律,而无须一些“青天”作为中介。在中国,“包青天”们的出现以及对他们事迹经久不衰的讴歌,恰恰表达了生活在无法的国度中的人民对法的朦胧而又朴素的向往。这种现象表明,决定人们命运的不是公正不移的法律,而是时常变化的执法者。执法者可以援律执法,也可以引儒经而不执法,一切均以他的个人品性和好恶为转移。偶有一两个“青天”仗义执言为民作主,他就受到万民的赞颂,这赞颂还缘着他一直上溯到与事无关的“吾皇”,却唯独不见赞美律典所载的法律本身。因为在百姓心中,那些无恶不作的权贵之所以伏法,与法律本身毫无关系,只是有赖于包青天、海青天们的为民作主,此外当然还应感激远在天边的“吾皇”的圣明。(www.chuimin.cn)
法律的目的既然在于维护上尊下卑的封建伦理道德,人治便不可避免。千百年来,辗转于苦难生活中的老百姓们时时寄希望于一个圣明天子的出现,从来没有人想要过一部公正的法律。人们坚信,“一正君而国定”(《孟子·离娄上》),但是对于帝王是否贤明,谁也难以把握。君不正,法律也无奈他何;即使君主一时贤明,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他不去倒行逆施。
百姓们向往明君、清官政治,表明他们对自身的价值和权利毫无知觉,他们的命运对他们自己来说完全是外在的、异己的和无从把握的。而那些清官们,之所以为民作主也决非出于一种民主的思想,其目的仍然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伦理规范,他们治狱的最高原则仍然是忠孝二字,其治狱的准则始终不离君臣、父子、长幼之序。以刚正著称的海瑞,他的司法原则也并非是公正的,他自己就说:“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海瑞集》,《兴革条例·刑属》)由此可见,断狱的标准仍是以人伦关系为本,在封建伦理规范之外加上一点平均主义思想而已。在“争产业”方面,之所以“宁屈乡宦”,说到底是为了抑制过分的土地兼并,确保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在这一点上,海瑞比起其他封建官吏来要显得眼光远大一些,他能够认识到,小农经济事关封建大帝国的命脉,小农经济如果崩溃,封建王朝的根基就会动摇。而那些拼命兼并土地的“乡宦”则是封建土壤里滋生的蛀虫,他们为了一己私欲不惜蛀空整个封建经济的大厦。出于捍卫封建统治根本利益的目的,海瑞曾冒死坚令大乡宦徐阶退还民田,这件事表明了海瑞在土地(“产业”)问题上死保封建经济基础的良苦用心。但是在“争言貌”的问题上,由于关系到上尊下卑的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即封建伦理之“大体”,海瑞便毫不客气地“宁屈小民”了。
这种以“人治”(或“吏治”)代替“法治”的现象是一切封建社会共有的情况,并非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治”特点,在于执法者(即“治人”)始终以封建伦理道德作为法律的最终依据。无论是“贪官”还是“清官”,无论是“明君”还是“昏君”,对于法律的解释都是无一例外地依据于“忠孝仁义”的封建伦理规范。因此,所谓“吏治”并不意味着为官者可以为所欲为,在他们心中始终高悬着一把封建伦理的“尚方宝剑”。它对于“清官”们是一种理直气壮的心理依凭,对于“贪官”们则是一种潜在的束缚,使其不敢在贪赃枉法的行为上做得太过分。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唯伦理性思维方式已经潜移默化地融贯于人们心中,伦理意识成为支配人们的一切思想观念和行为的根本意识。由于它的影响,“治人”们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不得不始终戴着一副封建道德的面具。他们的任何用刑决狱,无论怎样清明或冤滥,其目的说到底都是为了隆礼义、正伦理、申教化、振纲纪,维护封建的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有关协调与超越:中国思维方式探讨的文章
而“墨家那种以自苦为极的精神,不以取巧保身而‘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的文化品格,以及踏实认真勇于为自己的主义献身殉道的文化精神,却因‘反天下之心’而失传了。”这种过分执迷于自保的倾向固然造就了许多道德崇高的“君子”,而且使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显明的人文主义特点,但是它也使得“种”的繁衍功能、尤其是“种”在延续过程中的变异功能和自我更新功能退化。......
2024-01-19
质言之,孔子的处世态度是一种安身立命的现实协调精神,苏格拉底的处世态度则是一种执迷于理想的宗教殉道精神。孔子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虽然时常感叹时运不济,愤愤于“礼崩乐坏”的现实秩序,但是却对在现实社会中重建礼制充满信心。其结果是使文化思想制度难以更新和发生根本性的质变。儒道兼宗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一贯奉行的行为方式。......
2024-01-19
第三章唯伦理性思维的历史积淀文化精神的实践,构成了一整套现实的文化制度。中国传统文化所固有的以现世性和实用性为基本特征的唯伦理性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和规定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思想、科学思想和政治、经济思想的基本模式,这些思想又进一步规范着中国封建历史发展的轨迹。......
2024-01-19
这种“中庸”思想构成了平均主义意识的心理基础和伦理前提。与儒家圣贤一样,先秦诸子大都宣扬过平均主义思想,晏婴提出“权有无,均贫富”,提醒统治者对人民要“知其贫富,勿使冻馁”。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就是“清静无为”和平均主义思想的产物。平均主义思想与儒家的伦理规范是吻合一致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平均主义是儒家伦理......
2024-01-19
2007年7月初韩国国会通过了《法学专门大学院法》,该法案规定引进“法律研究生院制度”,为对以司法考试为中心的法学教育和选拔制度实施大变革奠定了基础。......
2023-11-28
因之,对于正在走进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来说,捍卫民族国家的法律主权,谨防全球化名义下的新的法律殖民主义,确立在全球法律体系中的自主地位,防止和避免法律发展的边缘化趋势和依附性,走出一条符合本国国情和条件的自主性法制现代化的道路,依然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2023-11-28
安身立命和舍身殉道,这两种分别在孔子和苏格拉底身上体现出来的贤哲思维路向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显示了协调的现实精神与超越的浪漫精神之间的对立,现世伦理意识与彼岸宗教意识之间的对立,并且构成了中西文化截然不同的精神特质。......
2024-01-19
(二)“法律趋同化”理论这种观点认为,法律全球化是指全球范围的法律理念、法律价值观、法律制度、执法标准与原则的趋同化。全球贸易规则的日趋统一,被看作是经济全球化的制度性功能及其必要条件。......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