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广州东山酒家带给你百年老店的回忆

广州东山酒家带给你百年老店的回忆

【摘要】:广州的东山地区在20世纪20、30年代,已是颇有名气的地方。东山的居民亦引人注目,民间有“东山少爷”之称,与“西关小姐”并列,由此可知“东山”之名亦有含金量。位于广州龟岗的东山酒家,建于 1958年。新楼落成后,店中颇为雅致,成为东山一带居民饮茶食饭的好地方,生意亦很兴旺。后来此诗亦收入东山酒家的史料之中。当年东山酒家的一段经历,如今已没有人提及。

广州的东山地区在20世纪20、30年代,已是颇有名气的地方。因为华侨到广州的开发房地产,龟岗在20世纪20年代已成闹市,不少侨眷居住于附近,随后不少军政界人士居住在东山。东山的居民亦引人注目,民间有“东山少爷”之称,与“西关小姐”并列,由此可知“东山”之名亦有含金量。而东山酒家,也曾在广州饮食业中崭露头角。

位于广州龟岗的东山酒家,建于 1958年。前身是1950年代初开办的国营东区食堂,在接管东华路的大江茶楼后,有员工 75人,规模仍不大,满足不了群众需要。因此东山区政府决定在龟岗新建三层楼房,把东区食堂扩建为东山酒家。建楼前,这里经抗日战争战火之后还是一片空地,却仍有两棵古榕长得郁郁葱葱,新楼设计师陈文鉴遂利用这两株古榕作为新楼门口两边的风水树。新楼落成后,店中颇为雅致,成为东山一带居民饮茶食饭的好地方,生意亦很兴旺。

1972年,东山酒家被指定为“广交会”接待点,不但加建了四楼,还更新设备,增设接待外宾厅房 4个,营业面积比以前增加了一倍多,座位由原来的 400个增至 1200个,员工从 108人增至 231人,每天接待人次从 2000人增至 7500人。

1985年下半年,东山酒家又作华丽变身,增建了五楼,增加空调设备与豪华灯饰,楼前花园新建了“琼楼”、“玉宇”两个豪华贵宾厅房,地厅增设“风味园”。全店能同时筵开 156席,每天接待顾客 1.3万多人次。除吸引广州进出口交易会的来宾、旅行团游客之外,亦吸引不少文化界人士光顾。

当时的东山酒家钟树卓经理喜欢文艺,用酒家厅堂名称凑成诗一首,道出改革开放后东山酒家的新面貌。诗云:

“东湖”“春晓”绽春花,“观榕”“榕荫”透丹霞。

“琼楼”“玉宇”“蓬莱阁”,“天园”“雅苑”“乐中缘”。

美食屋”来细品尝,璧泉泡茗齿留香。

佳肴“风味园”厅好,“南楼”“北厅”价更廉。

“横翠”“迎宾”人尚在,“桃红”酒暖客途遥。(www.chuimin.cn)

人生无常“友谊”重,“群贤雅聚”吐深情。

改革开放图业绩,酒楼兴旺显升平。

公仆清廉安社稷,拭目中华起国魂

大约在 1986年,笔者与诗人龙潜庵、区友云、汪季行、蔡泰然等到东山酒家雅集,席间有人读起钟经理的诗,说是“附庸风雅”。笔者不以为然,说附庸风雅也不是坏事,唐宋时期名诗人的诗如无附庸风雅的官爷推介恐怕难以流传下来,只有普及才有提高。诗人们亦深以然,还对钟经理鼓励有加。后来此诗亦收入东山酒家的史料之中。

东山酒家高、中、低档并举,在精心经营高档菜式的同时,着意制作中档食品。在1500个茶位中,保留了600多个普通茶位,还重视价廉物美的大众化食品,因此口碑甚佳。

东山酒家的厨师庞溢,是“广东十大名厨”之一,擅长制作像生拼盘,所砌龙、凤和鸽等拼盘,形象栩栩如生,在行内颇负盛名。厨师王妹主制的桶子油鸡等菜式、点心师李龙标制作的像形点心,均脍炙人口。

东山酒家既有优惠价格,也有优质服务,实行分台站岗责任制,按“声、容、礼、艺、细”的服务规范进行管理,因此能吸引不同层次的顾客,不少顾客甚至远道而来。

1997年12月,东山酒家率先由国有企业转制为股份制企业,全体员工成了企业股东,发挥了积极性,生意更为红火。1998年冬,兼并了以经营地方小吃为特色的食得福酒家。后来,又再有发展……

进入21世纪,广州各区均出现不少新建的各类食肆,高档酒楼也如雨后春笋,饮食业的激烈竞争令以往一流的老字号也感到压力,纷纷寻求新变。当年东山酒家的一段经历,如今已没有人提及。然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古训,令我们感到应该记下有意义的老店历史。至于近几年扬名的名店名师名菜,请看本系列丛书的、庄臣先生所著的《寻味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