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人人菜馆:从百年老店到改革先锋,成为行业先进菜馆

人人菜馆:从百年老店到改革先锋,成为行业先进菜馆

【摘要】:1956年公私合营,改名“人人饭店”。“文革”初期,人人饭店的招牌被人斥为“不讲阶级斗争”,遂易名“风雷饭店”。1981年底,在广州市饮食服务公司负责人马惠国等的推动下,越秀区饮食公司敢于“吃螃蟹”,与香港华鸿饮食发展贸易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合作经营人人饭店,用了5 个多月时间进行大楼改建、全面装修,改店号为“人人菜馆”,于1982年5月3日以崭新的面貌开业。24小时全天候营业令人人菜馆成为全行业瞩目的先进菜馆。

螃蟹美味,但其模样挺吓人,所以前人早就说第一个吃螃蟹的是个勇敢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后广州市第一家与香港商家合作的饮食企业怎不值得我们怀念?这家企业就是1982年开业的人人菜馆。

人人菜馆并非无根之木,它有源可溯。1946年,西濠二马路西端开了家又栈饭店。这里地邻太平南(今人民南路)商业繁荣区,短短的小马路是条食街,中间有吴连记鱼粥店、的彩冰室,东端有小南园酒家,还有面家、小食店等多家食肆,各有特色。又栈饭店的老板叫邓全,得力的厨师有苏炳等几位,虽然一楼、二楼总共只有百余座位,但挂炉鸭、桶子油鸡、金钱扎及清蒸海鲜等菜式,以及油鸡饭、叉烧饭等碟头饭都十分吸引食客,一直旺到20世纪50年代初。1951年,老板离开广州,又栈饭店倒闭。后来在工会发动之下,该店伦瑞棠、严志和等发动全店员工自筹资金进行生产自救,在又栈饭店旧址办起“仁仁饭店”,由何华安出任经理。早上及晚上夜宵供应粥、粉、面,午晚则是饭市,仍以挂炉鸭等菜式吸引顾客,生意红火。

1956年公私合营,改名“人人饭店”。至1958年调整商业网点,西濠二马路的食肆有两家并人人饭店,成了中型饭店。“文革”初期,人人饭店的招牌被人斥为“不讲阶级斗争”,遂易名“风雷饭店”。以为套用“五洲震荡风雷激”那“风雷”二字很革命,谁料不少顾客见那二字却不敢进门。生意不景,便再改名为“新濠饭店”,生意勉强维持到20世纪70年代末。1979年6月,复名人人饭店,希望人人来帮衬。不过那时还提倡“自我服务”,哪有起色呢?1981年底,在广州市饮食服务公司负责人马惠国等的推动下,越秀区饮食公司敢于“吃螃蟹”,与香港华鸿饮食发展贸易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合作经营人人饭店,用了5 个多月时间进行大楼改建、全面装修,改店号为“人人菜馆”,于1982年5月3日以崭新的面貌开业。第一任董事长是徐成、第二任是刘伯銮、第三任是蔡厅峰,港方总经理第一任是吴伯鸿、第二任是黄楚清。

国家的改革开放给人人菜馆注入生机与活力,店内鸟枪换炮,设备由简陋变先进,装饰由平庸变幽雅舒适,员工由几十个发展到400多名,大师级师傅从8名发展到50多名,菜式美点由几十种发展到300多种。24小时全天候营业令人人菜馆成为全行业瞩目的先进菜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菜点比赛中,人人菜馆的广东叉烧荣获全国商业部“金鼎奖”;麻皮乳猪、人人欢乐鸡、荷叶桂鱼、双冬盘龙鳝、麻巢藏双珠等名菜,谷古糖布冧、香酥马铃盏、马赛克椰块、韭王鲜虾肠等美点,均在广州美食节上获奖。该店利润在1989年比合作前的1981年增长158倍。自1985年起,先后获得先进企业、广州市先进单位、最佳服务单位等荣誉,又获“引进先进项目二等奖”。先后在全国总工会、广东省合资合作单位、广州市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交流会上作经验介绍。其灵活创新的经营策略、优质服务的经营宗旨、高效务实的经营风格,在行内成了学习榜样。(www.chuimin.cn)

人人菜馆与港商合作了10年,留下绕梁琴韵,至曲终人散,仍然余音袅袅。

到喉唔到肺

食物太少,吃得不尽兴,广州人称为“到喉唔(不)到肺”。按理说应该称为“到喉唔到胃”,食物怎会到肺?是不是此语流行时还只知有肺不知有胃呢?也有这个可能,古代讲内脏只说心肝脾肺肾。人说广州是个“说不清的城市”,包括有些俗语来源也说不清。明明是“夜以继日”“朝拆(床)晚行”,偏要说“日以继夜”、“朝行晚拆”,为什么?但不管怎样,老俗语流行至今,人们觉得吃得不够尽兴都只说“到喉唔到肺”。俗谓“大鸡唔食细米”,即大老板对小生意看不上眼,就是认为“到喉唔到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