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百年老店荣华酒楼:广州特色菜美,粤剧表演成亮点

百年老店荣华酒楼:广州特色菜美,粤剧表演成亮点

【摘要】:广州龙津东路的荣华酒楼,从前称荣华茶楼,今已有137年历史。踏入新世纪,荣华酒楼的粤剧表演伴茶香菜美,成为广州美食文化中的特色类别之一。荣华茶楼复业后,门前古色古香,一楼门面设饼柜销售饼饵、糕点。新中国成立后,荣华茶楼变化较大。引起不少文人及对联爱好者的雅兴,一时珠玉纷投,“荣华”之名亦传扬遐迩。次年重新开业,并更名“荣华酒楼”。

广州龙津东路的荣华酒楼,从前称荣华茶楼,今已有137年历史。荣华酒楼虽然不算壮丽堂皇,但颇有民俗文化韵味。踏入新世纪,荣华酒楼的粤剧表演伴茶香菜美,成为广州美食文化中的特色类别之一。

对联如今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荣华酒楼历史上有三副对联亦颇有知名度,应该收入广东对联史册之中。

荣华茶楼,创业清代光绪二年(1876),原是一间砖木楼房,貎不惊人,但其门联都早记入羊城餐饮业的文化史籍,联云:

雀舌未经三月雨;

龙牙先占一枝春。

此联似是只赞美茶好,“雀舌”、“龙牙”均指茶叶,“未经三月雨”指雨前茶为佳,“先占一枝春”指春茶亦妙。虽似寓意不深,却是颇有文采,故一直在行内流传。

1936年,广州市的经济环境甚佳,做生意的都想大展宏图。接手经营荣华茶楼的陈象臣也想大展拳脚,他把“荣华”前面一幢楼房改建为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竣工时正是开业六十周年,陈象臣便请常来饮茶的著名书法家吴道镕题写一副对联,以壮声势。

吴道镕(1853-1936),番禺人,是位饱学宿儒。20岁时师从住西关的晚清探花李文田,27岁考取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编修。后辞官回广东任教于多个名书院。1904年起,广州著名学府广雅书院先后改为两广大学堂、广东高等学堂,聘吴道镕任监督(相当于校长)。民国成立后他以清朝遗老自居,以编书写诗为乐。他的书法自成风格,甚有口碑。陈象臣请他写荣华茶楼对联时,他已年逾八十。荣华茶楼的鹤顶格对联挂出数月,他便魂归天国,故此联实在很有价值,可惜后来“文革”初期被毁掉。据老职工回忆,其对联云:

荣业宏开,历六十年旧址重修,非壮丽堂皇亦可娱情供雅座;

华楼高耸,喜三千客如云毕至,即勾留消遣何妨养志举豪觞。

荣华茶楼复业后,门前古色古香,一楼门面设饼柜销售饼饵、糕点。一楼、二楼营业厅堂楼层高、光线足、装饰雅,除供应传统包点外,还有星期美点、精美饼饵。吸引不少富商、文人、医生来光顾。

新中国成立后,荣华茶楼变化较大。1960年代,停止了二楼营业,作为西区商业局饮食服务管理部的办公地,只剩一楼经营茶饭市。“文革”时改名“向阳茶楼”(龙津路当时改为向阳路),楼面的古色古香也荡然无存。(www.chuimin.cn)

1978年,荣华茶楼恢复传统中秋月饼生产,创新推出的荣华富贵月,颇受大众欢迎。1983年再次调整厅堂布置,恢复“问位点茶”,也恢复夜茶市,因品种多样、价廉物美,得到大众欢迎。当时的点心师傅方旋精心研制出荣华麻香酥,多次在广州美食节上获奖。并曾乘荣华麻香酥扬名的春风,登报公开为荣华茶楼再征鹤顶格对联,得头名者奖12位本店筵席一桌。引起不少文人及对联爱好者的雅兴,一时珠玉纷投,“荣华”之名亦传扬遐迩。结果得头奖者是何国贤,其对联是:

荣誉麻香怡陆羽;

华筵珍品醉刘伶。

此联由著名书法家麦华三书写,装裱好挂于二楼大厅圆拱两边。后来再装修时,此联又被毁去,惜哉!1993年,荣华茶楼再次投资装修,把原有两层扩建为四层。次年重新开业,并更名“荣华酒楼”。1997年12月,荣华麻香酥获“中华名小吃”称号。

21世纪初,荣华饮食有限公司成立,属下的荣华酒楼有好姐鱼头煲、金牌叉烧酥、荣华富贵鸡等名菜美点扬名。而最突出的是在四楼开设粤剧粤曲茶座,大众喜爱的民间粤剧团演员在此演折子戏、唱粤曲,弘扬着广府文化的传统项目,直到如今仍是热闹非常。酒家承包者亦表示要坚持办下去,弘扬粤韵风华。荣华饮食公司属下还有顺记冰室、南信牛奶甜品专家、伍湛记粥品专家等企业,也在老字号之列。

位于宝华路的顺记冰室,乃鹤山人吕顺创办于1930年代。1956年公私合营,后成国营企业。该店出品的椰子雪糕早已驰名海内外,近数十年来在两届广州市名食展览上被评为“名牌小食”。后来承包经营,又创新推出香芒雪糕,增加供应粥品、肠粉、糕点等,成为大众化美食店。

南信牛奶甜品专家创业于1934年,乃顺德大良人董景云开办,原来只经营甜品,以“双皮奶”最为闻名。20世纪80年代后期兼营小食,至90年代业务更有发展。

伍湛记粥店创于20世纪30年代初,初在西关文昌横街口,1984年迁到宝华路,1994年再迁到龙津路。1999年所在地被征拆,荣华饮食有限公司在第十甫路99号首层开设“荔湾名食家”,把“伍湛记”、“南信”及欧荣记面家集于一家,使其老字号品牌得到延续……

食拖鞋饭

广州人称“食拖鞋饭”,即北方人说“吃软饭”。食拖鞋饭比吃软饭形象得多。旧时男人养活女人是天经地义的事,女人在家穿着拖鞋,煮饭带子女,是为“师奶”。如有男人靠女人养活,在家穿着拖鞋生活,便被人讥为“食拖鞋饭”了。有人说,如今男女平等,既然男养女应该,女养男又有何不可?不过,此语原意是男人傍着的女人是干不正当职业的,那男人不以为耻,才被人讥为“食拖鞋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