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百年老店莲香楼闻名月饼界,以莲蓉第一家而独领风骚

百年老店莲香楼闻名月饼界,以莲蓉第一家而独领风骚

【摘要】:在陶陶居饭店东面约200米的“莲香楼”,有“莲蓉第一家”之誉。这得从“莲香楼”的前身说起。“莲香楼”挂治家格言等文句是谭晴波的主意。但他对“莲香楼”的管理却是放权给司理区汉波和正柜颜乐天。不久后,“莲香楼”的礼饼声誉便压倒了富隆茶楼。“莲香楼”的莲蓉月饼更是名扬省港澳。“莲香楼”遂不敢小觑陶陶居饭店。新中国成立后,“莲香楼”经历一番波折。

百年盛誉满城西,月饼莲香孰与齐。

更有朋来盈四座,灯红酒绿碧琉璃。

这是广州一位诗人书法家赠给“莲香楼”的诗句。在陶陶居饭店东面约200米的“莲香楼”,有“莲蓉第一家”之誉。这家百年老店的起伏,同样耐人寻味。

“莲香楼”赖以扬名的莲蓉,其制作的创始人是谁?过去记述广州老字号的书籍多没有突出记载。人,岂能忘本!

这得从“莲香楼”的前身说起。约在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广州西关第十甫西约连登巷口开了一家连香茶果铺,卖的是发糕(白色松糕)、婚嫁酥饼、寿辰红包等节庆神诞与红白二事的食品。店中的制饼师傅陈维清是位脑子灵活的人,他从饼食馅的枣茸、豆沙所用的材料枣子、红豆,想到用莲子作材料,制作莲蓉。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被他制作出色泽金黄、幼滑清香、独具美味的莲蓉馅来。

后来,连香茶果铺的生意被茶楼饼铒业挤兑,茶楼老板想找人暗盘承顶(铺位加全部设备暗中转让)。他知道陈维清是佛山七堡乡人,便请陈维清找其同乡谭新义洽谈。谭新义正想找合适的铺位创办茶楼,位于西关连登巷口的连香茶果铺正合其意,于是一拍即合,谭新义与谭晴波等以合兴堂的名义不但“顶手”了连香茶果铺,还收购相邻的房地,建起茶楼。

这合兴堂乃同人集股改的名号,创办人有谭新义、谭晴波、区汉波、陈萼生、陈逸琹、陈轸富、招锦棠、杨殿芬、颜以庄共9人。除颜以庄外,全部是佛山七堡乡人。合兴堂先后有122人入股,共集得414 股,每股白银30两。

在建楼的同时,谭新义物色负责新店各部门的人选。把原在西如茶楼任正柜的区汉波请来当司理,主持日常业务;谭新义、谭晴波负监督之责。谭新义看好新店推出莲蓉食品大有作为,决定把招牌改为“莲香楼”,指定创制莲蓉的原连香茶果铺师傅陈维清主理“蓉口”(莲蓉、豆蓉、豆沙等馅料)。又以颜乐天为正柜(后提拔为香港莲香楼司理)、陈清检为买手、罗佑为制饼师傅、周燊为点心师傅。还特地请同乡、举人陈如岳书写“莲香楼”三字制成牌匾。约在1908年,三层高的莲香大茶楼开张,楼层轩昂高敞,满洲窗用四色玻璃镶嵌,刻有花草图案。墙上挂的书法作品不是诗词,而是治家格言、二十四孝、警世良言之类贴近市井百姓的文句。最抢眼的是谭颐年题的鹤顶格木刻对联:“莲味清香,镇日评茶天不暑;香风遥递,谁家炊饼月方圆。”(后来悬于门前)。

“莲香楼”挂治家格言等文句是谭晴波的主意。谭晴波名广,晴波是字,读过几年私塾,常以朱柏庐治家格言律己,为人俭朴谨慎,行家称他为“滋慎广”。粤语“滋慎”即做事三思而后行、小心谨慎之意。但他对“莲香楼”的管理却是放权给司理区汉波和正柜颜乐天。区汉波、颜乐天二人也不负所托,首先表现在礼饼的推销上。开业初期,广州茶楼饼饵行业经营龙凤礼饼最负盛名的是西关十八甫南的富隆茶楼,距离“莲香楼”并不远。区汉波、颜乐天两人做市场分析:西关是广州首富之区,有钱人家多,当媒人的也多,而婚嫁主家讲礼饼必听媒人意见。于是,他们四出联系有名的媒人,许以相当的酬劳,请媒人在做成婚姻介绍商定礼饼时,声明要“莲香楼”出品的。初时有人问:“莲香礼饼好么?”媒人说:“当然好。‘肾仔庆起菜——食过你就知’啦!”此举果然见效。“莲香楼”制作莲蓉非常讲究,坚持采用优质湘莲、花生油、白糖,甘冒成本高的风险,所以其莲蓉馅礼饼确是清香蜜味可口,于是订货倍增。那时结婚送礼饼动辄百余斤,大户人家还要五六百斤。在送饼的时候,“莲香楼”注重使用抢眼的标记:送饼队伍的挑夫均使用两头红中间绿的扁担,大红饼盒食箱上写着醒目的“莲香大茶楼”几字。他们排成长长的队伍招摇过市,争夺眼球,收到宣传效果。不久后,“莲香楼”的礼饼声誉便压倒了富隆茶楼。(www.chuimin.cn)

“莲香楼”的莲蓉月饼更是名扬省港澳。他们首先推出莲蓉月饼,后来别的店虽然也能仿效制出,但制作莲子蓉的技术差了一筹,食客便觉得味道差一些,因此称誉“莲香楼”为“莲蓉第一家”,其中秋月饼销售遂居于同行首位。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近在咫尺的陶陶居饭店要斗一斗“莲香楼”,出现有趣的“斗法”。

旧时讲茶楼做中秋月饼最好赚,“一造月饼可顶半年茶市”,所以月饼市场是茶楼必争阵地。邻近“莲香楼”的陶陶居饭店开业不久,便把富隆茶楼的正柜——花县人黄宪经这位“名角”挖了过来,专心打开月饼销路。黄宪经当年在富隆茶楼搞月饼销售风生水起,后被“莲香楼”打得败下阵来,心有不甘,便借陶陶居饭店之势要报“一箭之仇”。他在四乡有不少客源,一方面大肆推销陶陶居月饼;另一方面雇人深入大街小巷,高声叫喊高价回收陶陶居饭店月饼盒,此举产生一定效果。同时,他又使出买月饼奖足金首饰、赠送名茶、附送“月华宴”等新招。但是“莲香楼”并非“吴下阿瞒”,他们于中秋前一个多月便挂出雕刻上精致花鸟人物的中秋月饼招牌,并且簪花挂红(饰以金花红绸)引人注目,还在骑楼底挂起硕大而精致的红木宫灯——“走马灯”,宫灯内电灯一亮,走马灯中的人物装饰便旋转不止,吸引游人驻足。加上莲香莲蓉的金漆招牌仿如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中神通”王重阳,使出“一阳指”无人能敌,陶陶居饭店老板只好叹一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后来陶陶居饭店陈伯绮与黄宪经呕心沥血,终于创出“陶陶居上月”,用火鸭肉、香菇、安虾、叉烧、咸蛋黄、榄仁等靓料制成高档月饼,总算争回一口气,与“莲香楼”平分秋色。“莲香楼”遂不敢小觑陶陶居饭店。

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茶楼、酒家都会摆上大型桃花作装饰。那一年莲香楼先声夺人,下乡购得最大的一株绶带桃花,把店面装饰得堂皇热闹。陶陶居饭店却买不到比“莲香楼”更大的桃花,只好在铺面摆上大大的“牡丹山”,叠罗汉般堆起无数盆牡丹,装饰着“花开富贵”几个大字,周围摆上一圈水仙花,又在每个厅房均摆上开得无比灿烂的水仙。这一幕被市井中人称为“三娘斗水仙”。环境布置各有千秋,但终究是“莲香楼”摆桃花更贴近广府民俗、更有气势。

“莲香楼”鼎盛时期,在香港最繁盛的地头皇后大道中、旺角都开设了莲香楼分店,由老店的得力员工到新店当“台柱”,也搞得有声有色。抗战胜利后,第十甫的“莲香楼”已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楼房,成为融茶楼酒楼于一体的著名食府。

新中国成立后,“莲香楼”经历一番波折。成为国有企业后,20世纪50年代尚保辉煌,至20世纪60年代初因油、糖短缺,月饼下坡。“文革”之初金漆招牌被当成“四旧”扫去,店名也改作“东升”。1970年10月还正式停业,变为点心皮料、馅料的加工厂。改革开放后才重获新生,把加工场迁到石溪,引进月饼自动生产线,老铺重挂莲香楼招牌,于1984年10月正式复业。此后莲香月饼还远渡重洋,出口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荷兰等国,“莲香楼”生产的“珠江桥牌”速冻点心也出口到国外。后与40多个旅行社挂钩,每天有300多位外地旅游者光顾。1998年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特级酒家之一,营业利润人均居于全国同行业前列……

2009年,“莲香楼”由西关世家饮食集团接手经营。此后业务蒸蒸日上,广州市出现众多打着“莲香楼”旗号的饼店。成为“广州手信”的莲香饼食知名度远胜从前。“莲香楼”广式月饼传统制作技艺”今日列入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水瓜打狗

水瓜乃珠江三角洲的特产,长长的、青青的,味道清甜,生炒与滚汤均可。长长的水瓜很脆,以其击狗,必然是断开,手上只余一截,故有歇后语“水瓜打狗——唔见咗(不见了)一截”,其引申义为“大大亏本了”或“亏蚀了一半”。抗日战争时期广州市被日军侵占后,日本人中泽亲礼开设“广州园酒家”,因不受中国人欢迎,两三年间便“水瓜打狗——唔见咗一截”,只好找人承顶,后来便成了大同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