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龙津东路的荣华酒楼,从前称荣华茶楼,今已有137年历史。踏入新世纪,荣华酒楼的粤剧表演伴茶香菜美,成为广州美食文化中的特色类别之一。荣华茶楼复业后,门前古色古香,一楼门面设饼柜销售饼饵、糕点。新中国成立后,荣华茶楼变化较大。引起不少文人及对联爱好者的雅兴,一时珠玉纷投,“荣华”之名亦传扬遐迩。次年重新开业,并更名“荣华酒楼”。......
2024-01-19
抗战胜利后,新陶芳酒楼是广州最有名的客家菜酒楼。虽然有官商合办的印记,但其特色与其他酒楼有所不同。
新陶芳酒楼的创始人王国光是广东兴宁人,卖豆腐出身,在兴宁开设“陶园”、“新陶芳”两间饮食店,以经营东江菜闻名。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他来到广州,要创一番事业。于是联系了同乡好友、国民党政界人士陈其作、陈伟光,集资购得惠爱中路(今中山五路)的“味真居”、“玉堂春”两间相邻的饮食店,进行改造装修,扩建为三层大楼,把家乡的新陶芳酒楼搬来广州,挂起“新陶芳酒楼”招牌——那招牌是请当时的广州市长陈策题写的。
新陶芳酒楼不惜重金,聘请酒楼业行家里手到店任职。请到之后,还把他们的名字写在店面上公之于众以广招徕——如今大医院在墙上挂上医师介绍不知是否仿效新陶芳酒楼的手法?这些行家里手是总管刘兆苏,营业部长吕伯侯,楼面部长何培、周容、陈伟、林坤、何润霖,名厨许衡、罗清泉、梁煊、周羲、龚照,名点心师禤东凌等。
新陶芳酒楼的客家名菜有盐焗鸡、客家酿豆腐、红烧海参、咸酸菜炒牛双胘等。其茶市则以广式点心吸引人。禤东凌是20世纪30年代广州点心行“四大天王”之一(其他三位是李应、区标、余大苏),他改进了灌汤饺的制法,远胜灌汤包的口感。在新陶芳酒楼推出“星期美点”,相当成功。星期美点的首倡者是“陆羽居”(位于太平南路)的郭兴,他原是茶室的点心师,后投身茶楼业入主“陆羽居”厨政,1936年推出星期美点大受食客欢迎,此后时有茶楼仿效,但因颇费心思,后来茶楼也并未普遍推广。禤东凌在新陶芳酒楼再打出星期美点一招,顿令新陶芳酒楼茶市大旺。
所谓星期美点,就是每星期有一批新款点心应市,一般是十甜十咸或十二甜十二咸,配合时令,以煎、蒸、炸 、烘等方法制作,以包、饺、角、卷、片、糕、饼、盒、筒、盏、挞、酥、脯等形式出现,还讲究颜色搭配,命名以5个字组成,悦耳动听又富有文采。星期美点特点是每周轮换、精工制作、款式新颖、味道鲜美,因而技术要求较高,所以主管非高手不敢亮相,否则“开口及着脷”(自咬舌头)反会被行家耻笑。禤东凌艺高人胆大,在新陶芳酒楼推出星期美点,虽是每周推出5~8款新点心,但已使天天来帮衬的熟客也没有单调之感,不旺才怪呢——当今的高档茶市也做不到呀!
新陶芳酒楼还有“上门到会”(俗称“出哨头”)服务,这适应了达官贵人的需要,当时的军政要员孙科、程潜、罗卓英、李洁之都是常客,令新陶芳酒楼名气更大。(www.chuimin.cn)
新中国成立前夕,新陶芳酒楼的后台老板陈其作、陈伟光挟带了酒楼的资金离开广州,王国光回天无力,只好于1950年初歇业,员工四散。1953年,新陶芳酒楼被人民政府接收,成为广州第一家国有企业——北区第一食堂,是大众化的食肆,后来改名越秀饭店。“文革”期间,先后改名穗味轩、红雨饭店,1980年代初复名越秀饭店。
1987年,越秀区政府投资400多万元进行拆建,重新开业时复名新陶芳酒楼,再以名菜美点吸引各界食客。仅以1990年春为例,推出的新款点心便有椰浆忌廉角、杂果棉花糕、水果啫喱盒、椰茸松酥条等15种,获奖名菜有新陶芳乳鸽皇、牡丹泡鱼皇、油泡白鳝球等。20世纪末,因城建改造,新陶芳酒楼旧址一带建起新楼,新陶芳酒楼自此消失。
青砖沙梨
沙梨乃广东出产的一种知名水果,皮为淡褐色,味道虽稍逊于雪梨,但亦爽甜可口。以前运输不及现代那么发达,所以在广州街头的水果摊档上,北方的雪梨不及沙梨那么多。如今在岭南水果行列中,沙梨是少见了,但“青砖沙梨”一语尚留于“老广州”口中。以前的青砖,即用来建大屋的青砖,吸水能力特强。青砖一样的沙梨吃入口中,不但咬不开,连口水(唾液)也被它吸去,这不是类似“偷鸡不着蚀把米”么?世界上什么人都有,粤俗语说“一样米养百样人”,所以先辈们创造出“青砖沙梨”一语,教你提防专占便宜的人。传媒报道,不少骗子专打老人的主意,当今老人们就要提防“青砖沙梨”了。
有关百年老店的文章
广州龙津东路的荣华酒楼,从前称荣华茶楼,今已有137年历史。踏入新世纪,荣华酒楼的粤剧表演伴茶香菜美,成为广州美食文化中的特色类别之一。荣华茶楼复业后,门前古色古香,一楼门面设饼柜销售饼饵、糕点。新中国成立后,荣华茶楼变化较大。引起不少文人及对联爱好者的雅兴,一时珠玉纷投,“荣华”之名亦传扬遐迩。次年重新开业,并更名“荣华酒楼”。......
2024-01-19
广州酒家是“食在广州”的中坚老店,改革开放后是国营餐饮业的一面旗帜,到如今广州酒家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仍是广州地区饮食业经营得最好的国有企业。开业之后,广州大酒家生意红火。广州沦陷后到澳门某酒店主厨,抗战胜利后到广州大酒家。广州大酒家还有邓基等名点心师。广州酒家名厨黄振华还创出“一掌定山河”、“一品天香”、“碧海蟠龙”等众多新颖名菜,荣获各级奖项。......
2024-01-19
幸好终于无恙,却已令广州的蛇羹惊动世人。而首先正式专营蛇菜式的食肆则应数“蛇王满”。“蛇王满”是餐馆名也是其老板吴满的诨名。“蛇王满”的生意兴隆,引起捕蛇同行的仿效,在其附近也开了“蛇王林”、“蛇王福”、“蛇王启”等几间蛇店。1938年广州被日本军侵占时,“蛇王满”一带发生火灾,几间蛇店全部毁于一炬。当时,有蛇馔供应的大酒家也有数家,但食客们总认为不及“蛇王满”。......
2024-01-19
自乾隆时起,广州河南的漱珠桥,就是著名的食海鲜之地。漱珠桥江边有众多水上居民在艇上售海鲜,食客可以选购到酒楼加工。上文提及的名诗人张维屏,有一首题目颇长的诗,可知文人雅集游珠江之后便会到漱珠桥畔食海鲜。道光年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后,漱珠桥畔食海鲜之风仍在,但文士的食诗亦有道及战乱之苦了。民国时政府开筑南华路,漱珠桥也被马路所覆盖,昔日漱珠桥畔的名食肆只剩成珠楼一直经营至新中国成立后。......
2024-01-19
明朝晚期,广州饮食业已颇具规模。原来,咸丰初年,广州城一带的酒家,以“永利”字号最老。区氏开设永利酒家始于明代,区伟川接手经营时,“永利”位于小东门外热闹的永安桥市集。广州人称商品聚集出售之地为“栏”,明清时这里一带多卖供酿酒用的糙米,故巷名称“糙米栏”。此诗并无花巧之语,却证明了广州小东门外的永利酒家是一家有200年历史的老字号。至晚清,永利酒家已杳无踪迹。......
2024-01-19
广州的东山地区在20世纪20、30年代,已是颇有名气的地方。东山的居民亦引人注目,民间有“东山少爷”之称,与“西关小姐”并列,由此可知“东山”之名亦有含金量。位于广州龟岗的东山酒家,建于 1958年。新楼落成后,店中颇为雅致,成为东山一带居民饮茶食饭的好地方,生意亦很兴旺。后来此诗亦收入东山酒家的史料之中。当年东山酒家的一段经历,如今已没有人提及。......
2024-01-19
清代中期,广州最有名的园林酒家是“寄园”,其名后来还成为街巷名,一直流传到当代。食肆留名要似“通笼煎堆──靠吹”(即炒作),“寄园”留名至当代是一例。有一年,他在广州与黄培芳、陈澧、谭莹等多位知名文士雅集,写下《寄园宴集》一诗。宇内浮生均是寄,寄园烟景好招寻。遗迹是没有了,只是寄园巷仍可寻踪。上世纪末,这一带已拆平建起高楼,如今的“越秀城市广场”一带,便曾经是张维屏等著名文士雅集的寄园了。......
2024-01-19
但没有多少人知道,这家饭店见证了广州饮食业除茶楼业、酒楼业外另一大类“包办馆”的变化。“洛城林”是包办馆的老字号,也是市井百姓喜爱的食肆。后来包办馆也为平民百姓服务,大众化的包办馆俗称“大肴馆”。包办馆的组织方法、经营方式均与酒楼不同,顾客需要提早订菜,即使席数只有三四席晚餐,亦要上午一早预订。包办馆内人员不多,订席多时才请临时工,故成本较轻。可惜到了21世纪初,“洛城林”已不存在。......
2024-01-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