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宝汉石碑:百年老店的古怪之源

宝汉石碑:百年老店的古怪之源

【摘要】:原来,清代咸丰六年在小北今宝汉直街附近挖出一块奇特的石碑,细看之下才知是南汉马氏二十四娘的“买地券”。那“买地券”刻于南汉大宝五年,是深褐色的石碑,最引人注目的是刻得奇特。李月樵取券中的“宝”、“汉”二字,作为茶寮之名,颇得食客称赞。从此“宝汉”的名气更大,不少文人雅士到来饮酒题诗作联,留下不少诗文。后来,宝汉茶寮不存,附近辟成街道,称为“宝汉直街”。

达官贵人吃腻城市的高档菜肴,便想吃吃农家风味,此理古今中外都相同。而因一块古石碑便造就一家郊野酒家,则大概是只有广州才有了。

宝汉名寮小北张,宾朋从此乐壶觞。

肥鱼大酒朝朝醉,谁奠芳魂廿四娘?

这是清代诗人邓绚裳咏宝汉茶寮的诗,既写了“宝汉”之有名,亦道出“宝汉”与“廿四娘”有关。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清代咸丰六年(1856年)在小北今宝汉直街附近挖出一块奇特的石碑,细看之下才知是南汉马氏二十四娘的“买地券”。什么是“买地券”?古代有钱人家建坟墓,死者亲属为了精神上的安慰,要向“地府”买地,并写下买地文据,刻石为“券”,埋于墓穴中作“凭据”。这种“买地券”很少见到,故一时引起古物收藏者的注意。这宝贵的文物被乡民李月樵买得,他随即在“买地券”出土地附近,开设一间经营饭菜的茶寮,并将“买地券”陈列于茶寮内让食客参观,以广招徕。

那“买地券”刻于南汉大宝五年(962年),是深褐色的石碑,最引人注目的是刻得奇特。开首画符一道,券顶侧面刻半剖的画符。正文是19行竖排楷书文字,从右读到左,一行正写一行倒写,颠倒相间,颇有神秘感。一共298字,字迹清晰,构字拙朴奇逸,具魏碑韵味。券文大意是:买了风水好之地为墓穴,有神仙李定度等为证人,有龙神守护。由于开头两行字是“维大宝五年岁次壬戌十月一日乙酉朔,大汉国内侍省……”此中“大汉”国名乃当时开国皇帝刘岩所定,后世史家为与以前的汉朝及同时代(五代十国)的后汉相区别,才称“南汉”,所在时间乃唐朝之后宋朝之前。李月樵取券中的“宝”、“汉”二字,作为茶寮之名,颇得食客称赞。食客于饮茶食饭之余,还可欣赏古怪碑文,故生意大盛。

宝汉茶寮位于广州城北面,东北有白云山之胜,西南有越秀山之秀,是城中居民到北郊游玩、清明踏青必经之地。李月樵又善于布局,茶寮用竹篱蓬门茅舍造型,四周植以绿竹,配上五彩缤纷的花径,极尽田园风韵,更加吸引吃腻城中美味想吃农家菜的食客,遂致远近驰名。

那时有位广西名士倪鸿,来到广州越秀山麓定居,一次到宝汉茶寮吃饭,结识了李月樵,亦十分欣赏“买地券”,遂为茶寮题写门联:“桥东桥西好杨柳,山北山南闻鹧鸪。”同时又资助了一笔银两给李月樵扩大茶寮。从此“宝汉”的名气更大,不少文人雅士到来饮酒题诗作联,留下不少诗文。题品既多,加上白酒黄鸡等乡村风味菜式,价廉物美,所以到民国初期仍是广州有名的郊野酒家。(www.chuimin.cn)

那时高剑父、陈树人等一班书画名家亦常来此雅集。高剑父、陈树人原是老同盟会员、革命家孙中山的老拍档,民国成立后创立岭南画派。高剑父好吃街边牛杂,有次在雅集时走出茶寮帮衬门口的街边牛杂档,卖牛杂的不认识高剑父,把一串牛杂递给高时问:“茶寮内雅集的有没有高剑父?”高反问:“你认识高剑父么?”牛杂佬答道:“不认识,但我很喜欢他的画。”高笑着说:“我进去叫他画一张送给你好么?”牛杂佬大喜,送上几串牛杂,高便走回茶寮画了一幅画;再走出来送给牛杂佬。牛杂佬这才知他就是高剑父,连忙道谢不已。此事传开,一时成为画坛佳话。

后来,宝汉茶寮不存,附近辟成街道,称为“宝汉直街”。新中国成立后,《马氏二十四娘买地券》被收藏在广州博物馆中。宝汉直街南面也开有宝汉酒家,但与原来的宝汉茶寮已无关系。20世纪90年代末,宝汉酒家成为商场,但宝汉直街至今仍在。前人咏宝汉茶寮的诗联亦记于文史书籍之中,除了前面提及的诗联外,有特色的还有邓方的《羊山杂咏》:

宝汉茶寮卖酒旗,浓秋烟景晚唐诗

马家廿四娘如梦,一路青山叫画眉。

煲米粥

粤俗语“煲冇米粥”字面意思就是水汪汪。广州人喜欢煲粥吃,白果(雅称福果)腐竹粥,纵然没有肉类,也十分甘香;加进肉类的有牛肉粥、鱼片粥、滑鸡粥、海鲜粥、还有艇仔粥、菜干猪骨粥、皮蛋瘦肉粥等。广州粥不同于潮州粥,广州人认为潮州粥似冷(剩)饭粥,用吃剩的冷饭来煲粥,煲来煲去都化不开饭粒。广州粥要求饭粒都化开,看上去绵绵的,吃入口滑滑的,却又不能成糊状。粤语冇即没有,没有米的粥当然只有水,米太少看上去也是水汪汪的。粤语“水汪汪”,其实就是指没有实质性结果或计划不落实。煲冇米粥实指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