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陶陶居饭店那招牌,便有三种传说。这样,不论陶陶居饭店盈亏,股东每年都一定有租可收。世所共知,康有为是朱次琦的弟子,因此陈伯绮请师叔伯康有为题写“陶陶居”招牌是有可能的。新张前夕,他们以店名“陶陶”为题作鹤顶格有奖征联,声称头奖100银元,入围依次均有奖,引得省港澳不少文人寄来众多应征稿,一时传为佳话。人们每每互问文中的古字及典故,陶陶居饭店便达到广为宣传的效果。......
2024-01-19
达官贵人吃腻城市的高档菜肴,便想吃吃农家风味,此理古今中外都相同。而因一块古石碑便造就一家郊野酒家,则大概是只有广州才有了。
宝汉名寮小北张,宾朋从此乐壶觞。
肥鱼大酒朝朝醉,谁奠芳魂廿四娘?
这是清代诗人邓绚裳咏宝汉茶寮的诗,既写了“宝汉”之有名,亦道出“宝汉”与“廿四娘”有关。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清代咸丰六年(1856年)在小北今宝汉直街附近挖出一块奇特的石碑,细看之下才知是南汉马氏二十四娘的“买地券”。什么是“买地券”?古代有钱人家建坟墓,死者亲属为了精神上的安慰,要向“地府”买地,并写下买地文据,刻石为“券”,埋于墓穴中作“凭据”。这种“买地券”很少见到,故一时引起古物收藏者的注意。这宝贵的文物被乡民李月樵买得,他随即在“买地券”出土地附近,开设一间经营饭菜的茶寮,并将“买地券”陈列于茶寮内让食客参观,以广招徕。
那“买地券”刻于南汉大宝五年(962年),是深褐色的石碑,最引人注目的是刻得奇特。开首画符一道,券顶侧面刻半剖的画符。正文是19行竖排楷书文字,从右读到左,一行正写一行倒写,颠倒相间,颇有神秘感。一共298字,字迹清晰,构字拙朴奇逸,具魏碑韵味。券文大意是:买了风水好之地为墓穴,有神仙李定度等为证人,有龙神守护。由于开头两行字是“维大宝五年岁次壬戌十月一日乙酉朔,大汉国内侍省……”此中“大汉”国名乃当时开国皇帝刘岩所定,后世史家为与以前的汉朝及同时代(五代十国)的后汉相区别,才称“南汉”,所在时间乃唐朝之后宋朝之前。李月樵取券中的“宝”、“汉”二字,作为茶寮之名,颇得食客称赞。食客于饮茶食饭之余,还可欣赏古怪碑文,故生意大盛。
宝汉茶寮位于广州城北面,东北有白云山之胜,西南有越秀山之秀,是城中居民到北郊游玩、清明踏青必经之地。李月樵又善于布局,茶寮用竹篱蓬门茅舍造型,四周植以绿竹,配上五彩缤纷的花径,极尽田园风韵,更加吸引吃腻城中美味想吃农家菜的食客,遂致远近驰名。
那时有位广西名士倪鸿,来到广州越秀山麓定居,一次到宝汉茶寮吃饭,结识了李月樵,亦十分欣赏“买地券”,遂为茶寮题写门联:“桥东桥西好杨柳,山北山南闻鹧鸪。”同时又资助了一笔银两给李月樵扩大茶寮。从此“宝汉”的名气更大,不少文人雅士到来饮酒题诗作联,留下不少诗文。题品既多,加上白酒黄鸡等乡村风味菜式,价廉物美,所以到民国初期仍是广州有名的郊野酒家。(www.chuimin.cn)
那时高剑父、陈树人等一班书画名家亦常来此雅集。高剑父、陈树人原是老同盟会员、革命家孙中山的老拍档,民国成立后创立岭南画派。高剑父好吃街边牛杂,有次在雅集时走出茶寮帮衬门口的街边牛杂档,卖牛杂的不认识高剑父,把一串牛杂递给高时问:“茶寮内雅集的有没有高剑父?”高反问:“你认识高剑父么?”牛杂佬答道:“不认识,但我很喜欢他的画。”高笑着说:“我进去叫他画一张送给你好么?”牛杂佬大喜,送上几串牛杂,高便走回茶寮画了一幅画;再走出来送给牛杂佬。牛杂佬这才知他就是高剑父,连忙道谢不已。此事传开,一时成为画坛佳话。
后来,宝汉茶寮不存,附近辟成街道,称为“宝汉直街”。新中国成立后,《马氏二十四娘买地券》被收藏在广州博物馆中。宝汉直街南面也开有宝汉酒家,但与原来的宝汉茶寮已无关系。20世纪90年代末,宝汉酒家成为商场,但宝汉直街至今仍在。前人咏宝汉茶寮的诗联亦记于文史书籍之中,除了前面提及的诗联外,有特色的还有邓方的《羊山杂咏》:
宝汉茶寮卖酒旗,浓秋烟景晚唐诗。
马家廿四娘如梦,一路青山叫画眉。
煲米粥
粤俗语“煲冇米粥”字面意思就是水汪汪。广州人喜欢煲粥吃,白果(雅称福果)腐竹粥,纵然没有肉类,也十分甘香;加进肉类的有牛肉粥、鱼片粥、滑鸡粥、海鲜粥、还有艇仔粥、菜干猪骨粥、皮蛋瘦肉粥等。广州粥不同于潮州粥,广州人认为潮州粥似冷(剩)饭粥,用吃剩的冷饭来煲粥,煲来煲去都化不开饭粒。广州粥要求饭粒都化开,看上去绵绵的,吃入口滑滑的,却又不能成糊状。粤语冇即没有,没有米的粥当然只有水,米太少看上去也是水汪汪的。粤语“水汪汪”,其实就是指没有实质性结果或计划不落实。煲冇米粥实指此意。
有关百年老店的文章
先看陶陶居饭店那招牌,便有三种传说。这样,不论陶陶居饭店盈亏,股东每年都一定有租可收。世所共知,康有为是朱次琦的弟子,因此陈伯绮请师叔伯康有为题写“陶陶居”招牌是有可能的。新张前夕,他们以店名“陶陶”为题作鹤顶格有奖征联,声称头奖100银元,入围依次均有奖,引得省港澳不少文人寄来众多应征稿,一时传为佳话。人们每每互问文中的古字及典故,陶陶居饭店便达到广为宣传的效果。......
2024-01-19
幸好终于无恙,却已令广州的蛇羹惊动世人。而首先正式专营蛇菜式的食肆则应数“蛇王满”。“蛇王满”是餐馆名也是其老板吴满的诨名。“蛇王满”的生意兴隆,引起捕蛇同行的仿效,在其附近也开了“蛇王林”、“蛇王福”、“蛇王启”等几间蛇店。1938年广州被日本军侵占时,“蛇王满”一带发生火灾,几间蛇店全部毁于一炬。当时,有蛇馔供应的大酒家也有数家,但食客们总认为不及“蛇王满”。......
2024-01-19
冯俭生亦获港英当局授予“太平绅士”封号。一年多后抗日战争胜利,民国政府把大同酒家当作“敌产”处理,要充公拍卖。随后,广州上演了一出拍卖大同酒家的闹剧。约在1945年底,拍卖大同酒家仪式在沙面一间大厦的会议厅举行。不到3年时间,大同酒家的纯利已达数十万港元,获利之巨居于同期广州酒家之首。大同酒家有多个饮食业之“最”。而首创像生拼盘“孔雀开屏”的,就是大同酒家特级厨师王光。......
2024-01-19
广州酒家是“食在广州”的中坚老店,改革开放后是国营餐饮业的一面旗帜,到如今广州酒家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仍是广州地区饮食业经营得最好的国有企业。开业之后,广州大酒家生意红火。广州沦陷后到澳门某酒店主厨,抗战胜利后到广州大酒家。广州大酒家还有邓基等名点心师。广州酒家名厨黄振华还创出“一掌定山河”、“一品天香”、“碧海蟠龙”等众多新颖名菜,荣获各级奖项。......
2024-01-19
在未有五星级酒店之前,华侨大厦是最受华侨、港澳同胞青睐的宾馆。数十年间,华侨大厦不但旅业部扬名海内外,其餐饮部的名菜美点亦脍炙人口,名厨师、名点心师有不少故事。1957年华侨大厦正式开业时,特聘潮汕名厨朱光耀、朱彪初兄弟主理潮州菜。华侨大厦的名点心师曾苏,则是名满广州饮食界、当今却鲜为人知的名师。因此无论炎夏与寒冬,华侨大厦餐饮部的萨其玛均令食客赞赏。......
2024-01-19
广州的东山地区在20世纪20、30年代,已是颇有名气的地方。东山的居民亦引人注目,民间有“东山少爷”之称,与“西关小姐”并列,由此可知“东山”之名亦有含金量。位于广州龟岗的东山酒家,建于 1958年。新楼落成后,店中颇为雅致,成为东山一带居民饮茶食饭的好地方,生意亦很兴旺。后来此诗亦收入东山酒家的史料之中。当年东山酒家的一段经历,如今已没有人提及。......
2024-01-19
但没有多少人知道,这家饭店见证了广州饮食业除茶楼业、酒楼业外另一大类“包办馆”的变化。“洛城林”是包办馆的老字号,也是市井百姓喜爱的食肆。后来包办馆也为平民百姓服务,大众化的包办馆俗称“大肴馆”。包办馆的组织方法、经营方式均与酒楼不同,顾客需要提早订菜,即使席数只有三四席晚餐,亦要上午一早预订。包办馆内人员不多,订席多时才请临时工,故成本较轻。可惜到了21世纪初,“洛城林”已不存在。......
2024-01-19
自乾隆时起,广州河南的漱珠桥,就是著名的食海鲜之地。漱珠桥江边有众多水上居民在艇上售海鲜,食客可以选购到酒楼加工。上文提及的名诗人张维屏,有一首题目颇长的诗,可知文人雅集游珠江之后便会到漱珠桥畔食海鲜。道光年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后,漱珠桥畔食海鲜之风仍在,但文士的食诗亦有道及战乱之苦了。民国时政府开筑南华路,漱珠桥也被马路所覆盖,昔日漱珠桥畔的名食肆只剩成珠楼一直经营至新中国成立后。......
2024-01-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