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陶陶居饭店那招牌,便有三种传说。这样,不论陶陶居饭店盈亏,股东每年都一定有租可收。世所共知,康有为是朱次琦的弟子,因此陈伯绮请师叔伯康有为题写“陶陶居”招牌是有可能的。新张前夕,他们以店名“陶陶”为题作鹤顶格有奖征联,声称头奖100银元,入围依次均有奖,引得省港澳不少文人寄来众多应征稿,一时传为佳话。人们每每互问文中的古字及典故,陶陶居饭店便达到广为宣传的效果。......
2024-01-19
清末民初广州茶楼业的闻名企业除了上文提及的“九条鱼(如)”外,还有“五个心”,这就是“巧心”、“得心”、“怡心”、“和心”、“正心”。除“巧心”开业于光绪年间外,其余均开业于清末民初。
“正心”初在西关,后来迁到河南(今海珠区)南华东路东段,是“河南尾”最好的茶楼。笔者老家在正心茶楼附近,故小时候常随父亲光顾,其虾饺点心最令我垂涎。还有三星大包、排骨烧卖、锦卤云吞、干炒牛河等出品,都使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正心”大厅阔20多米,但深只有10米(楼上因有骑楼多几米),楼高四层,一至三楼营业。新中国成立后仍雄踞河南尾几十年,但到了1990年代,则渐现衰老之态,终被成珠酒家兼并,改为成珠分店。随着“成珠”停业,“正心”旧地从此不属饮食业。
“德心”茶楼在惠福西路。1935年前后,惠福西路有广州市市立美术专科学校,附近纸行路有名画家黄少强办的“民间画馆”。当时黄少强、赵少昂、叶少秉、何漆园等名画家常到“得心”三楼雅集,切磋画艺、商谈画展等事宜,留下一段佳话。20世纪70年代,“得心”二三楼成为越秀区饮食服务公司办公地,只有一楼仍做饭店。如今“得心”改称酒楼,仍在营业。
“怡心”茶楼创业时在海珠南路口,后迁至十八甫原富隆茶楼处。1950年已改为旅店。“和心”茶楼在仁济西路,1960年改为旅店。
历史最长兼最有意思的是“巧心”茶楼。“巧心”开业于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原址在马鞍街(今起义路与惠福路交界附近),1920年迁至惠福西路与海珠中路交界处,成了环境陈设可媲美惠如楼的有名茶楼,以做龙凤礼饼(婚嫁必备礼饼)及中秋月饼著称。抗战胜利后,“巧心”名声更显,一次有富人在此设宴,用专车请曲艺名伶李少芳来唱专场,一时轰动。店中的酸枝台椅、象牙筷子、银制碗碟、江西瓷器等设备,新中国成立后被抽调去复业的大三元酒家中。该店镇店之宝是清代著名诗书画家黎简(二樵)的山水画,新中国成立后捐给了广东省文史研究馆。
20世纪50年代,广州老茶客提起“巧心”茶楼,不仅仅是其水滚茶靓点心佳,还有其老板谭尧(耀心)的善心。他对熟客很有感情,常对伙计说决不要做“黄皮树鹩哥”。昔日“巧心”茶楼高大宽敞、南北对流,酷暑天时街坊邻里常会到其门口纳凉。“巧心”首层除摆卖礼饼的柜台外,还有空位一大片,门口纳凉的街坊常带着小孩来玩耍,有时小孩“赖尿”,伙计出言驱赶小孩,但谭尧老板却阻止伙计责骂,只叫伙计用拖把抹干净尿水。有人说这是由于从风水角度看,“巧心”位于“五鬼运财地”,谭老板视小孩为“运财童子”,来的小孩越多越好生意,故不驱赶云云。其实,谭老板一向善心,关心慈善事业。夏日炎炎时在店门口设免费施茶水档。“巧心”的厨师梁广(后调到白天鹅宾馆主理厨政)兄弟俩是孤儿,自小得谭尧收留做“后生”(学徒),并培养成为厨师。(www.chuimin.cn)
“巧心”老板喜欢储存茶叶,普洱、寿眉等品种均储存了不少。民国时,有一次“巧心”被当局勒令停业30多天,老板没有裁员,而是把储存的茶叶卖出一部分,以支付工人的工资,令员工大受感动。新中国成立之初,老板响应国家号召购买公债,一下子出售储存了20年的普洱茶叶60箱,作购买公债的款项。
经历公私合营至国营的历程后,“巧心”业务继续发展,“巧心”的厨师黄煊、点心师陆贞在行内也有知名度,生炒排骨、煎虾饼等菜式,叉烧焗餐包、豉油王干蒸烧卖等点心,均入广州市名菜美点之列。
“巧心”开业数十年,较少对楼房进行装修改造,1982年附近某单位兴建大楼,竟把“巧心”楼房震裂,被迫停业。1990年,越秀区饮食服务公司投资对“巧心”重建,再焕发新姿。
实食牙
粤俗语“实食冇黐牙”,“实”即一定,“冇”即没有,“黐牙”即黏牙。字面上是吃得舒服,实际是有把握(办妥)的意思。从前一位喜欢下厨的官爷,自己动手炒牛肉总炒得不好,不是生就是韧,吃起来黐牙,便请一位广州厨师友人到家炒牛肉,厨师说“包(保证)你实食冇黐牙”。只见他切、醃、炒皆有一套,炒出来的牛肉果然嫩滑,既美味又不黐牙。以后官爷多次向人提起厨师的话,于是,遂流行起“实食冇黐牙”表示做事有把握的俗语。的确,倘无把握哪敢对官爷说“实食冇黐牙”呢!
有关百年老店的文章
先看陶陶居饭店那招牌,便有三种传说。这样,不论陶陶居饭店盈亏,股东每年都一定有租可收。世所共知,康有为是朱次琦的弟子,因此陈伯绮请师叔伯康有为题写“陶陶居”招牌是有可能的。新张前夕,他们以店名“陶陶”为题作鹤顶格有奖征联,声称头奖100银元,入围依次均有奖,引得省港澳不少文人寄来众多应征稿,一时传为佳话。人们每每互问文中的古字及典故,陶陶居饭店便达到广为宣传的效果。......
2024-01-19
幸好终于无恙,却已令广州的蛇羹惊动世人。而首先正式专营蛇菜式的食肆则应数“蛇王满”。“蛇王满”是餐馆名也是其老板吴满的诨名。“蛇王满”的生意兴隆,引起捕蛇同行的仿效,在其附近也开了“蛇王林”、“蛇王福”、“蛇王启”等几间蛇店。1938年广州被日本军侵占时,“蛇王满”一带发生火灾,几间蛇店全部毁于一炬。当时,有蛇馔供应的大酒家也有数家,但食客们总认为不及“蛇王满”。......
2024-01-19
广州酒家是“食在广州”的中坚老店,改革开放后是国营餐饮业的一面旗帜,到如今广州酒家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仍是广州地区饮食业经营得最好的国有企业。开业之后,广州大酒家生意红火。广州沦陷后到澳门某酒店主厨,抗战胜利后到广州大酒家。广州大酒家还有邓基等名点心师。广州酒家名厨黄振华还创出“一掌定山河”、“一品天香”、“碧海蟠龙”等众多新颖名菜,荣获各级奖项。......
2024-01-19
原来,清代咸丰六年在小北今宝汉直街附近挖出一块奇特的石碑,细看之下才知是南汉马氏二十四娘的“买地券”。那“买地券”刻于南汉大宝五年,是深褐色的石碑,最引人注目的是刻得奇特。李月樵取券中的“宝”、“汉”二字,作为茶寮之名,颇得食客称赞。从此“宝汉”的名气更大,不少文人雅士到来饮酒题诗作联,留下不少诗文。后来,宝汉茶寮不存,附近辟成街道,称为“宝汉直街”。......
2024-01-19
冯俭生亦获港英当局授予“太平绅士”封号。一年多后抗日战争胜利,民国政府把大同酒家当作“敌产”处理,要充公拍卖。随后,广州上演了一出拍卖大同酒家的闹剧。约在1945年底,拍卖大同酒家仪式在沙面一间大厦的会议厅举行。不到3年时间,大同酒家的纯利已达数十万港元,获利之巨居于同期广州酒家之首。大同酒家有多个饮食业之“最”。而首创像生拼盘“孔雀开屏”的,就是大同酒家特级厨师王光。......
2024-01-19
在未有五星级酒店之前,华侨大厦是最受华侨、港澳同胞青睐的宾馆。数十年间,华侨大厦不但旅业部扬名海内外,其餐饮部的名菜美点亦脍炙人口,名厨师、名点心师有不少故事。1957年华侨大厦正式开业时,特聘潮汕名厨朱光耀、朱彪初兄弟主理潮州菜。华侨大厦的名点心师曾苏,则是名满广州饮食界、当今却鲜为人知的名师。因此无论炎夏与寒冬,华侨大厦餐饮部的萨其玛均令食客赞赏。......
2024-01-19
自乾隆时起,广州河南的漱珠桥,就是著名的食海鲜之地。漱珠桥江边有众多水上居民在艇上售海鲜,食客可以选购到酒楼加工。上文提及的名诗人张维屏,有一首题目颇长的诗,可知文人雅集游珠江之后便会到漱珠桥畔食海鲜。道光年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后,漱珠桥畔食海鲜之风仍在,但文士的食诗亦有道及战乱之苦了。民国时政府开筑南华路,漱珠桥也被马路所覆盖,昔日漱珠桥畔的名食肆只剩成珠楼一直经营至新中国成立后。......
2024-01-19
唐朝时,广府美食已闻名中原。唐朝时外国人已称广州为“广府”,这是因为唐朝初期广州先后设总管府、大都督府、中都督府等行政机构。唐朝以后的南汉,改广州为兴王府,宋灭南汉后,广州便不称“府”了。闲话休提,说回唐朝的广府美食,那时称为“南烹”、“南食”,在古籍中有记载。现在回顾起来,唐朝的广府名菜,真有些“阿茂整饼”的精神。可惜的是,古代的广州府文人虽然垂涎美食,却没有记下当时的名店、名厨。......
2024-01-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