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酒家是“食在广州”的中坚老店,改革开放后是国营餐饮业的一面旗帜,到如今广州酒家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仍是广州地区饮食业经营得最好的国有企业。开业之后,广州大酒家生意红火。广州沦陷后到澳门某酒店主厨,抗战胜利后到广州大酒家。广州大酒家还有邓基等名点心师。广州酒家名厨黄振华还创出“一掌定山河”、“一品天香”、“碧海蟠龙”等众多新颖名菜,荣获各级奖项。......
2024-01-19
从茶居到茶楼,是广州人饮茶文化形成的标志。而广州早期茶楼业兴旺的功劳,应归于协福堂这个茶楼业工会,讲得通俗些就是茶楼老板团体。成立协福堂并非“豉油捞饭——整色水”,而是实斧实凿,有的放矢。
发展经济首先要有人投资,个人财力不足可以集资。清末有佛山七堡乡(今属石湾地区)人到广州投资茶楼业,促进了广州茶楼文化的发展。
明代至清中叶,佛山镇乃“天下四大名镇”之一,手工业、商业都很繁荣。但鸦片战争之后,佛山经济地位下降,于是不少有钱人便转向广州投资。其时广州的茶居正向茶楼转变,佛山七堡乡人立即“十月芥菜——起心”,先在广州创办金华、利南、其昌、祥珍4家有楼座的茶楼。比起平房的茶居,这些新建的茶楼富有新鲜感,广州人泛称上茶楼品茗吃点心叫做“上高楼”,一时成为时尚。以后,发展到上茶楼并不只是消费,而且是各行各业买卖斟盘(洽谈)、互通信息的场所。商家们觉得,在浅斟细酌的幽雅环境中,可以酝酿一笔笔交易,比在企业中洽谈更加惬意。
在茶楼业发展的初期,佛山七堡乡人经常聚集研究选址与交流信息等业务问题,于是在光绪年间成立了名为“协福堂”的行业会馆。后来扩大为茶楼业工会,即茶楼东家的团体。民国初期,茶楼业工会设于桨栏路,设正副理事长各1人,理事若干人,每三年改选一次,可以连选连任。工会的作用一是代表东家利益,应付官府的干预,二是东主与茶楼司理(执事)聚集时,交流市场信息、研究社会动向、决定投资方向、解决同业之间矛盾等问题。
投资要讲究策略,协福堂同仁认为茶楼要办得好,一要选址在繁华地段,二要装饰得体,三要同仁(俗称“围内”)团结,四要服务态度好,五要保证出品质量。协福堂集中闲聊,出了不少创意。据说光绪晚期广州“九条鱼”,就是在协福堂中决定的。“鱼”与“如”谐音,“九条鱼”是指9家“如”字号茶楼。协福堂的主事者多有文化底蕴,他们想到古语的“如岗、如阜、如丘、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这九个“如”字很好兆头,于是先后共办了9家“如”字号茶楼,人称“九条鱼”旺了广州茶楼业。至1931年,广州的“如”字号茶楼先后有14家。惠如楼前文已有介绍,其他13家分别如下。(www.chuimin.cn)
“东如”,在三角市口(今越秀南路),一直经营至20世纪80年代末,后来改为嘉年华芬兰馆。“西如”,在第十甫文昌路口,抗日战争爆发后停业;1943年改为国际酒家,抗战胜利后改为成珠酒家,1956年该址改为新华书店(今新华书店只在二楼售书,一楼已成商铺)。“多如”,初在越秀路,1926年迁至珠玑路梯云路口,20世纪末停业。“三如”,在河南(今海珠区)南华中路堑口,谭新义创办;民国时地近渡头,乃繁华之地,虽楼层只有三层,但层距5米多,大堂既高且深,内部装饰设计讲究,人气甚旺,居河南茶楼之冠;20世纪30年代老板名崔介,抗战胜利后老板名甘珠,茶楼改名“三如酒家”。新中国成立之初,店主甘珠把“三如”卖给政府,“三如”国有化后仍有活力,著名点心师黄福制作包子及虾饺都有家传妙法,点心师与厨师邹权、冯心、何松、范启等通力合作,生意仍称雄于河南。著名菜点有“双飞蝴蝶鱼”、“三如迎宾鸡”、“锅贴酿番茄”、“碧波生鱼条”、“百花酿虾扇”等。1994年引进外资改建为三如大酒楼,1998年出租给南海城,于2001年停业。“三如”附近尚有一家“天如”,结业年代未详。打铜街(今光复路)的“太如”,则经营至20世纪末,其麒麟月饼曾扬名海内外。还有在维新路(今广州起义路)南段马鞍街口的“五如”,十三行同兴街口的“九如”,五仙门(今沿江中路)的“瑞如”,一德路的“福如”、一德东路的“宝如”,一德路卖麻街口的“巧如”,均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结业。最长寿的是“南如”,下文将会单独介绍。
清末民初协福堂的理事长谭新义,被誉为“茶楼王”,主办或参与创办的茶楼先后有十余家,知名的有“西如”、“东如”、“南如”、“五如”、“三如”、“太如”、“茗珍”、“和心”、“襟江”等。那时创办茶楼多是招股集资。谭新义招股有术,甚有威望,并重视培养人才,如“惠如楼”司理谭晴波、“三如”司理陈岳洪、“南如”司理梁厚、“和心”司理陈杰巨、“东如”司理招立卿、“五如”司理李泽、“太如”司理谭协、“莲香”司理区汉波等,均曾得到他的扶助。谭新义为了解决选址难的问题,曾成立一家合兴置业公司,专门收购适合建茶楼的产业,使其业务得以顺畅。
1932年谭新义逝世后,也是七堡乡人的谭晴波主持茶楼同业工会 (直至广州解放初期),被誉为“第二代茶楼王”。当时他已拥有“惠如”、“澄江”、“莲香”等茶楼,还与颜乐天(原“莲香”高层文员)在香港开设莲香楼分店。此时,广州茶楼业已非七堡乡人一枝独秀。如广州瑶头人赵俭生拥有省港“添男”、“庆男”、“得男”等茶楼,堪与谭晴波媲美。而且他与谭晴波关系甚好,绝没有“同行如敌国”的世俗之见。可惜抗日战争时期,他拥有的主要茶楼均毁于战火。
有关百年老店的文章
广州酒家是“食在广州”的中坚老店,改革开放后是国营餐饮业的一面旗帜,到如今广州酒家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仍是广州地区饮食业经营得最好的国有企业。开业之后,广州大酒家生意红火。广州沦陷后到澳门某酒店主厨,抗战胜利后到广州大酒家。广州大酒家还有邓基等名点心师。广州酒家名厨黄振华还创出“一掌定山河”、“一品天香”、“碧海蟠龙”等众多新颖名菜,荣获各级奖项。......
2024-01-19
幸好终于无恙,却已令广州的蛇羹惊动世人。而首先正式专营蛇菜式的食肆则应数“蛇王满”。“蛇王满”是餐馆名也是其老板吴满的诨名。“蛇王满”的生意兴隆,引起捕蛇同行的仿效,在其附近也开了“蛇王林”、“蛇王福”、“蛇王启”等几间蛇店。1938年广州被日本军侵占时,“蛇王满”一带发生火灾,几间蛇店全部毁于一炬。当时,有蛇馔供应的大酒家也有数家,但食客们总认为不及“蛇王满”。......
2024-01-19
在清中期至民国,广州有一家老板与雇员五代合作无间的太昌大茶楼,颇堪品味。到20世纪20年代,太昌大茶楼的饼食仍脍炙人口,著名点心有薄皮虾饺、火腿肉粒角、凤肝烧卖、网油牛肉烧卖、叉烧韭黄春卷、老婆酥饼等。最难得的是,宋家在西关购置房屋数幢,供三姓家人居住,生活支出全部由太昌茶楼负责。......
2024-01-19
广州的东山地区在20世纪20、30年代,已是颇有名气的地方。东山的居民亦引人注目,民间有“东山少爷”之称,与“西关小姐”并列,由此可知“东山”之名亦有含金量。位于广州龟岗的东山酒家,建于 1958年。新楼落成后,店中颇为雅致,成为东山一带居民饮茶食饭的好地方,生意亦很兴旺。后来此诗亦收入东山酒家的史料之中。当年东山酒家的一段经历,如今已没有人提及。......
2024-01-19
自乾隆时起,广州河南的漱珠桥,就是著名的食海鲜之地。漱珠桥江边有众多水上居民在艇上售海鲜,食客可以选购到酒楼加工。上文提及的名诗人张维屏,有一首题目颇长的诗,可知文人雅集游珠江之后便会到漱珠桥畔食海鲜。道光年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后,漱珠桥畔食海鲜之风仍在,但文士的食诗亦有道及战乱之苦了。民国时政府开筑南华路,漱珠桥也被马路所覆盖,昔日漱珠桥畔的名食肆只剩成珠楼一直经营至新中国成立后。......
2024-01-19
明朝晚期,广州饮食业已颇具规模。原来,咸丰初年,广州城一带的酒家,以“永利”字号最老。区氏开设永利酒家始于明代,区伟川接手经营时,“永利”位于小东门外热闹的永安桥市集。广州人称商品聚集出售之地为“栏”,明清时这里一带多卖供酿酒用的糙米,故巷名称“糙米栏”。此诗并无花巧之语,却证明了广州小东门外的永利酒家是一家有200年历史的老字号。至晚清,永利酒家已杳无踪迹。......
2024-01-19
但没有多少人知道,这家饭店见证了广州饮食业除茶楼业、酒楼业外另一大类“包办馆”的变化。“洛城林”是包办馆的老字号,也是市井百姓喜爱的食肆。后来包办馆也为平民百姓服务,大众化的包办馆俗称“大肴馆”。包办馆的组织方法、经营方式均与酒楼不同,顾客需要提早订菜,即使席数只有三四席晚餐,亦要上午一早预订。包办馆内人员不多,订席多时才请临时工,故成本较轻。可惜到了21世纪初,“洛城林”已不存在。......
2024-01-19
而这茶室业的经营方式,实对饮食业发展有所贡献。起初最著名的是西关宝华戏院隔邻的翩翩茶室。而翩翩茶室,还吸引一批喜欢下象棋的闲人到来光顾。翩翩茶室出棋王,是广州饮食业的一段佳话。20世纪30年代初位列象棋坛“四大天王”的黄松轩、卢辉未扬名时,便经常在翩翩茶室与棋友赌赛,“称王”后更常在翩翩茶室出入。此次钟珍得胜后请黄松轩、卢辉等在翩翩茶室吃了一顿。翩翩茶室带起了广州人茶楼下棋之风。......
2024-01-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