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广州茶楼业的奇迹:协福堂与九条鱼百年老店

广州茶楼业的奇迹:协福堂与九条鱼百年老店

【摘要】:据说光绪晚期广州“九条鱼”,就是在协福堂中决定的。“鱼”与“如”谐音,“九条鱼”是指9家“如”字号茶楼。这九个“如”字很好兆头,于是先后共办了9家“如”字号茶楼,人称“九条鱼”旺了广州茶楼业。清末民初协福堂的理事长谭新义,被誉为“茶楼王”,主办或参与创办的茶楼先后有十余家,知名的有“西如”、“东如”、“南如”、“五如”、“三如”、“太如”、“茗珍”、“和心”、“襟江”等。

从茶居到茶楼,是广州人饮茶文化形成的标志。而广州早期茶楼业兴旺的功劳,应归于协福堂这个茶楼业工会,讲得通俗些就是茶楼老板团体。成立协福堂并非“豉油捞饭——整色水”,而是实斧实凿,有的放矢。

发展经济首先要有人投资,个人财力不足可以集资。清末有佛山七堡乡(今属石湾地区)人到广州投资茶楼业,促进了广州茶楼文化的发展。

明代至清中叶,佛山镇乃“天下四大名镇”之一,手工业商业都很繁荣。但鸦片战争之后,佛山经济地位下降,于是不少有钱人便转向广州投资。其时广州的茶居正向茶楼转变,佛山七堡乡人立即“十月芥菜——起心”,先在广州创办金华、利南、其昌、祥珍4家有楼座的茶楼。比起平房的茶居,这些新建的茶楼富有新鲜感,广州人泛称上茶楼品茗吃点心叫做“上高楼”,一时成为时尚。以后,发展到上茶楼并不只是消费,而且是各行各业买卖斟盘(洽谈)、互通信息的场所。商家们觉得,在浅斟细酌的幽雅环境中,可以酝酿一笔笔交易,比在企业中洽谈更加惬意。

在茶楼业发展的初期,佛山七堡乡人经常聚集研究选址与交流信息等业务问题,于是在光绪年间成立了名为“协福堂”的行业会馆。后来扩大为茶楼业工会,即茶楼东家的团体。民国初期,茶楼业工会设于桨栏路,设正副理事长各1人,理事若干人,每三年改选一次,可以连选连任。工会的作用一是代表东家利益,应付官府的干预,二是东主与茶楼司理(执事)聚集时,交流市场信息、研究社会动向、决定投资方向、解决同业之间矛盾等问题。

投资要讲究策略,协福堂同仁认为茶楼要办得好,一要选址在繁华地段,二要装饰得体,三要同仁(俗称“围内”)团结,四要服务态度好,五要保证出品质量。协福堂集中闲聊,出了不少创意。据说光绪晚期广州“九条鱼”,就是在协福堂中决定的。“鱼”与“如”谐音,“九条鱼”是指9家“如”字号茶楼。协福堂的主事者多有文化底蕴,他们想到古语的“如岗、如阜、如丘、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这九个“如”字很好兆头,于是先后共办了9家“如”字号茶楼,人称“九条鱼”旺了广州茶楼业。至1931年,广州的“如”字号茶楼先后有14家。惠如楼前文已有介绍,其他13家分别如下。(www.chuimin.cn)

“东如”,在三角市口(今越秀南路),一直经营至20世纪80年代末,后来改为嘉年华芬兰馆。“西如”,在第十甫文昌路口,抗日战争爆发后停业;1943年改为国际酒家,抗战胜利后改为成珠酒家,1956年该址改为新华书店(今新华书店只在二楼售书,一楼已成商铺)。“多如”,初在越秀路,1926年迁至珠玑路梯云路口,20世纪末停业。“三如”,在河南(今海珠区)南华中路堑口,谭新义创办;民国时地近渡头,乃繁华之地,虽楼层只有三层,但层距5米多,大堂既高且深,内部装饰设计讲究,人气甚旺,居河南茶楼之冠;20世纪30年代老板名崔介,抗战胜利后老板名甘珠,茶楼改名“三如酒家”。新中国成立之初,店主甘珠把“三如”卖给政府,“三如”国有化后仍有活力,著名点心师黄福制作包子及虾饺都有家传妙法,点心师与厨师邹权、冯心、何松、范启等通力合作,生意仍称雄于河南。著名菜点有“双飞蝴蝶鱼”、“三如迎宾鸡”、“锅贴酿番茄”、“碧波生鱼条”、“百花酿虾扇”等。1994年引进外资改建为三如大酒楼,1998年出租给南海城,于2001年停业。“三如”附近尚有一家“天如”,结业年代未详。打铜街(今光复路)的“太如”,则经营至20世纪末,其麒麟月饼曾扬名海内外。还有在维新路(今广州起义路)南段马鞍街口的“五如”,十三行同兴街口的“九如”,五仙门(今沿江中路)的“瑞如”,一德路的“福如”、一德东路的“宝如”,一德路卖麻街口的“巧如”,均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结业。最长寿的是“南如”,下文将会单独介绍。

清末民初协福堂的理事长谭新义,被誉为“茶楼王”,主办或参与创办的茶楼先后有十余家,知名的有“西如”、“东如”、“南如”、“五如”、“三如”、“太如”、“茗珍”、“和心”、“襟江”等。那时创办茶楼多是招股集资。谭新义招股有术,甚有威望,并重视培养人才,如“惠如楼”司理谭晴波、“三如”司理陈岳洪、“南如”司理梁厚、“和心”司理陈杰巨、“东如”司理招立卿、“五如”司理李泽、“太如”司理谭协、“莲香”司理区汉波等,均曾得到他的扶助。谭新义为了解决选址难的问题,曾成立一家合兴置业公司,专门收购适合建茶楼的产业,使其业务得以顺畅。

1932年谭新义逝世后,也是七堡乡人的谭晴波主持茶楼同业工会 (直至广州解放初期),被誉为“第二代茶楼王”。当时他已拥有“惠如”、“澄江”、“莲香”等茶楼,还与颜乐天(原“莲香”高层文员)在香港开设莲香楼分店。此时,广州茶楼业已非七堡乡人一枝独秀。如广州瑶头人赵俭生拥有省港“添男”、“庆男”、“得男”等茶楼,堪与谭晴波媲美。而且他与谭晴波关系甚好,绝没有“同行如敌国”的世俗之见。可惜抗日战争时期,他拥有的主要茶楼均毁于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