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之时,天下之尊信杨、墨,当不下于今日之崇尚朱之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益于己者,己必喜之;损于己者,己必恶之。孟子所处的时代,杨朱、墨子的学问在天下盛行,杨、墨的学说被天下人推崇的程度,应当不亚于当下人们推崇朱熹的学说的程度。圣道,是天下的公道,圣学,是天下共有的学,并非朱熹或是孔子能够私自有的。......
2023-11-21
有120多年历史的广州名店惠如楼,1995年因城市建设而迁至北郊后,两年后便停业。老字号“血的教训”,除了再次印证食肆选点的重要外,还有其他原因值得探究。
从惠如楼发展历程来看,重视宣传广告、重视文化内涵是其旺店之道。据说创业者名叫陈惠如,惠如楼最初只是小食肆,当扩大成茶楼后,社会上流传陈惠如仗义疏财得好报的故事——
惠如楼还是小食肆时,一天早上陈惠如发现有个小偷躲在橱柜中,伙计要用开水淋进柜中逼小偷出来时,陈惠如阻止了,还好言好语问小偷身世,当得知小偷身世可怜饥饿难忍时,立即给他食物并赠与5个大洋(当时可买过百斤米)。数年后的除夕,陈惠如收到海外不知何人寄来的200银元。更奇怪的是,以后连续三年均收到200银元。他寻根究底,几经周折,最后收到寄钱人的信,说是当年落难得蒙资助,后到南洋发迹,故不忘恩情,将红利寄奉长者云云,署名是“林大贵”。陈惠如因而想起当年伙记要用开水淋橱柜的往事。于是,遂用寄来的钱扩大店面,开成茶楼。
这故事流传开来后,市民皆说陈惠如好人有好报。人们不会去深究这故事的真假,结果是惠如楼生意蒸蒸日上。
以后,惠如楼老板在光绪十五年(1890年)举行开业十五周年庆典时,特别指出店前的招牌是黑底金字,与别的店红底金字不同,这是因为开店时刚好同治皇帝去世不久,因“国丧”而把招牌做成黑底。老板说这证明了开业是同治末年光绪元年(1875年),于是此说成为社会上的共识。与此同时,店前挂起上联为“惠已惠人素持公道”的对联,让顾客有惠如楼够“公道”的感觉。
民国初年,惠如楼主事者是陈逸琴,他从广州濠畔街文华阁古董店老板邓星池手中,购得清代名书法家赵之谦的书法横幅“少长咸集”,悬于惠如楼二楼。“少长咸集”乃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名帖《兰亭序》中的一句,因上句是“群贤毕至”,故人们认为面上有光而乐于光顾。至1930年左右,惠如楼东主是谭晴波,当时国民政府要员张发奎的副官苏世杰(后来兼任省财政厅秘书)看中这幅书法,欲以500港元的高价请谭晴波割爱,谭直说“镇店之宝”不能转让。
1950年,谭晴波在店中举行开业75周年庆典,席间他说又有书画爱好者想以1500港元高价(当时可买一幢楼房)买下“少长咸集”横幅,他当然不会答应。其时,位于中山五路中段的惠如楼是四层楼,厅房中悬挂不少名人字画,二楼登楼转角处,立有一幅高达丈余的巨型镜屏,上悬“观人观我”四个大字的横匾,顾客照镜时又望到大字,多有感触。
1987年,惠如楼装修,在仓库中发现1890年挂起的对联的上联“惠已惠人素持公道”,但却寻不到下联。当时的惠如楼经理“福至心灵”,马上想到扩大影响的一招:公开征集下联。他们在《粤港信息报》刊登有奖征下联启事,海内外应征者400多人,结果由著名文化人士陈残云、韦丘、黄施民、陈雨田等阅稿评定,从来稿中选出“如亲如故长暖客情”得奖,由书画家陈雨田写成对联制匾悬挂。此古联今对一时传为佳话,惠如楼又一次大振声威,加上该楼位于热闹的中山五路,装修复业后顾客如云。
当然,惠如楼并非徒有虚名。该楼不但茶靓水滚,还有脍炙人口的点心脯鱼干蒸烧卖、笋尖鲜虾饺、榄仁萨其玛、百花鲜竹盒、裹蒸皇等,名菜有在美食节获奖的如意香汁鸡、荷香蒸乳鸽、惠如一品素等。曾在惠如楼主厨的许衡,不但厨艺了得,还能著书立说,著有《粤菜存真》、《食谱丛谈》、《杂谈饮食》、《肴馔全书》、《粤菜精华》等。惠如楼的名点心师有黄齐、何贵等 。在1956年6月举办的广州市名菜美点展览会上,黄齐的京都葱油饼、椰蓉果子炸软饼,何贵的榄仁莲蓉饼均获美点称号。(www.chuimin.cn)
可惜的是,1995年因广州兴建地铁,中山五路全线拆建,惠如楼迁到广花二路。一因失去地利,二因没有高调宣传,两年后便走下坡,终致停业。一百多年的老字号,从此隐形!广州作家宁泉聘有感赋诗道:
素持公道惠如楼,常暖客情称上谋。
百载风流成往事,征联幸有口碑留。
屎塔煲粥
“屎塔煲粥——唔(不)同味道”,是幽默的歇后语,似俗实雅。口小腹大的瓦坛子,广州人称为“塔”。坛坛罐罐,广州人称为埕埕塔塔。从前没有公厕,家家设屎塔装粪便,晚上待夜香妇(俗称倒屎婆)来倒(收)。市井传说一位诙谐文人为要证实“心理影响食欲”,请不承认此理的友人到家吃饭,用形似屎塔的瓦坛装着肉粥端到席上,说这粥用瑶柱鸡肉来煲,屎塔是洗得很干净的。友人不敢进食,只好承认“心理影响食欲”。后来便流行起“屎塔煲粥——唔同味道”一语,意即效果大不相同。比如说:“乘车比起走路,当然是屎塔煲粥啦。”近年社会上出现“厕所餐厅”,令老广州想起那“屎塔煲粥”一语。
卖龙虱与桂花蝉
“和味龙虱,好味桂花蝉”——这“”字是吃的意思,读衣客切。那些年,街巷中一响起这吆喝声,孩子、老人都来帮衬。卖者提一个有盖大竹篮,翻转篮盖铺上一片蕉叶,叶上放着龙虱与桂花蝉作样板,篮里则放着这两种小食。广东人吃龙虱据说有300多年历史。龙虱形似蟑螂,放盐水中煮熟,剥去背甲、头脚而吃,味道甘香,补肾止夜尿。桂花蝉乃树上昆虫,长近八九厘米,用盐水煮熟,剥头、翅而吃。桂花蝉大的卖1角钱一只,龙虱较便宜,5分钱两只,小的1分钱也有交易。小孩子见到龙虱便会相互打趣说:“你成晚屙夜尿,快食龙虱啦!”于是起哄大笑。有诗为证:“龙虱最和味,好喫桂花蝉,一篮长街走,声高笑语添”。
有关百年老店的文章
孟子之时,天下之尊信杨、墨,当不下于今日之崇尚朱之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益于己者,己必喜之;损于己者,己必恶之。孟子所处的时代,杨朱、墨子的学问在天下盛行,杨、墨的学说被天下人推崇的程度,应当不亚于当下人们推崇朱熹的学说的程度。圣道,是天下的公道,圣学,是天下共有的学,并非朱熹或是孔子能够私自有的。......
2023-11-21
先看陶陶居饭店那招牌,便有三种传说。这样,不论陶陶居饭店盈亏,股东每年都一定有租可收。世所共知,康有为是朱次琦的弟子,因此陈伯绮请师叔伯康有为题写“陶陶居”招牌是有可能的。新张前夕,他们以店名“陶陶”为题作鹤顶格有奖征联,声称头奖100银元,入围依次均有奖,引得省港澳不少文人寄来众多应征稿,一时传为佳话。人们每每互问文中的古字及典故,陶陶居饭店便达到广为宣传的效果。......
2024-01-19
冯俭生亦获港英当局授予“太平绅士”封号。一年多后抗日战争胜利,民国政府把大同酒家当作“敌产”处理,要充公拍卖。随后,广州上演了一出拍卖大同酒家的闹剧。约在1945年底,拍卖大同酒家仪式在沙面一间大厦的会议厅举行。不到3年时间,大同酒家的纯利已达数十万港元,获利之巨居于同期广州酒家之首。大同酒家有多个饮食业之“最”。而首创像生拼盘“孔雀开屏”的,就是大同酒家特级厨师王光。......
2024-01-19
原来,清代咸丰六年在小北今宝汉直街附近挖出一块奇特的石碑,细看之下才知是南汉马氏二十四娘的“买地券”。那“买地券”刻于南汉大宝五年,是深褐色的石碑,最引人注目的是刻得奇特。李月樵取券中的“宝”、“汉”二字,作为茶寮之名,颇得食客称赞。从此“宝汉”的名气更大,不少文人雅士到来饮酒题诗作联,留下不少诗文。后来,宝汉茶寮不存,附近辟成街道,称为“宝汉直街”。......
2024-01-19
幸好终于无恙,却已令广州的蛇羹惊动世人。而首先正式专营蛇菜式的食肆则应数“蛇王满”。“蛇王满”是餐馆名也是其老板吴满的诨名。“蛇王满”的生意兴隆,引起捕蛇同行的仿效,在其附近也开了“蛇王林”、“蛇王福”、“蛇王启”等几间蛇店。1938年广州被日本军侵占时,“蛇王满”一带发生火灾,几间蛇店全部毁于一炬。当时,有蛇馔供应的大酒家也有数家,但食客们总认为不及“蛇王满”。......
2024-01-19
广州酒家是“食在广州”的中坚老店,改革开放后是国营餐饮业的一面旗帜,到如今广州酒家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仍是广州地区饮食业经营得最好的国有企业。开业之后,广州大酒家生意红火。广州沦陷后到澳门某酒店主厨,抗战胜利后到广州大酒家。广州大酒家还有邓基等名点心师。广州酒家名厨黄振华还创出“一掌定山河”、“一品天香”、“碧海蟠龙”等众多新颖名菜,荣获各级奖项。......
2024-01-19
“小鲜”即小鱼。治理大国就要像烹煎小鱼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尧又把他的大臣一个个流放,重新换一批人来治国,照样没法把国家治好。我们这几代人念一念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每个人都会别有会心,默然首肯。据1988年5月8日《光明日报》的一篇报道载,“治大国,若烹小鲜”,已被载入1987年美国政府的国情咨文中。看来老子的这一治国之道,已逐渐为全世界的政治家所接受和运用。......
2023-10-29
花酌酒家也称花筵馆、花筵酒家,与中高档妓院关系密切,适合一班“大辘藕”“饮花酒”之需。饮花酒俗谓“开厅顿艇”,“厅”指的是花酌酒家,“艇”指紫洞艇。花酌酒家楼房宽敞,陈设典雅,但都开设于巷中。也有大妓寨派出的“佣嫂”在花酌酒家招揽生意,方便新客“点花”。也有名妓借恩客之财在花酌酒家大摆筵席以扬名,此举称为“打通厅”。抗日战争初期,花酌酒家已经停业。......
2024-01-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