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成珠楼的悠久历史与文化传承

成珠楼的悠久历史与文化传承

【摘要】:成珠楼在河南的“威水”(辉煌)史常挂于当代食客口中,但成珠楼扩展到西关第十甫、扩展到澳门却少有人提及,而这些发展,都是梁氏“资本家”的功劳。梁氏宗族经营期间,成珠楼的名牌食品鸡仔饼注册了商标,雅称“小凤饼”。1990年1月重建后,改名“成珠酒家”,重振声威。值得广州人欣慰的是:有“成珠”老职工仍制作小凤饼出售,“小凤饼(鸡仔饼)制作技艺”两年前已列入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

成珠楼的历史,令人一唱三叹!

虽然她玉殒香消于本世纪之初,但她256年的高龄发人深省,创制的鸡仔饼至今犹有余香,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繁衍不息,成了广州名小食、广州名手信。店因饼而名垂后世,可知创名牌可以永垂不朽!

近二三十年在省港澳面世的饮食业老字号书籍,都绕不过成珠楼。然而,内地出版物多数没有记述好梁氏家族经营成珠楼的历史,连他们创制小凤饼的功劳也被民间的传说掩盖。

成珠楼在河南(今海珠区)的“威水”(辉煌)史常挂于当代食客口中,但成珠楼扩展到西关第十甫、扩展到澳门却少有人提及,而这些发展,都是梁氏“资本家”的功劳。

成珠楼据说创业清代乾隆十年(1745年)。这一说法源于民国时期在广州桨栏路茶楼同业公会中,曾放着一块樟木牌匾,上面刻着成珠楼的名字,落款是乾隆年代。另据成珠楼位于漱珠桥东侧,乾隆时期漱珠桥畔已有不少食肆,成珠楼创于此时完全有可能。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位于河南南华中路漱珠涌口东侧、海幢公园西侧的成珠楼,为了重振雄风,梁老板举行开业200周年庆典,还请来著名书法家麦华三参加。麦华三又是书法理论家,他著述的《书法源流》、《艺舟书影》为岭南书坛增光,后来在日本也颇有影响。此时他刚在海珠桥脚西侧(与成珠同在南华路)自己家中开设华三学校心情颇佳。于是在成珠楼的庆典上题下诗词,一时轰动河南。词云:

小凤饼,成珠楼,二百年来誉广州。酥脆甘香何所重?品茶细嚼似珍馐。成珠高阁会天孙,绿新醅酒令传。醉傲天台左右顾,漱珠桥畔海幢园。

再说成珠楼自创业后多番换手经营,至晚清光绪年间,该楼已为广州“梁福和堂”所有,这是梁姓家族的企业,由梁殿华先生主持经营,仍是广州饮食业名店。梁氏宗族经营期间,成珠楼的名牌食品鸡仔饼注册了商标,雅称“小凤饼”。鸡仔饼的创制民间有多个传说,一说是十三行行商之首伍家的婢女小凤私下制作;一说是伍老爷午睡醒来要吃饼,婢女到“成珠”买饼食,师傅急忙用制月饼的脚料匆匆制就。其实却是梁殿华接手经营后,与该店制饼师傅一起改进于咸丰五年(1855年)已成名的鸡仔饼祖传配方,制成更有独特味道的鸡仔饼。但由于私营企业要保守商业秘密,故并不宣传鸡仔饼材料的秘方。其中具有商业秘密的配料“熟菜”,是用特种鲜菜经“九蒸九晒”(蒸九次晒九次)而成,乃芳村一家农户按祖传方法特制,这种熟菜没有渣(粗纤维),能溶化在其他馅料中。至于新中国成立后以熟梅菜代替“熟菜”并公开配方,那是另一回事了。清末民初的小凤饼,实在与如今的鸡仔饼味道有差别。那时除了配料有别外,烘饼的“唐炉”,与后来的西式炉相比,火候也有差别。(www.chuimin.cn)

梁殿华有三个儿子:文杰(雁洲)、文英(西平)、文富(赉周)。民国初年梁殿华去世后,文杰与文富接手掌管成珠楼,文英则不理店务,一生从事教育事业,但其妻舅霍子泉担任成珠楼司理(经理)。他们聘请了梁新、谭焕等名点心师,不但保证小凤饼的质量,还改进了包装,从瓦埕改装为绘有商标图案的铁罐装,铁罐装还有圆形、方形等大小多种规格。为了提防假冒,他们于民国3年(1914年)还向政府部门注册了图案为小鸡的“小凤饼”商标,以保障经营专利。到1920年末,成珠楼已扬名海内外,华侨回广州几乎必到成珠楼购买小凤饼,作为手信带到海外侨居国。1931年,小凤饼获“广州市国货展览会”一等奖章,广州的电台播过宣传歌仔:“老乡老乡,几时出省城?省城最有名,成珠鸡仔饼。你去省城最紧要买鸡仔饼。”

在获奖章之前的1928年,成珠楼扩建新楼,广州市地政局修建南华路,要从成珠楼中间穿过。这当中究竟是地政局敲诈不成恼羞成怒,还是梁家面子不及西面潘家花园主人潘氏族人的面子大,南华中路终于从成珠楼中间穿过。幸喜梁氏老板没有洩气,他们把马路北面的场地改作工场,把马路南面店面扩宽加高,还扩建了西邻位置,由两层加高到三层,更加积极经营,很快便恢复元气,盈利比被“腰斩”前提高一倍。到了1938年10月日军侵占广州后,成珠楼一度停业。但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成珠楼有更大的发展,此时由梁氏第三代经营。梁氏文杰、文英、文富这三房人,以文英那一房最人丁兴旺。文英有四个儿子:继焜、继津、继健、继裕,除继健从事教育外,其他三兄弟皆对成珠楼有贡献。1946年开始,成珠楼除扩充位于河南南华中路的老铺外,还在西关第十甫近文昌路口原西如茶楼(今新华书店址)处新开“成珠酒家”,又在澳门开设成珠楼支店,先后由梁继焜、梁继津、梁继裕分别掌管。至此,成珠楼处于巅峰状态。

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广州的成珠楼就如“屎塔煲粥——唔(不)同味道”。1956年,第十甫的成珠酒家早已停业,南华中路的成珠楼老铺则经历公私合营后,再转为国有企业。小凤饼的配方公开,刊于《中国名菜谱》第四辑上,鸡仔饼已成为各类饼家生产的畅销品种。成珠楼也业务大发展,职工人数增加到150多人,店中的特级厨师何但,曾到北京为国庆十周年宴席掌勺。还建了四层的新楼,面貌焕然一新。岂料1985年10月9日店中正举行婚宴时,意外发生大火,楼房毁于一炬。1990年1月重建后,改名“成珠酒家”,重振声威。1996年、1997年,还兼并了正心茶楼,先后开设南华东分店、赤岗分店,1998年新创的“新伍仁月饼”,曾在中秋节时扬名多年。可惜,后来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败下阵来,于2005年结业,只留下老广州怀念成珠楼的一声长叹。值得广州人欣慰的是:有“成珠”老职工仍制作小凤饼出售,“小凤饼(鸡仔饼)制作技艺”两年前已列入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

食白果

粤语“食白果”一词,就是白干、付出了劳力得不到报酬的意思。这只是取其“白”之名。白果即银杏,当今酒楼供应的白果粥,雅称为福果粥,据说是怕被人想到“食白果”不吉利,故改称“福”以避讳。其实,古代广州人是没有那么多忌讳的,唐代之后的南汉时期,广州最著名的花叫素馨,谐音“扫兴”,也没有改名字呀。还有名花茉莉,不也与“没利”谐音么?素馨、茉莉这两个花名,一直至当代还流行着,历千年也没有改。把“食白果”当作白干的代名词,真委屈了白果的“白”字。清白不也是白么?皮肤白净不是赞语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