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广州漱珠桥:百年老店食海鲜

广州漱珠桥:百年老店食海鲜

【摘要】:自乾隆时起,广州河南的漱珠桥,就是著名的食海鲜之地。漱珠桥江边有众多水上居民在艇上售海鲜,食客可以选购到酒楼加工。上文提及的名诗人张维屏,有一首题目颇长的诗,可知文人雅集游珠江之后便会到漱珠桥畔食海鲜。道光年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后,漱珠桥畔食海鲜之风仍在,但文士的食诗亦有道及战乱之苦了。民国时政府开筑南华路,漱珠桥也被马路所覆盖,昔日漱珠桥畔的名食肆只剩成珠楼一直经营至新中国成立后。

缥缈飞楼夹水生,漱珠桥市旧知名。

连樯每泊餐鲜舫,灭烛犹闻赌酒声。

这是清代广州诗人咏漱珠桥食肆的诗。自乾隆时起,广州河南(今海珠区)的漱珠桥,就是著名的食海鲜之地。江边的酒楼,吸引了众多文士光顾。酒酣耳热之际,便似“食咗生芋头——口痕”(即技痒),都开口即兴吟哦。

见于古籍最早咏漱珠桥酒楼的诗是乾隆年间潘有为写的《河南杂诗》。潘氏当时居于漱珠桥附近的龙溪,到漱珠桥畔酒楼饮酒吃蟹是常事,他咏道:

市侩同工切玉刀,往还呼酒醉江螯。

漱珠桥畔青帘影,觑笑痴肥是老饕。

漱珠桥位于河南漱珠涌到珠江的出口附近,是建于乾隆年间的石桥。由于地近十三行行商、广州首富潘氏和伍氏家族居住地附近,又兼地近江边的金花庙,每逢金花诞庙会四乡来游者络绎不绝,热闹非常,因此这里的食肆生意大盛。河北广州城内的不少文人雅士,也雇艇过江,来此品尝海鲜。清代崔弼写的《白云越秀二山合志》记下漱珠桥盛况,说是可比美南京的秦淮河:桥畔酒楼临江,红窗四照,花船近泊,珍错杂陈……即秦淮水榭未为专美矣!

漱珠桥江边有众多水上居民在艇上售海鲜,食客可以选购到酒楼加工。桥畔最有名的酒楼有两家,一家名醉月楼;另一家名虫二楼,所谓“虫二”即“風月无边”的意思,楼名也是一个灯谜,可知是吸引文人雅士之处。上文提及的名诗人张维屏,有一首题目颇长的诗,可知文人雅集游珠江之后便会到漱珠桥畔食海鲜。诗题为《三月十三日修褉,李研卿太史应田,招同许青皋茂才玉彬、沈伯眉广文世良、倪云癯上舍始逵,泛舟珠江,沿花棣至杏庄,返棹小憩荫榭,晚饮于漱珠桥酒楼》。古籍留下清代文人记录漱珠桥的诗文甚多,其中不少提及各种海鲜,如沉龙、鳜鱼、明虾、比目鱼、马鲛、米蟹、海鲤、禾花鱼等。诗人陈其锟写的《忆江南》词,把海鲜及调料一齐写出:(www.chuimin.cn)

珠江好,最好漱珠桥。紫蟹红虾兼白鳝,蜀姜越桂与秦椒。柔橹一枝摇。

漱珠桥畔除了酒楼之外,江上的花艇也是颇有特色的。而当时河南生产的茶也是有名的出口商品,品尝美味的同时也可品到特色茶。诗人李遐龄的《珠江柳枝词》咏道:

女风中捉柳花,漱珠桥畔绿家家。

海鲜要吃登楼去,先试河南本色茶。

道光年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后,漱珠桥畔食海鲜之风仍在,但文士的食诗亦有道及战乱之苦了。如文献研究专家谭莹的《漱珠桥酒楼斫脍》诗中有句咏道:“江乡风味羹材裕,水榭冰鲜酒价高。今日乱离无脍具,隔城刁斗梦魂芳。”

咸丰年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广东官府听命于英法联军的“三人委员会”,三年间成了地方傀儡政权。但广州城外包括河南一带的乡民不甘屈服,组织团练(民间武装)伺机打击外国侵略者。时局纷乱,也影响了漱珠桥畔酒楼的生意。以后漱珠涌逐渐变窄,江岸北移,漱珠桥畔酒楼的热闹便成了历史回忆。民国时政府开筑南华路,漱珠桥也被马路所覆盖,昔日漱珠桥畔的名食肆只剩成珠楼一直经营至新中国成立后。不过,古人咏及漱珠桥酒楼的众多诗文,仍永存于古籍之中,供怀古者凭吊。如今广州人到水边食海鲜,则要到南沙十九涌海边酒楼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