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明代广州老字号永利酒家:百年老店!.

明代广州老字号永利酒家:百年老店!.

【摘要】:明朝晚期,广州饮食业已颇具规模。原来,咸丰初年,广州城一带的酒家,以“永利”字号最老。区氏开设永利酒家始于明代,区伟川接手经营时,“永利”位于小东门外热闹的永安桥市集。广州人称商品聚集出售之地为“栏”,明清时这里一带多卖供酿酒用的糙米,故巷名称“糙米栏”。此诗并无花巧之语,却证明了广州小东门外的永利酒家是一家有200年历史的老字号。至晚清,永利酒家已杳无踪迹。

明朝晚期,广州饮食业已颇具规模。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其著作《广东新语》中写及濠畔街的繁荣时说:“饮食之盛、歌舞之多,胜于秦淮数倍!”南京秦淮河的繁华天下闻名,而濠畔街竟胜其数倍,可知濠畔街饮食之盛。

一家始于明代到清代中叶仍在经营的酒家,因为一位名诗人题诗而留名至当代。这位名诗人就是因其长诗《三元里》而在中国文学史上被誉为“近代文学开篇之作”的张维屏。酒家怎会与名诗人结缘?说来有段“古”。

张维屏(1778~1857),字子树,号南山,其著作甚为丰富,当代仍有再版其著作《张南山全集》,今日萝岗区玉喦书院还挂着他写的对联:“行云流水见真性;明月清风来故人。”

张维屏祖籍浙江,其曾祖因经商迁到番禺入籍,张维屏出生于今位于文德南路至越秀南路(中间隔着德政南路)的清水濠(街名),13岁时其才学已闻名乡里。26岁时中举,两年后上京考试时,被京中诗坛名家翁方纲盛赞,结交了不少诗人。44岁时中进士,以后时而做官,时而回广州教书,时而与诗人结诗社,直至79岁时才逝世于清水濠家中。张维屏生卒皆在清水濠,中间曾迁居贤乐里(今天成路)及芳村,但今人多以为他一直居于芳村。

由于诗社雅集也有诗词爱好者参加,故张维屏时有结交新诗友。一次,诗社在广州城小东门外的永利酒家雅集,张维屏也参加了。永利酒家的老板区伟川,字昌豪,得了孝廉的功名,亦性好吟咏诗词。此次初会年过七旬的张维屏,不禁心里一动,想起名人效应,遂请张大诗人赠诗给其酒家。

原来,咸丰初年,广州城一带的酒家,以“永利”字号最老。区氏开设永利酒家始于明代,区伟川接手经营时,“永利”位于小东门外热闹的永安桥市集。如今仍存的越秀南路永安桥,桥下是东濠涌,桥的东西称为永安东街、永安西街。永安东街南面有条长长的街巷,名叫糙米栏,又称永安横街。广州人称商品聚集出售之地为“栏”(读阴平声),明清时这里一带多卖供酿酒用的糙米,故巷名称“糙米栏”。永利酒家就在糙米栏附近。

老板区伟川约请诗友到店雅集,希望酒家借此扬名。于是,他便对张维屏讲述永利酒家的历史,请张诗人赠诗一首。众诗友听罢,也附和着劝张维屏成全这一美事。

那时,还没有老板出钱刊登广告之事,也少见名诗人特别为某家食肆题诗。张维屏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见多识广兼资格老,但亦非食古不化之人。比如他关心世界先进科技成果,曾在《火轮船》一诗中大为称赞新出现的机动船;又如在《金山篇》一诗中,首次记述在美国的华工开发金矿之事。当下张维屏客气一番之后,答应为永利酒家题诗。于是众人磨墨铺纸,张诗人欣然题下七绝一首:(www.chuimin.cn)

万瓦鳞鳞雉堞遮,小东门外一帘斜。

永安桥畔行人识,二百年前旧酒家。

首句指城墙之外房屋密集,二句指出小东门外有屋挂出酒帘(以前酒家的标记),三四句则明白如话,点出这家有两百年历史的老字号所在地。此诗并无花巧之语,却证明了广州小东门外的永利酒家是一家有200年历史的老字号。此诗及题诗故事后来收入清代出版的《国朝诗人征略》一书中,让人记得清代区伟川还在经营老字号永利酒家。这酒家大概是迄今见于古籍的广州食肆最古老字号了。

老字号的经历颇堪品味,仿如俗语说的“阿驼霉姜”,需要慢慢嗒(品尝)才能领略。至晚清,永利酒家已杳无踪迹。老字号要一代代传下去是不容易的,皇帝赐的“君子之泽”尚且“五世而斩”,何况民间的老字号呢!

阿驼霉姜

歇后语“阿驼霉姜——嗒落知味”有个故事。清末民初,佛山有位驼背老伯生活无着,便到市场捡些菜档丢弃的烂姜头,以盐、糖等物醃制晒干,制成凉果出售,名之为“霉姜”。人们笑霉姜其貌不扬,阿驼(粤人对驼背的习惯称谓)说“嗒落就知味”。人们一尝,咸香辣甘等味道慢慢溢出,果然好味!于是纷纷帮衬。后来霉姜成了著名凉果,便有了上述那歇后语。这“嗒”乃广州话保留的古字,古书有载,有两解。一读多噏切,如“嗒头嗒脑”解作沮丧貌;一读得合切,解作用舌尝味时的声音。“嗒落知味”,就是慢慢尝才知好味道的意思。读有深意的文章,犹如尝“阿驼霉姜”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