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酒家是“食在广州”的中坚老店,改革开放后是国营餐饮业的一面旗帜,到如今广州酒家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仍是广州地区饮食业经营得最好的国有企业。开业之后,广州大酒家生意红火。广州沦陷后到澳门某酒店主厨,抗战胜利后到广州大酒家。广州大酒家还有邓基等名点心师。广州酒家名厨黄振华还创出“一掌定山河”、“一品天香”、“碧海蟠龙”等众多新颖名菜,荣获各级奖项。......
2024-01-19
明朝晚期,广州饮食业已颇具规模。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其著作《广东新语》中写及濠畔街的繁荣时说:“饮食之盛、歌舞之多,胜于秦淮数倍!”南京秦淮河的繁华天下闻名,而濠畔街竟胜其数倍,可知濠畔街饮食之盛。
一家始于明代到清代中叶仍在经营的酒家,因为一位名诗人题诗而留名至当代。这位名诗人就是因其长诗《三元里》而在中国文学史上被誉为“近代文学开篇之作”的张维屏。酒家怎会与名诗人结缘?说来有段“古”。
张维屏(1778~1857),字子树,号南山,其著作甚为丰富,当代仍有再版其著作《张南山全集》,今日萝岗区玉喦书院还挂着他写的对联:“行云流水见真性;明月清风来故人。”
张维屏祖籍浙江,其曾祖因经商迁到番禺入籍,张维屏出生于今位于文德南路至越秀南路(中间隔着德政南路)的清水濠(街名),13岁时其才学已闻名乡里。26岁时中举,两年后上京考试时,被京中诗坛名家翁方纲盛赞,结交了不少诗人。44岁时中进士,以后时而做官,时而回广州教书,时而与诗人结诗社,直至79岁时才逝世于清水濠家中。张维屏生卒皆在清水濠,中间曾迁居贤乐里(今天成路)及芳村,但今人多以为他一直居于芳村。
由于诗社雅集也有诗词爱好者参加,故张维屏时有结交新诗友。一次,诗社在广州城小东门外的永利酒家雅集,张维屏也参加了。永利酒家的老板区伟川,字昌豪,得了孝廉的功名,亦性好吟咏诗词。此次初会年过七旬的张维屏,不禁心里一动,想起名人效应,遂请张大诗人赠诗给其酒家。
原来,咸丰初年,广州城一带的酒家,以“永利”字号最老。区氏开设永利酒家始于明代,区伟川接手经营时,“永利”位于小东门外热闹的永安桥市集。如今仍存的越秀南路永安桥,桥下是东濠涌,桥的东西称为永安东街、永安西街。永安东街南面有条长长的街巷,名叫糙米栏,又称永安横街。广州人称商品聚集出售之地为“栏”(读阴平声),明清时这里一带多卖供酿酒用的糙米,故巷名称“糙米栏”。永利酒家就在糙米栏附近。
老板区伟川约请诗友到店雅集,希望酒家借此扬名。于是,他便对张维屏讲述永利酒家的历史,请张诗人赠诗一首。众诗友听罢,也附和着劝张维屏成全这一美事。
那时,还没有老板出钱刊登广告之事,也少见名诗人特别为某家食肆题诗。张维屏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见多识广兼资格老,但亦非食古不化之人。比如他关心世界先进科技成果,曾在《火轮船》一诗中大为称赞新出现的机动船;又如在《金山篇》一诗中,首次记述在美国的华工开发金矿之事。当下张维屏客气一番之后,答应为永利酒家题诗。于是众人磨墨铺纸,张诗人欣然题下七绝一首:(www.chuimin.cn)
万瓦鳞鳞雉堞遮,小东门外一帘斜。
永安桥畔行人识,二百年前旧酒家。
首句指城墙之外房屋密集,二句指出小东门外有屋挂出酒帘(以前酒家的标记),三四句则明白如话,点出这家有两百年历史的老字号所在地。此诗并无花巧之语,却证明了广州小东门外的永利酒家是一家有200年历史的老字号。此诗及题诗故事后来收入清代出版的《国朝诗人征略》一书中,让人记得清代区伟川还在经营老字号永利酒家。这酒家大概是迄今见于古籍的广州食肆最古老字号了。
老字号的经历颇堪品味,仿如俗语说的“阿驼霉姜”,需要慢慢嗒(品尝)才能领略。至晚清,永利酒家已杳无踪迹。老字号要一代代传下去是不容易的,皇帝赐的“君子之泽”尚且“五世而斩”,何况民间的老字号呢!
阿驼霉姜
歇后语“阿驼霉姜——嗒落知味”有个故事。清末民初,佛山有位驼背老伯生活无着,便到市场捡些菜档丢弃的烂姜头,以盐、糖等物醃制晒干,制成凉果出售,名之为“霉姜”。人们笑霉姜其貌不扬,阿驼(粤人对驼背的习惯称谓)说“嗒落就知味”。人们一尝,咸香辣甘等味道慢慢溢出,果然好味!于是纷纷帮衬。后来霉姜成了著名凉果,便有了上述那歇后语。这“嗒”乃广州话保留的古字,古书有载,有两解。一读多噏切,如“嗒头嗒脑”解作沮丧貌;一读得合切,解作用舌尝味时的声音。“嗒落知味”,就是慢慢尝才知好味道的意思。读有深意的文章,犹如尝“阿驼霉姜”般。
有关百年老店的文章
广州酒家是“食在广州”的中坚老店,改革开放后是国营餐饮业的一面旗帜,到如今广州酒家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仍是广州地区饮食业经营得最好的国有企业。开业之后,广州大酒家生意红火。广州沦陷后到澳门某酒店主厨,抗战胜利后到广州大酒家。广州大酒家还有邓基等名点心师。广州酒家名厨黄振华还创出“一掌定山河”、“一品天香”、“碧海蟠龙”等众多新颖名菜,荣获各级奖项。......
2024-01-19
广州的东山地区在20世纪20、30年代,已是颇有名气的地方。东山的居民亦引人注目,民间有“东山少爷”之称,与“西关小姐”并列,由此可知“东山”之名亦有含金量。位于广州龟岗的东山酒家,建于 1958年。新楼落成后,店中颇为雅致,成为东山一带居民饮茶食饭的好地方,生意亦很兴旺。后来此诗亦收入东山酒家的史料之中。当年东山酒家的一段经历,如今已没有人提及。......
2024-01-19
幸好终于无恙,却已令广州的蛇羹惊动世人。而首先正式专营蛇菜式的食肆则应数“蛇王满”。“蛇王满”是餐馆名也是其老板吴满的诨名。“蛇王满”的生意兴隆,引起捕蛇同行的仿效,在其附近也开了“蛇王林”、“蛇王福”、“蛇王启”等几间蛇店。1938年广州被日本军侵占时,“蛇王满”一带发生火灾,几间蛇店全部毁于一炬。当时,有蛇馔供应的大酒家也有数家,但食客们总认为不及“蛇王满”。......
2024-01-19
冯俭生亦获港英当局授予“太平绅士”封号。一年多后抗日战争胜利,民国政府把大同酒家当作“敌产”处理,要充公拍卖。随后,广州上演了一出拍卖大同酒家的闹剧。约在1945年底,拍卖大同酒家仪式在沙面一间大厦的会议厅举行。不到3年时间,大同酒家的纯利已达数十万港元,获利之巨居于同期广州酒家之首。大同酒家有多个饮食业之“最”。而首创像生拼盘“孔雀开屏”的,就是大同酒家特级厨师王光。......
2024-01-19
自乾隆时起,广州河南的漱珠桥,就是著名的食海鲜之地。漱珠桥江边有众多水上居民在艇上售海鲜,食客可以选购到酒楼加工。上文提及的名诗人张维屏,有一首题目颇长的诗,可知文人雅集游珠江之后便会到漱珠桥畔食海鲜。道光年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后,漱珠桥畔食海鲜之风仍在,但文士的食诗亦有道及战乱之苦了。民国时政府开筑南华路,漱珠桥也被马路所覆盖,昔日漱珠桥畔的名食肆只剩成珠楼一直经营至新中国成立后。......
2024-01-19
花酌酒家也称花筵馆、花筵酒家,与中高档妓院关系密切,适合一班“大辘藕”“饮花酒”之需。饮花酒俗谓“开厅顿艇”,“厅”指的是花酌酒家,“艇”指紫洞艇。花酌酒家楼房宽敞,陈设典雅,但都开设于巷中。也有大妓寨派出的“佣嫂”在花酌酒家招揽生意,方便新客“点花”。也有名妓借恩客之财在花酌酒家大摆筵席以扬名,此举称为“打通厅”。抗日战争初期,花酌酒家已经停业。......
2024-01-19
清代中期,广州最有名的园林酒家是“寄园”,其名后来还成为街巷名,一直流传到当代。食肆留名要似“通笼煎堆──靠吹”(即炒作),“寄园”留名至当代是一例。有一年,他在广州与黄培芳、陈澧、谭莹等多位知名文士雅集,写下《寄园宴集》一诗。宇内浮生均是寄,寄园烟景好招寻。遗迹是没有了,只是寄园巷仍可寻踪。上世纪末,这一带已拆平建起高楼,如今的“越秀城市广场”一带,便曾经是张维屏等著名文士雅集的寄园了。......
2024-01-19
但没有多少人知道,这家饭店见证了广州饮食业除茶楼业、酒楼业外另一大类“包办馆”的变化。“洛城林”是包办馆的老字号,也是市井百姓喜爱的食肆。后来包办馆也为平民百姓服务,大众化的包办馆俗称“大肴馆”。包办馆的组织方法、经营方式均与酒楼不同,顾客需要提早订菜,即使席数只有三四席晚餐,亦要上午一早预订。包办馆内人员不多,订席多时才请临时工,故成本较轻。可惜到了21世纪初,“洛城林”已不存在。......
2024-01-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