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中国人民解放军:八路军游击战惊人成果

中国人民解放军:八路军游击战惊人成果

【摘要】: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八路军的游击战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在广阔的敌后战场,八路军和各地的游击队发明了了形式多样的作战方法,五花八门的游击战令日军防不胜防,伤透了脑筋。军民依托地道,人自为战,村自为战,有效地打击敌人。三战三捷,充分显示了地道战的威力。地雷战民兵队员埋地雷地雷战是一种群众性的游击战法,始于山东地区。阿部规秀是八路军击毙的最高级别的日本将领之一。

衡山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位于中国湖南省的南部,现在每天都有大量的游客来这里观光游览。但是1938年的衡山却十分幽静,除了寺庙中的僧侣和偶尔进香的香客外,几乎没有外人。这一年冬天,衡山上却涌来了不少军人。此时,中国正笼罩在战火中。他们的聚集显得十分神秘。

就在此前不久,蒋介石接受朱德周恩来的建议,在湖南衡山开办军官训练班,专门学习游击战。被请来讲授游击战术的,既不是欧美的军事顾问,也不是国民党的将军,而是八路军的参谋长叶剑英。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八路军的游击战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在广阔的敌后战场,八路军和各地的游击队发明了了形式多样的作战方法,五花八门的游击战令日军防不胜防,伤透了脑筋。

地道战

敌后根据地军民开展的地道战

在宽阔平坦的中国北方平原上,有一个叫冉庄的村子。

在这里,能看到很奇特的建筑奇观,不过它们都隐藏在地下,是七十多年前诞生的杰作。

当年日军的暴行让普通平民深受其害。截至1939年,日寇在华北地区就制造了10人以上的惨案100多起,一万多人受害。

为避免伤害,冉庄的老百姓开始在村外挖地洞藏身,但是不久被日军发现。于是人们就转到村中挖藏身洞。

最早的地道只是两三米深,仅有一个洞口,但这种地洞很容易被发现和损坏。冉庄百姓总结经验,把单口洞改成了双口洞,万一敌人发现一个洞口,人员可以从另一个洞口转移出去。

后来群众又把原先的“双口洞”继续加宽加长,左邻右舍的地洞互相挖通,一家连一家、一户连一户,最终形成了村村相连、家家相通、能攻能守的地道网。地道出入口设计巧妙,有的修在屋内墙壁上,有的修在靠墙根的地面,还有的建在牲口槽、炕面、灶台、井口、面柜、织布机底下等处,伪装得与原建筑一模一样,敌人很难发现。

有了地道,一望无际、无险可守的冀中平原上就形成了一道道纵横交错、可攻可守的“地下长城”。无论敌人走到哪里,头顶、胸前、背后、脚下,随时都会有子弹射来,令敌人胆战心惊。日军将领连连惊呼:“冀中出现了奇幻战争!”

地道战在华北平原迅速推广。至1944年冬,冀中地道总长度达到12500公里,几乎比万里长城还要多一倍。

军民依托地道,人自为战,村自为战,有效地打击敌人。

1945年4月1日,冉庄的20多个民兵,利用这些地道,击退了600多进犯的日伪军。同年5月,日军又先后纠集2000余人两次进犯冉庄实施报复,冉庄民兵再次利用交叉火力网同敌人激战,毙敌15人。

三战三捷,充分显示了地道战的威力。

地雷战

民兵队员埋地雷(www.chuimin.cn)

地雷战是一种群众性的游击战法,始于山东地区。当时,一位民兵无意间将两枚手榴弹埋入地下,炸伤了两个日本兵。群众欣喜之余,纷纷仿效,利用瓷瓶、瓦罐等工具装上炸药,埋在田边地头、井台路面,打击前来“扫荡”的敌人。从此,地雷战大显神威。

山东省海阳县的地雷战最有名。群众就地取材,自制各种地雷,在公路、铁路、村口、家门口到处布下地雷阵,让敌人寸步难行。民兵创造出石雷的多种用法,从拉雷、绊雷开始,最后逐步发展到子母连环雷、前踏后响雷、水雷、胶皮雷等40余种。为防止敌人排雷,民兵想尽了办法。如他们研究的“子母连环雷”,敌人若起出母雷,子雷跟着爆炸;敌人抓老百姓在前面踏雷,他们就研究出“拉雷”,把群众让过去,专炸日军的大队人马。地雷的埋设也有很多花样:门上设门雷,锅里设锅灶雷,鸡窝里设鸡窝雷,甚至桌子的抽屉里也布下地雷。敌人进村后,推门门炸,捉鸡鸡窝炸,翻箱倒柜也有被炸的危险。军民还把地雷埋到敌人的据点里,送到敌人的操场上、饭堂里,搞得敌人惶惶不可终日。

地雷战给日伪军造成巨大的伤亡和心理震撼。在缴获的日军独立第3旅团第6大队代理大队长菊池重雄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地雷战使我将官精神上受到威胁,使士兵成为残废。尤其是搬运伤员,如果有五人受伤,那么就有60个士兵失去战斗力。”

伏击战

伏击战俗称“口袋阵”,就是把部队埋伏成口袋状,等敌人钻进来再打。这是八路军对付日军的最常用手段。

1937年10月26日拂晓,一支日军辎重部队路经山西省一个叫七亘村的地方,突然遭到八路军129师的猛烈袭击。此战共歼灭日军300余人,缴获骡马300余匹和一批军用物资。两天后,129师师长刘伯承得到情报:正太路西段的日军正向东运动。据此,他判断七亘村仍然会是日军进军的必由之路,因为舍此别无通道。按照常理,在一个地方打了一场伏击仗,就不可能第二次在这里埋伏。而且日军在屡胜之后骄横得很,通常有一股牛劲,毫不理会一些小的损失。刘伯承就利用了敌人这个心理,再次设伏。结果,日军一败再败,狼狈溃逃。3天之内在同一地点两次设伏,大获全胜,这在战争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七亘村重叠伏击,成为八路军学习伏击战的生动教材。

这样的案例在抗战期间数不胜数。

1939年11月,八路军在雁宿崖全歼500名日军。驻扎在涞源的日军中将阿部规秀闻讯后大为震怒。阿部规秀号称山地战专家,在日本军界享有“名将之花”盛誉。他当即率领1500余人反扑。

设伏青纱帐

八路军早就料到敌人会来报复,已经部署了新的伏击战。他们迅速转移到黄土岭,集结了6000多人的军队,在一个2公里长的山沟里设下埋伏,还集中了上百挺机枪和当时仅有的几门迫击炮。报复心切的阿部规秀追到黄土岭,摆成长蛇阵,钻进了八路军的口袋。顿时,枪声、军号声、喊杀声震撼山谷。激战中,八路军侦察兵发现了敌人的指挥所,随即命令炮兵进行炮击。随着四发迫击炮弹的呼啸声,乱军指挥所里乱成一团。炮声响处,刚刚升任中将40多天的阿部规秀应声倒下。

阿部规秀是八路军击毙的最高级别的日本将领之一。他声称找到了游击战的破解之策,但还没来得及实施,就魂断黄土岭。

大约十几天后,延安才从日本广播中得知阿部规秀在战斗中被击毙的消息。蒋介石闻知此事也异常高兴,亲自给八路军总部发了贺电。阿部规秀之死引起日军一片悲鸣。日本《朝日新闻》哀称:“‘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自从皇军成立以来,中将级军官的牺牲,是没有这样例子的”。

麻雀

麻雀战是指到处散布许多小组武装,灵活而快速地对付敌人的战法。抗战期间,抗日军民通常编成若干个战斗小组,出没于山野密林、峡谷隘口、地道暗洞、街头巷尾,如同麻雀啄食,避实击虚,逐步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敌人反击时,就立即撤离,隐蔽得无影无踪。后来,这种战法被总结为“麻雀战”。

在反“扫荡”中,广大军民运用“麻雀战”,打得日军惶惶不可终日,创造了许多辉煌的战例。一次,敌人以10倍于我的兵力发动进攻。千余名民兵在敌人进攻的15公里战线上布下“麻雀战”战场。民兵们携带土枪土炮、火药铁砂,占领了道路两侧的有利地形。敌人还未立稳脚跟,民兵们便鸣锣击鼓、吹响号角,满山遍野杀声四起。敌人在低处,机枪打不到民兵;民兵则三人一组、五人一群,飘忽不定、时聚时散地打击敌人。就这样,来“扫荡”之敌走了15公里,挨打了15公里,损兵折将数百人。刘伯承风趣地说:“不要小看这个‘麻雀战’,有时一只‘麻雀’会闹得敌人团团转呢。”

开展三五成群、忽东忽西、忽隐忽现的麻雀战

前日军第1军参谋朝枝在回忆录里这样写道:“共产地区的居民,一齐动手支援八路军,连妇女、儿童也用竹篓帮助运送手榴弹。我方有的部队,往往冷不防被手执大刀的敌人包围而陷入苦战。”日军如同一头蛮牛,陷入了游击战争的火阵之中,最终无法逃脱被烈火吞噬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