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中国人民解放军:红军征服腊子口,进军陕北

中国人民解放军:红军征服腊子口,进军陕北

【摘要】:17日下午,红军对腊子口发动猛攻。然而,那个立下特殊功勋的红军小战士,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8日,突破天险腊子口的红军进入了甘肃哈达铺。这是三个月来红军进入的第一个大镇子。下一步,红军究竟该到哪里去落脚呢?9月27日,红军统帅部正式决定进军陕北。长征途中先后进行了600余次重要的战役战斗,平均三天就发生一场激烈的大战。红军先后跨越了近百条江河,征服了约40座名山险峰,其中包括20余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皑皑雪山。

1935年9月,红军翻过雪山草地后,面前又横阻着一道难关——天险腊子口。“腊子”是藏语,意为高山谷口。这里平均海拔3000米,东西两面的悬崖高500米,悬崖峭壁似被一把巨斧劈开,周围崇山峻岭无路可通,只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峡道。在峭壁之间的沟底,有一条小河,水虽不太深,却难以徒涉。在腊子前沿,两山之间横架一座东西向的小木桥,把两边绝壁连接起来。要想经过腊子口,除了这座小桥外,别无他路。

毛泽东清楚地知道,腊子口再险,红军也要攻下来,否则就得重新回头过草地。他果断命令,“两天之内拿下腊子口”。17日下午,红军对腊子口发动猛攻。因地形不利,加上敌军据险固守,从下午到黄昏,连续冲锋十几次都没有成功。看来,从正面无法突破,能否组织突击队从侧面的石壁迂回上去呢?

一个外号叫“云贵川”的苗族小战士毛遂自荐,他很有把握说:“我在家采药打柴,经常爬大山、攀陡壁,眼下这悬崖绝壁,只要用一根长竿子,竿头绑上结实的钩子,它钩住悬崖上的树根、崖缝、石嘴,一段一段地往上爬,就能爬到山顶上去。”

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名小战士身上。

黄昏时,突击队悄悄向腊子口侧面的绝壁移动。“云贵川”赤着双脚,腰间缠满了战士们用绑腿带拧成的长绳,手握长竿,来到绝壁下。只见他仰头朝上看了看,把长竿向上一伸,铁钩便紧紧地钩住树根,随即,矮小的身子就灵巧地攀了上去,轻盈得像猿猴一样。越往上,“云贵川”的身影就越小了。不一会儿,一条长长的绳子划着美丽的弧线从天而降,“云贵川”成功了!

铆足了劲的突击队员顺着绳索一个一地攀上去了。敌人做梦也想不到,红军会从似刀劈的悬崖边爬上来,根本就没设防。

红军神兵天降,一举解决战斗,腊子口被攻克了。然而,那个立下特殊功勋的红军小战士,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牺牲时只有十六七岁,连真实姓名都没有留下,只知道是一个贵州籍苗族的红军战士。

18日,突破天险腊子口的红军进入了甘肃哈达铺。这是三个月来红军进入的第一个大镇子。至此,中央红军已经走了11个月零三天。

下一步,红军究竟该到哪里去落脚呢?

部队休整时,侦察连按毛泽东的要求,负责找些“精神食粮”,也就是近期国民党的报纸。这是毛泽东的习惯,无论到哪里,先要找些书报来读。

长征到达陕甘苏区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秦邦宪延安、保安、安塞等

哈达铺这个小镇比较繁华,镇上有邮局。很快,侦察连一部分人控制了邮局,搜集了七八张报纸,有天津《大公报》,还有《山西日报》等,虽然这些报纸多是8月初印行的,但在这偏僻的小镇来说,却还都是新消息。(www.chuimin.cn)

毛泽东翻着报纸,忽然发现报上有一些报道说,在陕西省北部的延安、保安、安塞等地,有国民党军队“剿共打胜仗”。毛泽东马上判断:这说明那里有红军。

9月27日,红军统帅部正式决定进军陕北。

10月19日,中央红军主力突破国民党军队重围,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

至此,中央红军历时一年的长征完成,部队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贵州、广西、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个省,平均每天行军70里。除中央红军外,还有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等数支红军部队也都完成了各自的远征。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部队在甘肃省的会宁胜利会师,宣告了长征的结束。

会宁大会师中的红军

这次惊心动魄的远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沿途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力量之悬殊,在人类战争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正如毛泽东所言:“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两万余里,纵横11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

各路红军长征总行程6.5万余里,长征出发前共有将近20万兵力,到达陕北时只剩下5、6万人。长征途中先后进行了600余次重要的战役战斗,平均三天就发生一场激烈的大战。牺牲营以上干部约430人,其中师职干部有80多人。长征中,红军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在中央红军368天的行军途中,平均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于夜行军,休息只有44天。红军先后跨越了近百条江河,征服了约40座名山险峰,其中包括20余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皑皑雪山。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在中将以上的254名将帅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

红军长征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世界。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说:“我想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中赞叹:“长征是军事史上独一无二的事件。与长征比较起来,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在‘历史的小剧院’中失掉了光彩,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

而亲自体验过长征的索尔兹伯里更有特殊的感慨,他说:“也许,在长征途中发生的一切有点象犹太人出埃及,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或拿破仑进军莫斯科,而且我惊奇地发现,还有些象美国人征服西部:大队人马翻越大山,跨过草原。但任何比拟都是不恰当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它所表现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个有十一亿人口的民族,使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

长征,已经超越了战争的意义,而像长城一样,成为了中国人精神的一种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