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消化道出血显像-实用核医学诊疗技术

消化道出血显像-实用核医学诊疗技术

【摘要】:适用于消化道急性与间歇性出血,尤其有利于间歇性出血的检出,但出血灶易受腹部本底较高及血液供应较丰富器官影像的干扰。使用此类显像剂时,因腹部本底低,有利于清晰显示出血病灶,但不能进行延迟显像,不适用于间歇性出血。图9-1消化道出血影像图中箭头所指放射性浓聚灶考虑为消化道出血部位。由于出血,胃肠道蠕动增强,显像剂向肠道远端迅速移动,其位置、范围、形态及放射性浓聚程度随之发生改变。

9.1 消化道出血显像

【原理】 静脉注射放射性显像剂后,显像剂随血液循环运行,当胃肠壁破损伴有活动性出血时,显像剂随血液从出血部位不断外渗,积聚在胃肠道内。通过显像可显示出血部位胃肠道内异常放射性浓聚,从而作出胃肠道活动性出血及其程度的诊断,并可根据胃肠道的体表投影,大致判断出血部位。

【检查方法】

(1)显像剂

1)99m Tc标记红细胞(99m Tc-RBC) 最为常用,可在体内标记红细胞,也可在体外标记。经静脉注射注入人体后,能较长时间停留在血循环中,可持续24 h以上而有利于进行多次延迟显像。适用于消化道急性与间歇性出血,尤其有利于间歇性出血的检出,但出血灶易受腹部本底较高及血液供应较丰富器官影像的干扰。

2)99m Tc-胶体(99m Tc-硫胶体或植酸钠) 正常时经静脉注射后可被肝、脾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迅速自血液循环中清除,显示肝脾影像,腹部其余器官的放射性本底很低,消化道急性活动性出血时,静脉注射的99m Tc-胶体在此瞬间逸出肠壁,显示出血病灶。使用此类显像剂时,因腹部本底低,有利于清晰显示出血病灶,但不能进行延迟显像,不适用于间歇性出血。

(2)方法

1)检查前准备 显像前1h口服200~400mgKClO4,封闭胃黏膜,减少其摄取和分泌、排出,避免造成假阳性;检查前停用止血药,以免造成假阴性。

2)显像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探头对准腹部。使用99mTc-RBC作显像剂,静脉注射99mTc-RBC555~740MBq后,立即以每5min一帧连续采集至30~60min。若未能显示出血病灶,则需要在24h内进行多次延迟显像,以提高间歇性出血的检出率。怀疑出血部位与大血管或脏器重叠时,可增加侧位显像。使用99mTc-胶体时,在静脉注射99mTc-硫胶体或植酸钠370MBq后,立即开始动态采集,以每2min一帧连续采集20~40min,必要时可重复注射再显像。

【注意事项】

(1)检查前患者停止用止血药,特别是少量出血的患者。因为止血药常容易造成假阴性结果。

(2)怀疑慢性间歇性出血的患者,可延长显像,时间或用多次显像,以提高检出阳性率。

(3)99mTc标记硫胶体或植酸钠显像,只适用于急性活动胃肠出血而不适用于间歇性出血的延迟显像及胆道出血显像。

(4)怀疑出血点与大血管或脏器重叠时,为避免假阴性出现,可加做侧位显像。(www.chuimin.cn)

【影像分析及结果判断】

(1)正常影像

1)99mTc-RBC影像 见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左右髂动脉等腹部大血管影像,血管床丰富、含血量多的器官(肝、脾、肾)显影,膀胱逐渐显影。腹部的其他部位仅见放射性本底,胃肠壁血管床含血量较少,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等不显影。

2)99m Tc-硫胶体或植酸钠显像 仅肝、脾清晰显影,腹部放射性本底低,腹部大血管及肾不显影。

(2)异常影像 胃肠道任何部位有一定量的活动性出血时,均可见到相应部位异常放射性浓聚(出血影)(图9-1、图9-2)。

img35

图9-1 消化道出血影像

图中箭头所指放射性浓聚灶考虑为消化道出血部位。

依出血量的不同可表现为点状、片状、条索状等形态各异的放射性浓聚影。由于出血,胃肠道蠕动增强,显像剂向肠道远端迅速移动,其位置、范围、形态及放射性浓聚程度随之发生改变。可作出胃肠道出血诊断,并可大致判断出血的部位与程度。判定胃肠道出血的要点:①除外正常显影脏器组织外的异常放射性浓聚灶;②随时间延长出血量增加,放射性分布范围扩大;③放射性沿肠道蠕动方向延伸,其分布与肠道一致。

【临床应用】 胃肠道小量间歇性出血与定位,出血速率0.05~0.10 m l/min即能探出,出血量达到2~3 m l即可被探测,而X射线血管造影可探测的出血速率为≥1 m l/min,放射性核素消化道出血显像的诊断阳性率在85%以上。

img36

图9-2 99mTc-RBC消化道出血影像

图中可见右下腹一放射性浓聚灶,考虑为消化道出血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