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肺灌注显像方法及适应症

肺灌注显像方法及适应症

【摘要】:MAA颗粒直径为10~60μm,HAM颗粒直径为10~30μm,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MAA作为肺灌注显像剂。目前,多数核医学科将平面显像作为肺灌注显像的首选方法。儿童做肺灌注显像时要按每千克体重2~3MBq。肺灌注显像时,各肺叶放射性高低与其肺实质厚度或体积成正比。

8.1 肺灌注显像

【原理】 肺灌注显像是利用放射性颗粒在肺毛细血管内暂时嵌顿的原理,得到肺血流灌注平面影像或断层影像。由于放射性颗粒在肺内的分布与肺动脉血流灌注成正比,因而肺显像代表着肺动脉的血流分布。当肺血管出现狭窄或栓塞时,该血管辖区的肺血流减少或无血流,放射性颗粒不能随血流进入该区域,则在肺影像的相应区域出现放射性分布减低或缺损。

肺灌注显像一般没有危险性,因为被堵塞的毛细血管数只占两肺总数的1/1 500,而且堵塞是暂时的,放射性颗粒可生物降解,其降解产物被机体网状内皮系统吞噬。

【检查方法】

(1)显像剂 最常用的显像剂是99m Tc标记的大颗粒聚合白蛋白(macroaggregated album in,MAA)和人血白蛋白微球体(human albumin microphere,HAM)。放射性活度为74~185 MBq(2~5 mCi),含蛋白颗粒数20万~70万个。MAA颗粒直径为10~60μm,HAM颗粒直径为10~30μm,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MAA作为肺灌注显像剂。

(2)显像方法 患者无须特殊准备,必要时(如COPD重症患者)可吸氧,以减少肺血管痉挛所造成的肺放射性减低(肺血管痉挛造成的假阳性)。常规取仰卧位注射示踪剂,以减少重力影响。如果取坐姿或站姿,则由于重力的影响,肺基底部的血流会高于其他部位,放射性分布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诊断肺动脉高压时可采用坐位,此时肺尖放射性分布不仅不减少反而增加。患者取仰卧位,自静脉缓慢注入显像剂,注意注射器穿刺入血管时和注射结束后,不要抽回血,以免药物与血液在注射器内发生凝聚,形成大颗粒而造成肺内假性放射性“热区”。

注射显像剂后5 min显像,显像方法包括平面显像和断层显像。目前,多数核医学科将平面显像作为肺灌注显像的首选方法。

1)平面显像 采用多体位显像,包括前位(ANT)、后位(POST)、左侧位(LL)、右侧位(RL)、左前斜(LAO)、右前斜(RAO)、左后斜(LPO)及右后斜(RPO),采集时将双肺同时包括在探头视野内,选用低能高分辨或通用型准直器。

2)断层显像 对于肺深部的病变或肺段以下的小病变,有必要对患者进行断层显像检查,以增加影像的分辨率,提高检出率,减少假阴性。患者取仰卧位,双手抱头,使探头尽量贴近胸部。探头配以低能通用型准直器。数据采集矩阵64×64,ZOOM1.0,每6°采集1帧,每帧采集时间为15~25s(依据肺区放射性记数率确定),探头围绕肺部旋转360°。采集的数据经计算机处理后进行图像重建,获得两肺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的三维图像。

【注意事项】 注意在显像过程中,患者体位应保持不动,平静呼吸。对于咳嗽剧烈的患者,检查前应服用止咳药,以避免体位移动。

(1)一次检查注射的蛋白颗粒数不宜过大,对一侧肺缺如、肺叶切除或已知肺血管床明显受损害者,注射颗粒数要相应减少。

(2)标记后的99mTc-MAA一般要在4h内使用,否则会降解失效。

(3)准备氧气和急救药品

(4)儿童做肺灌注显像时要按每千克体重2~3MBq(0.05~0.08mCi)。

(5)99mTc-MAA为悬浮液,抽取药时和注射前需振荡摇匀,注射时尽量避免回血,以防止血液与MAA凝聚成更大颗粒,引起不应有的栓塞,或造成持续不退的肺内大“热点”。

(6)由于MAA入血后受重力的影响,易向肺的低下部位沉降,故注射时应采用平卧位。只有在检查是否有肺动脉高压时,才使用坐位注射。

(7)注射速度要缓慢,特别是在肺血管床破坏严重的患者,如在慢性肺心病时,绝不可采用“弹丸”注射,以免引起急性肺动脉压增高造成意外。

【图像分析及结果判断】(www.chuimin.cn)

(1)正常图像 正常两肺叶放射性分布与肺动脉血供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分布一致,肺实质内放射性均匀。肺灌注显像时,各肺叶放射性高低与其肺实质厚度或体积成正比。肺门部位的大血管和气管,如肺动脉不能被99m Tc-MAA阻塞而无放射性分布。除肺以外,其他脏器组织不应出现放射性分布,如果甲状腺和胃部出现放射性浓聚,则表明血液中出现游离放射性高锝酸;肝内有放射性滞留时,表示99m Tc-MAA药物不纯;脑部见到放射性摄取时,提示患者有右向左分流等心肺疾病。

1)前位 两肺形态完整,右肺影较左肺影大,肺内放射性分布均匀,纵隔及心脏部位呈空白区。肺底与膈肌水平一致,受呼吸运动影响而稍欠整齐。肺尖、周边和肋膈角处放射性分布略稀疏。

2)后位 两肺大小基本对称,纵隔及心脏形成的空白区相对较小。此体位显示两下肺野病变较前位好。肺上部及周边放射性分布略稀疏。

3)侧位 及斜位可较好地显示外围肺段情况,放射性分布基本均匀,肺门及肺尖部位稍显稀疏。

4)断层图像 有助于鉴别肺段与非肺段缺损,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力,但在分析图像时需要将肺部正常解剖结构与病变区别开来。

(2)异常图像 

1)位置、形态及大小异常 胸廓外伤畸形、肺叶切除术后以及胸腔积液等均可造成肺形态、大小和位置的异常,胸内肿瘤或邻近脏器组织病变(如动脉瘤、心脏扩大等)压迫时也可造成形态异常。

2)放射性分布异常 任何原因引起的肺动脉血流改变均可导致肺内放射性分布异常,并与肺血流受损的解剖部位一致。主要表现为:①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提示局部肺动脉血流灌注减低或缺如;②肺血流分布逆转,即肺尖放射性分布高于肺底部,主要见于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栓塞时,肺灌注显像呈肺叶、肺段或亚段性缺损;肺组织受压或被推移时,如心脏向左扩大可压迫左下肺动脉,引起局限性肺灌注缺损。肺门肿物压迫大的肺动脉时,可引起一侧肺不显影;双肺呈不均匀放射性分布时,有多发散在的放射性减低或缺损区,常是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所致广泛肺毛细血管床受损的表现;肺动脉高压时,肺血流分布发生逆转,致使肺上部放射性反而高于肺底部;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间有侧支循环形成时,肺动脉血倒流入支气管动脉,使原来应该被灌注的部位出现放射性稀疏或缺损区。

【临床应用】

(1)肺动脉血栓的诊断和疗效观察 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发生肺出血或坏死者称为肺梗死。PE是许多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临床资料表明,凡能及时做出诊断及治疗的肺栓塞患者,死亡率低于5%~8%,而未被及时诊断和治疗者的死亡率达30%。虽然X射线血管造影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检查方法,但属于侵入性检查,可产生一些并发症,不能作为常规检查,而肺灌注显像作为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对该病诊断的符合率达70%~80%,若与肺通气显像结合,则诊断肺栓塞的准确性达95%~100%,可作为诊断肺栓塞的首选方法,对治疗后患者可再次检查以观察疗效。

肺动脉栓塞时,肺灌注显像呈肺叶、肺段或亚段性缺损,在平面图像中常呈楔形缺损改变。

(2)肺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 灌注显像可提供病变区血流灌注情况及肺门血管的受累情况,能为决定手术治疗及化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但不能做出病变性质的诊断。

(3)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肺动脉高压症的评价 在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其进展的最终结局是肺心病,直接威胁着患者的生命。早诊断、早治疗对延长患者生命有重要的意义。疾病早期X射线胸片有肺纹理增强,而无特异性改变,灌注显像可见不同程度的肺血流受阻,与通气显像缺损区相一致,或小于通气显像缺损区;晚期血流受损范围增大,当伴有肺动脉高压时,可表现为肺血流分布逆转,即两肺上部的肺血流灌注增加,甚至超过两肺下部,形成“八”字形分布。肺灌注显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血管床损害的部位、范围、程度及药物疗效的判断有一定的价值。

(4)怀疑大动脉炎综合征等疾病累及肺血管者 大动脉炎综合征可累及肺动脉,除严重的病变外,X射线检查往往难以诊断,此时肺灌注显像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肺灌注显像呈放射性分布缺损区。

(5)心脏及肺内右向左分流患者的诊断和定量分析 在先天性心脏病中,以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较为多见,当肺动脉压力增高时,便出现右向左分流,若及时治疗则预后较好。正常人肺灌注显像时,左心及全身其他脏器几乎没有放射性分布;当由右向左分流时,99m Tc-MAA颗粒将随血流进入左心系统,分布在肺以外的脏器中,肺动脉压力越高,由右向左分流愈多,肺内放射性计数越少,肺外放射性计数越高,其中以双肾显影最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