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实用临床核医学技术:脾显像的特异性与辅助诊断

实用临床核医学技术:脾显像的特异性与辅助诊断

【摘要】:改用111In标记的红细胞、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时,对脾切除后的残留脾或副脾组织显像有较好的特异性。通过脾显像可直接观察有无脾异位及副脾,有无脾肿大或缩小,从而辅助诊断或排除相关疾病。

7.2 脾显像

【原理】 

脾肿大的原因较多,一般可为分成5类:①炎症性;②充血性;③增生性;④浸润性;⑤囊肿或肿瘤。脾肿大常伴有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或其他血液异常。脾肿大也常伴有骨髓细胞增生,肿大的脾内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破坏也是周围血液中全血细胞减少或其他血细胞异常的主要原因,而且可导致骨髓细胞增生。

【检查方法】

(1)患者准备 不需要特殊准备。

(2)放射性药物

1)胶体颗粒 胶体颗粒包括99m Tc-植酸钠和硫化锝胶体。

A.99m Tc-植酸钠静脉注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钙离子螯合成99m Tc-植酸钙胶体,其颗粒大小为20~40 nm,正常时约90%被肝摄取,仅2%~3%进入脾,故肝显影时,脾常不显影,不是理想的脾显像剂。

B.99m Tc-硫胶体的颗粒较大,为300~1 000 nm,8%~10%进入脾,因此可作为脾显像剂,但尚不够理想。

2)放射性标记变性红细胞 红细胞变性有化学变性和热变性2种,其中99m Tc标记的热变性红细胞最常用。标记方法:用3 m l生理盐水溶解亚锡酸焦磷酸钠药盒(含氯化亚锡1 mg、焦磷酸钠10 mg)后,立即自静脉注入体内,15 m in后自肘静脉抽血5~6 m l置于10 m l无菌有盖的刻度离心管中,离心管内含2 m l ACD保养液,均匀抗凝后加入185~370 MBq(5~10 mCi) 99mimg26,再次充分混匀。将离心管置于(49.5± 0.5)℃水浴箱中,加热30 m in,进行红细胞变性处理,取出后离心,移去上清血浆,将管底的红细胞悬液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 m l后自静脉注入患者体内。

(3)显像方法 标记的变性红细胞静脉注入患者体内后30~60 min进行静态平面多体位显像。矩阵256×256,采集计数1 000 k。

【注意事项】

(1)增生性脾肿大时,脾是红细胞破坏的主要场所,溶血性贫血与脾肿大有关。由于脾内胶体的清除与红细胞加速破坏之间存在着竞争性,故脾99mTc-胶体的摄取在溶血加快时会明显低于缓解期。

(2)当脾内存在肿瘤组织时,脾可很大,出现斑点状或面圈样形态改变,肿瘤部位呈放射性稀疏或缺损区。缺损与疾病恶化时占位扩大及化疗后占位缩小有关。(www.chuimin.cn)

(3)脾切除后可出现副脾,由于胶体被肝摄取明显,且不是特异性的,故用放射性胶体显像有时很难显示出副脾的存在。改用111In标记的红细胞、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时,对脾切除后的残留脾或副脾组织显像有较好的特异性。

(4)应用99mTc-植酸钠时,脾显影的情况可作为脾功能亢进和亢进程度的一个指标,但不能作为脾的可靠显像剂。

【图像分析及结果判断】

(1)正常影像 由于正常脾前位影像较小,故一般观察后位,呈逗点状或卵圆形,纵径及横径约为9cm和6cm,脾门凹陷处放射性稍低;左侧位脾影多呈椭圆形或香蕉形。

(2)异常影像 参见本节临床作用。

【临床应用】

(1)脾的大小、位置、形态及副脾的诊断 脾肿大时常伴有骨髓细胞增生,肿大的脾内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破坏也是外周血液中全血细胞减少或其他血细胞异常的主要原因,而且可导致骨髓细胞增生。通过脾显像可直接观察有无脾异位及副脾,有无脾肿大或缩小,从而辅助诊断或排除相关疾病(图7-1)。

img27

图7-1 肝硬化导致脾大,脾摄取放射性胶体增多

(2)脾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 脾内占位性病变行脾显像时,多呈局限性放射性稀疏、缺损区;当脾血池显像时,在相应部位呈异常放射性浓聚区,则提示脾血管瘤。

(3)脾移植存活观察 脾手术或脾外伤后,脾碎片可在自体腹腔移植生长,脾显像是对这种自体脾移植诊断和定位的简便、有效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4)判断脾破裂 疑脾破裂行脾显像时,如出现放射性稀疏缺损区、轮廓异常呈片状,常可确诊,准确率为95.5%~97%,比CT更为特异及灵敏。

(5)其他 ①先天性脾发育异常(如无脾、多脾和副脾)的诊断;②充血性脾肿大及增生性脾肿大评价;③左上腹肿块的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