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实用临床核医学诊疗技术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实用临床核医学诊疗技术

【摘要】:将每个心动周期时段的放射性计数叠加起来,形成收缩期、舒张期不同时段的心肌灌注图像。常用的显像剂与心肌灌注相同。心率变化太大或心律不齐频繁者不宜做门控心肌灌注显像。3)可逆加不可逆性灌注缺损运动负荷或双嘧达莫介入显像出现局限性稀疏或缺损区,延迟显像原稀疏或缺损区范围缩小,见于心肌梗死伴缺血或严重缺血。

3.2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

【原理】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是以心电图R波触发采集不同心动周期时段的心肌灌注显像。通常将一个心动周期分成8~16个时段显像。将每个心动周期时段的放射性计数叠加起来,形成收缩期、舒张期不同时段的心肌灌注图像。利用电影显示、半定量方法,可同时观察心肌灌注、左心室室壁运动,并可测量左心室功能。常用的显像剂与心肌灌注相同。

【检查方法】

(1)患者准备 停用β受体阻滞剂和减慢心率的药物48 h,停用硝酸酯类药物12~24 h。

(2)显像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探头视野包括心脏。采集图像前,先连接心电图,采集时以R波作为触发信号。每个R-R间期分为8~9帧图像,其条件同普通断层显像,但每帧计数不低于500 k。

(3)图像处理 采集结束后应用滤波反投影法对原始图像重建,获得8~9组心肌垂直长轴、水平长轴、短轴图像,每层厚约4 mm,然后叠加生成3个断面,从ED-ES-ED的整个心动周期的心肌显像断层图像。同时经计算机图像处理,可获得左心室三维图像、动态电影显示,以观察室壁运动并计算出左心室射血分数。

(4)心功能参数的计算(见门控心血池显像)

1)EF EF是指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为最常用的反映心室收缩功能的参数,为每搏量占舒张末期容量的百分比。用计数法计算EF的公式如下:

EF=(EDC-ESC)/(EDC-BG)×100%

式中 BG为本底计数。

2)PER PER是指高峰射血率(peak ejection rate,PER),为心室射血期内单位时间的最大射血量。正常参考值为(3.7±0.8)EDV/s。

3)PFRPFR是高峰充盈率(peakfillingrate,PFR)。PFR与EF一样,是反映整个心脏功能的指标,被广泛地用作左心室舒张功能的指标之一,分析早期快速充盈相作为早期左心室充盈的指数。其单位为EDV/s,正常值为(2.83±0.43)EDV/s。

【注意事项】(www.chuimin.cn)

心率变化太大或心律不齐频繁者不宜做门控心肌灌注显像。

【图像分析及结果判断】

(1)正常图像 由于此影像为门控采集,因此可得到两组断层显像,一组为心室舒张末期系列影像,另一组为收缩末期影像。其各个层面排列、形态和放射性分布基本同非门控断层图像。主要不同之处:左心室舒张末期影像图示左心室心影大,心肌壁薄,放射性分布较稀疏,而收缩末期影像图示相对应的层面上心影缩小,心肌壁增厚,放射性分布增浓。同时,门控采集可以三维显示左心室,判断左心室壁运动及计算左心室功能。此外,通过观察舒张期和收缩期影像的变化,可提高对心肌病变的检出率。心功能参数正常。

(2)异常图像 分析 放射性分布异常除正常分布可见的放射性稀疏区以外,在2种断面连续2个以上层面出现放射性稀疏、缺损区,变黑靶心图上表现为变黑区,即为放射性分布异常。常见以下几种类型。

1)可逆性灌注缺损 运动负荷或双嘧达莫介入显像,出现局限性稀疏或缺损区,延迟显像,该区显示放射性填充(再分布),为心肌缺血改变。

2)不可逆性灌注缺损 运动负荷或双嘧达莫介入显像,出现局限性稀疏或缺损区,延迟显像无变化,为心肌梗死、瘢痕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肌坏死。严重的心肌缺血也可有此表现。

3)可逆加不可逆性灌注缺损 运动负荷或双嘧达莫介入显像出现局限性稀疏或缺损区,延迟显像原稀疏或缺损区范围缩小,见于心肌梗死伴缺血或严重缺血。

4)反向再分布反 向再分布是指运动负荷显像正常,延迟显像出现放射性稀疏、缺损区,或负荷及延迟显像均有稀疏、缺损区,但以后者较明显或范围增大。

5)弥漫性放射性分布不均匀(或称“花斑状”改变) 心肌内放射性分布弥漫性不均匀,呈点、片状稀疏或缺损,个别区域呈过度放射性浓集,见于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等。

以上图像的异常,常伴随有心室功能参数的异常。

【临床应用】 ①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室壁瘤)的诊断;②冠心病手术或介入治疗前了解心肌细胞活性;③评价冠心病的疗效;④原发性心肌病的诊断;⑤心肌炎的辅助诊断;⑥肺心病和右心室梗死的辅助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