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清代道教检约制度:被观察的图说中国道教史

清代道教检约制度:被观察的图说中国道教史

【摘要】:清廷从政治着眼,对道教采取了保护、开放的政策。在当时整个道教日趋势衰颓的情势下,龙门派呈复兴之象,并成为全真道中势力最大、影响最深的一个支派。全真道士天师印清廷对道教采取严格的检约制度,后来又逐渐降低道教领袖人物的政治待遇,不让他们参加朝廷的有关活动。这是道教逐渐走向衰弱的另一原因。

12.清代道教采取检约制度

清初的政治气候,使道教各派处于停滞状态。清廷从政治着眼,对道教采取了保护、开放的政策。顺治皇帝曾召五十二代天师张应京入朝,赐予一品印,让他掌管天下道教;同时,对全真道的授戒传度也大开绿灯。

在当时整个道教日趋势衰颓的情势下,龙门派呈复兴之象,并成为全真道中势力最大、影响最深的一个支派。从清初起,南北各地,甚至连元明以来全真道影响很小的东北、华南及西北、西南等地区,也都陆续有了龙门派传播的踪迹。龙门律宗第七代传人王常月被誉为“中兴之祖” ,他的思想具有强烈的世俗化倾向,传戒活动得到了清廷嘉许。顺治皇帝对他颇为器重,赐以国师头衔,三次赐予紫衣。康熙十九年(1680年),王常月去世。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 ,赐王常月“抱一高士”号,敕命在其墓上建响堂、塑像,每年忌日遣官致祭。乾隆皇帝曾两次亲临白云观,赐御笔诗、碑记。王常月倡导唯修性还虚的丹功,宣扬见性为门,对龙门后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清廷崇奉黄教,对道教本来就不信仰,很少利用道士斋醮作法,并限定道教在民间活动的内容、传播的方式。康熙十二年(1673年)明文规定: “巫师道士跳神、驱鬼、逐邪以惑民心者处死,其延请跳神、逐邪者亦治罪。 ”这样一来,道教在民间的许多活动,都成了非法的而不得再进行。

全真道士(www.chuimin.cn)

天师印

清廷对道教采取严格的检约制度,后来又逐渐降低道教领袖人物的政治待遇,不让他们参加朝廷的有关活动。龙虎山张天师的“级别”降为正五品,而且只能称“正一真人” ,不许入朝觐见,进宫须有礼部带领引见。从乾隆朝开始,道教的政治地位越来越低。乾隆四年(1739年) ,明确规定,不准正一真人传度。

清代道教的教理、教义和炼养方法等,已没有什么大的发展,虽然也有一些著述,但大多没有新意;丹道仙术仅限于师徒间口传心授,也不可能广泛流传。这是道教逐渐走向衰弱的另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