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图说中国道教史:两晋时官方道教与民间道教的不同

图说中国道教史:两晋时官方道教与民间道教的不同

【摘要】:官方对民间宗教活动干涉不多,并时有利用道教之举,因而出现了官方道教和民间道教分野的情形。因此,官方道教把民间道教视为“妖道” ,除了镇压“妖言惑众” 、策动造反的民间道教外,还在制度和组织上对道教内部进行了清理。与东晋先后并立的北方十六国境内,少数民族统治者扶持佛教,道教在当时处于被排斥的地位。

2.两晋时官方道教和民间道教的分野

王羲之(明陈洪绶《笼鹅图》

西晋初期,官方继续采取禁止民间宗教活动的政策。以祷祠祈请、驱鬼治病为主要形式的原始道教,也是流行于民间的一个比较成熟的宗教组织。它的教义中有些内容可以被统治者利用,如“八王之乱”时还拜道士胡沃为将军,以招福佑。所以说,当时官方没有严格执行禁令,从而使五斗米道在得以延续下来。不过,当时五斗米道的组织系统虽然还维持着,但科律废弛,神职官员不遵纪守法,教民不听号令。因此,除了官方的限制,其自身的分化和腐败,也是其发展缓慢乃至停滞的原因。

东晋葛洪求学广博,上自正史百家之言,下至短杂文章,读书破万卷,尤好神仙导养之法,从葛玄弟子郑隐受炼丹术。他宣扬儒道双修,强调应该把儒家仁义道德和道教学仙修道相结合。他认为,求仙首先要忠孝、仁信、和顺,积德行善,才能达到成仙的目的;在求仙的同时,还要治世经国,维护君臣礼义。葛洪的这些理论,为道教地位的合法和神仙观念的流行奠定了基础。东晋统治阶级过着极其腐败的生活,互相勾心斗角,矛盾冲突不断,常常朝不保夕。他们希望精神超脱,肉体长生,所以便青睐神仙道教。如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家族,有出任过宰相等大官的,就世代信奉五斗米道。王羲之本人当过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同时也是五斗米道信徒。他不但为道士书写《道德经》 ,换取群鹅;还书写过《黄庭经》等道教经典。 《晋书》记载,王羲之去官后, “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 。(www.chuimin.cn)

道教在江南逐渐站稳了脚跟,显示出复兴的征兆。东晋后,帛家道融入上清派、天师道中。官方对民间宗教活动干涉不多,并时有利用道教之举,因而出现了官方道教和民间道教分野的情形。当时民间道教支派既多又杂,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好几个支派,都先后传入江南。民间道教传出一个谶言,大意是世上将要大乱,太上老君将化身李弘降生人间来当圣主,使得天下太平。这一谶言迎合了人民大众的愿望,引发了几个自称“李弘”领导的农民起义。又如五斗米道信徒孙恩,自称“征东将军” ,于隆安三年(399年)举行起义,攻克会稽(今浙江绍兴) 。此后数年,率领数十万大军转战各地,最后败于宋武帝刘裕手下,跳海自杀。孙恩的信徒认为他成了“水仙” ,有几百个人纷纷跟着他投海。因此,官方道教把民间道教视为“妖道” ,除了镇压“妖言惑众” 、策动造反的民间道教外,还在制度和组织上对道教内部进行了清理。

与东晋先后并立的北方十六国境内,少数民族统治者扶持佛教,道教在当时处于被排斥的地位。不少皇帝都信奉佛教,敬重高僧,建造寺院。佛经翻译采用了大量道家的概念和词汇,佛教思想深深地渗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