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心平神和:中国道教史图解

心平神和:中国道教史图解

【摘要】:唐玄宗也听说了吴筠的名字,派人去召见他,谈得非常愉快。大历十三年 ,吴筠卒于宣城道观中。吴筠所著《玄刚论》 ,自称是“总括枢要”之作,充分阐发了道教基本理论。吴筠认为人是禀元气而生的,人的品性才质等差别也都是由于先天所禀之气不同而不同。吴筠将人分为“睿哲” 、 “中人” 、 “顽凶”三品。

8.吴筠描述心平神和的境界

《玄刚论》

唐代著名道士吴筠,字贞节(一作“正节” ) ,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少通经,善属文。他从小学习儒经,善于撰写文章。性情高洁,不随流俗。因为考进士落第,于是就上嵩山,在潘师正门下当道士,学习上清经法。开元年间南游金陵,访道茅山。后又游天台山,与越中名士诗酒娱乐,所作诗歌在京师广为传颂。唐玄宗也听说了吴筠的名字,派人去召见他,谈得非常愉快。唐玄宗问他道法,他回答说: “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 ,其诸枝词蔓说,徒费纸札尔。 ”唐玄宗又向他请教神仙修炼之事,他回答说: “此野人之事,当以岁月功行求之,非人主所当适意。 ”天宝年间,唐玄宗深居宫中,纵情声色,李林甫、杨国忠专权,吴筠预感到天下将要大乱,便请求回山。后又东游会稽,在泉石间隐居逍遥,与李白等人吟诗酬和。大历十三年(778年) ,吴筠卒于宣城道观中。

吴筠所著《玄刚论》 ,自称是“总括枢要”之作,充分阐发了道教基本理论。全书上中下三卷,上卷谈道德;中卷论教法;下卷析凝滞。他对“道”的解释是: “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浩旷无端,杳冥无对,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静无心而品物有方,混漠无形,寂寥无声,万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生者有极,成者必亏,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谓道也。 ”对“德”的解释是: “天地所禀,阴阳所资,经以五行,纬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幽明动植,咸畅共宜,泽流无穷,群生不知谢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此之谓德也。 ”进而指出: “道德者,天地之祖;天地者,万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然则,道德、天地、帝王一也。 ”(www.chuimin.cn)

吴筠将元气论与老子自然之道结合起来,由此形成宇宙生成理论;又通过对性情关系的分析,阐发修道思想: “余尝思大道之要,玄妙之机,莫不归于虚无者矣。虚无者,莫不归自然也。……是以自然生虚无,虚无生大道,大道生氤氲,氤氲生天地,天地生万物,万物剖氤氲一气而生矣。 ”他认为:元气遵循道的自然法则,化生出天地万物。人依靠自身体内的精气、神而生存,如果要长生成仙,就必须注意精、气、神的修炼。修炼精、气、神,就要“守静去躁” ,而“躁动”的原因,则是因为“情欲” ,所以去躁必须去除情欲。他认为“性本至凝,物感而动” 。原本寂然不动的性,由于有外物的诱惑,便会产生情。人的性是内在的,情是外在的,如果迷滞于情,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由此他提出: “我心不倾则物无不正,动念有属则我无不邪,邪正之来在我而已。 ”这是强调心性炼养、证成道果的必要性。

吴筠认为人是禀元气而生的,人的品性才质等差别也都是由于先天所禀之气不同而不同。吴筠将人分为“睿哲” 、 “中人” 、 “顽凶”三品。顽凶之人禀戾阴之气而生,不可教化。而“中人人道,不必皆仙。是以教之先礼其性,理其性者必平易其心,心平神和而道可道可冀” 。

吴筠总结了七种不正确的求仙之道:一、不知性形关系以守形全性;二、对仙道信心不足;三、 “强以存亡为一体,谬以道识为悟真,云形体以败散为期” ;四、贪求名利,悦色耽声;五、为情爱所役,有慕仙之名无契真之实;六、 “汲汲于炉火,孜孜于草木” ,务金丹而弃修性之本;七、虽“身栖道流” ,却“心溺尘境” ,外邀清誉之名,内蓄奸回之计。他认为修道要以“至静为宗,精思为用,斋戒为务,慈惠为先” ,那么证仙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