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中国道教史:图解司马承祯的独特修道成仙体系

中国道教史:图解司马承祯的独特修道成仙体系

【摘要】:司马承祯“坐忘之法”的修道理论,在他的《坐忘论》中有着充分的阐述。司马承祯的“内炼”方法,其实还不是“内丹”修炼的方法,但却为道学“内丹”修炼方法的成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的“内炼”理论,为“内丹”修炼的性命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构建出别具一格的修道成仙体系。

7.司马承祯构建别具一格的修道成仙体系

司马承祯是唐代著名道士道教理论家,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生于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 ,卒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 。他生于官宦世家,从小笃学好道,对仕途不感兴趣,爱好出行,遍游天下名山。曾经拜在潘师正门下,勤学苦读,因体悟道真,出玄入理,深得潘师正厚爱,被授予上清经法及符img138、导引、服饵等法术。从陆修静算起,经孙游越、陶弘景、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已是第六代上清高道;同时又是上清派茅山宗第四代传人。司马承祯长期隐居于天台山玉霄峰,自号天台白云子。据说后来在王屋山飞升,唐玄宗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谥号“贞一先生” 。

据《新唐书·隐逸传》记载:武则天曾召司马承祯至京都,亲降手敕,赞美他道行高操。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召他入宫,询问阴阳术数与理国之事。他回答:理国应当以“无为”为本。甚合唐睿宗心意,赐给他宝琴及霞纹帔。

据《旧唐书·隐逸传》记载:开元九年(721年),唐玄宗遣使迎司马承祯入京,亲受法img139,称他为“道兄” ,前后赏赐甚厚。开元十年(722年) ,他请求回天台山,唐玄宗赋诗送别。开元十五年(727年),唐玄宗又召他入京,并让他在王屋山自选形胜,置坛室以居;并按照他的意愿,敕在五岳各建真君祠一所。

司马承祯与当时达官雅士陈子昂李白、宋之问、孟浩然、贺知章等九人交往十分密切,当时人们称之为“仙宗十友” 。(www.chuimin.cn)

司马承祯以道教修仙思想为本,融合了儒家的“正心” 、佛教的“止观”学说,来论述道教修道理论,并把修道成仙的过程分成五道“渐门” 、七个“阶次” 。他指出:人的禀赋先天都有神仙的素质,只要“修我虚气” , “遂我自然” ,与道相守,就可以成仙。如果放任自流,就会失去真性,形损神伤。要克服这些,就得使用“安心坐忘之法” 。也就是本着“心为道之器宇” ,强调修道之要在于修心,而守心之要在于守静去欲,只有排除对外物的一切欲念,做到心不“逐外” ,才能保持内心的极端安静。认为学道者达到“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遣” , “彼我两忘,了无所照”的境界,即成为神仙。

司马承祯“坐忘之法”的修道理论,在他的《坐忘论》中有着充分的阐述。道学从上清派开始注重“内炼” ,司马承祯提出“坐忘之法” ,表明道学已经从“重玄”逐渐转向了“内炼” 。司马承祯的“内炼”方法,其实还不是“内丹”修炼的方法,但却为道学“内丹”修炼方法的成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的“内炼”理论,为“内丹”修炼的性命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构建出别具一格的修道成仙体系。

吴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