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图说中国道教史:符派三山道教汇流

图说中国道教史:符派三山道教汇流

【摘要】:合并入正一道的,主要有龙虎宗、阁皂宗和茅山宗。隋统一全国后,南北天师道合而为一。元代官方承认了张陵子孙的“天师”称号,元世祖忽必烈授予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管领江南道教的职权;元成宗铁穆耳于大德八年授予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管领江南诸路道教的职权,接着又加授其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 。于是,各符派形成了大正一道。

10.符img91派三山道教汇流为正一道

正一道为道教符img92派的总称,又称“正一教” 、 “正一派” 。这个以龙虎宗为中心,汇融上清派、灵宝派、天师道等各符img93道派组成的符img94大派,形成于元代中后期,一直流传至今,与全真道同为道教的两大派。正一道以张陵为道教领袖。相传太上老君亲授张陵三天正法,“教以正一新出道法” ,又“授以正一盟威之道,伐诛邪伪,与天下万神分付为盟,悉承正一之道” 。合并入正一道的,主要有龙虎宗、阁皂宗和茅山宗。

龙虎山天师府

龙虎宗的前身是五斗米道。建安二十年(215年) ,张鲁降魏,张陵四代孙张盛即去龙虎山嗣教,将张陵尊为“正一天师” 。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方组织北天师道,陆修静在南方组织南天师道。隋统一全国后,南北天师道合而为一。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派逐渐融合。唐代中后期,张陵子孙在江西龙虎山续传天师道,世称“龙虎宗” 。到了宋代,朝廷重视符img96,龙虎宗逐渐显露声势。北宋有六位天师先后受封为“先生” :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被封为“真静先生” ,二十五代天师张乾曜被封为“澄素先生” ,二十六代天师张嗣宗被封为“虚白先生” ,二十八代天师张敦img97被封为“葆光先生” ,二十九代天师张景瑞被封为“葆真先生” ,三十代天师张继先被封为“虚靖先生” ;南宋有二位天师先后受封为“先生” :三十二代天师张守真被封为“正应先生” ;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被封为“仁静先生” 。宋理宗赵昀封三十五代天师张大可总领三山(龙虎山、阁皂山、茅山)符img98,兼御前诸宫观教门事,位居江南各道派之首。元代官方承认了张陵子孙的“天师”称号,元世祖忽必烈授予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管领江南道教的职权;元成宗铁穆耳于大德八年(1304年)授予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管领江南诸路道教的职权,接着又加授其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img99” 。于是,各符img100派形成了大正一道。

茅山宗祖庭茅山(www.chuimin.cn)

阁皂山道教为三国时葛玄所创,奉灵宝符img102斋醮之法,一直延续到元明。灵宝派发展到以阁皂山崇真万寿宫为传播中心的时代,改名阁皂宗,为符img103三宗之一。从南北朝到五代,这一派道术流传十分广泛;但传到北宋末年,宁全真另立东华派,到了南宋末年,林灵真竭力提倡济度的法教。

茅山宗为南朝陶弘景所创,宗承上清派,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以茅山为祖庭。茅山道士在道内称“上清弟子” ,或称“三洞弟子” ,以出家居道观修炼为主,也提倡炼丹,并十分注重文化宗教道德修养。主要传承、修习《上清大洞真经》 ,同时也兼习《灵宝经》 、 《三皇经》及天师道经戒法img104。修持方法以思神、诵经为主。茅山道在唐朝盛极一时,出了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许多高道,受到唐朝统治者的尊崇。他们钻研道经,遵守法戒,施行斋醮多依古法,所以经常被邀请入京,或问道,或建醮,出入宫中,备受礼遇。朝廷敕封茅山为长生之林,禁止樵采、田猎。当时最显要的道士多来自茅山,所以有“茅山为天下道学所宗”之誉。

正一道以张陵后嗣为首领,号“天师” 。明洪武元年(1368年) ,朱元璋登基,张正常入贺,被授予“正一教主、嗣汉四十二代天师、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之号,俾领道教事,给以银印,相当于二品官员。洪武十年(1377年)张正常去世后,张宇初、张宇清、张懋丞、张元吉、张玄庆、张彦img105、张永绪等相继嗣教,先后被封为正一嗣教大真人,相当于二品官员。明代后叶直至清代,正一道逐渐衰落。

正一道崇拜神仙,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主要奉持《正一经》 。正一道士不重修持,可以不居宫观,拥有妻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