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老庄思想是道教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源头。它们通过对老子思想的解释,把《道德经》中万物本原的“道” ,解释为有意志、有情感、有权力、能发号施令的最高主宰。道教创立于东汉中叶,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包含有黄老道、方仙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但它主要崇奉“道” ,并以“道”为最高信仰。......
2023-12-06
1.天师道的改革与完善
从道教发展史来看,道派领袖的确立或教法的改革,往往要通过神的启示和认可,并通过人和神的沟通来树立权威。张陵宣称自己遇到太上老君,被授予“天师”称号及“新出正一盟威之道” ;寇谦之也用上了这一手,于北魏神瑞二年(415年)托言遇太上老君而位居“天师” ,从此便开始了对道教仪式的改革。他托神造经,强调科律,制定坛拜仪式,创立新的教义,将“直诵”改为“音诵” ,目标很明确,就是要革新天师教法,树立起“新天师道” (后人称之为“北天师道” )的形象,以适应变幻莫测的政治、社会环境,使道教更易为广大信徒所接受,上自帝王,下至平民,都被予以授入道。
北魏始光元年(424年) ,刚即位的太武帝迎寇谦之于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南,寇谦之献上仙经,但并未马上引起重视。司徒崔浩“独异其言,因师事之,受其法术” ,对他十分崇敬,并上疏太武帝,鼓吹寇谦之的道术“辞旨深妙,自古无比” 。在崔浩的影响下,太武帝开始对寇谦之刮目相看, “于是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宣布天下,道业大行” ,还在京郊设立了天师道场,作为“新天师道”的活动中心。天师道场系五层重坛,集道士一百二十人,每天祈祷六次,每月设厨会数千人,规模十分宏大。从此,寇谦之深受太武帝重用,被尊为国师,参咨军国大事。
寇谦之利用北魏太武帝崇奉道教的优势,极力排斥佛教,为北天师道制订了一系列乐章诵戒新法。为了扩大道教的影响,他深感改革道教仪式的重要性,便从两方面着手:
第一,简化信教仪式。道教徒只要在家建坛, “寻诸诵诫,建功香火,斋练成功,感彻之后,长生之克” 。因此,修道者不一定要离家进山,也同样能达到修真炼性的目的。
《魏书·释老志》关于寇谦之的记载
第二,授接受信徒。早期道教接受信徒入道,采用的是交米和畜养弟子的方法,寇谦之则改为在道场上用授
的方法接受入道者。《隋书·经籍志》记载: “道家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
,次受三洞
。
皆素书,记诸天曹官属吏佐之名。 ”
寇谦之不仅改革了天师道腐败的科仪,还对神道的名称,进行了精心的改变。 《魏书·释老志》记载: “又言: ‘二仪之间,有三十六天,中有三十六宫,宫有一主。最高者无极至尊,次曰大至真尊,次天覆地载阴阳真尊,次洪正真尊,姓赵名道隐,以殷时得道,牧土之师也。牧土之来,赤宋、王乔之伦,及韩终、张安世、刘根、张陵近世仙者,并为翼从。牧土命谦之为子,与群仙结为徒友。幽冥之事,世所不了,谦之具问,一一告焉。 ’ ”这个说法,显然对抬高寇谦之及道教的地位,都是有利的。
寇谦之改造早期道教、建立健全北天师道的活动,得到了太武帝的大力扶植和崔浩的积极协助。太武帝于太延六年(440年)改元为“太平真君” ,亲临道场受道,表示“顺天承命” 。从此,太武帝兼有君王和道教领袖两种身份,寇谦之则扮演道教教主和国师两个角色。北魏朝廷成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北天师道衍化为北魏政权的御用宗教,北方的道教文化也由此进入了繁荣兴盛的发展阶段。
北朝时代的道教造像(www.chuimin.cn)
在北天师道改革的同时,南天师道也通过完善斋戒仪范形成定制。陆修静竭力纠正早期道教的教义混乱、迷信相杂、组织无序的局面,对早期道教教义、科仪进行了总结和补充,改革了不完整的斋戒仪范,使道教仪轨臻于完备,唐代沿袭下来成为定制。他在《道门科略》中,对“正一经系”的传授系统作了概括介绍:“太上老君以下古委怼,淳浇朴散,三五失统,人鬼错乱。 ……太上患其若此,故授天师正一盟威之道,禁戒律科,检示万民逆顺,祸福功过,令之好恶。 ”他把性命理论与斋醮科律结合,使之“洗心静行” ,以达到修道成功的目地。
陆修静的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改革道教组织、修订道教经典、建立系统的斋醮仪式。陆修静着手将道教组织由“道官”制度向宫观制度过渡,他本人后期的修行已是在“简寂观”中进行,聚徒论道,集体修行,具备了宫观的管理方式;他化了很大的精力修订道教经典,创造了从目录学的角度来看已是比较规范的分类方法;他把斋醮仪式赋予哲学意义,从而使道教的理论形式开始系统化。
作为被后世羽流所景仰的高道,陆修静对道教思想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三方面论述得最为充分:
陆修静修行的庐山简寂观
一是主张将斋戒与道、德、仁融为一体,声称“道以斋戒为立德之根本,寻真之门户” 。他之所以如此看重斋戒,有三点理由:首先,他认为道士自身的道德修养,是信仰神圣、法术灵验的确实保证。其次,他认为斋戒可以“佐时理化,助国扶命” ,有利于政治教化。第三,他认为斋戒合乎仁,并比喻说:如果德是种子,道是土壤,那么仁就是润养万物的水。三者合为一体,即可得道果。
二是主张颐养神气,声称: “夫万物以人为贵,人以生为宝。生之所赖,唯神与气。神气之在人身,为四体之命。人不可须臾无气,不可俯仰失神。失神则五脏溃坏,失气则颠厥而亡。气之与神,常相随而行;神之与气,常相宗为强。 ”他反复强调精、气、神的重要性,倡导存神养气的炼养方法。
三是主张始以斋法,终以虚静,声称: “圣人以百姓奔竞五欲,不能自定,故立斋法,因事息事。禁戒以闲内寇,威仪以防外贼。礼诵役身口,乘动以反静也;思神役心念,御有以归虚也。能静能虚,则与道合。 ”这一境界,当然比道、德、仁融为一体更上一层了。
陆修静对道教的突出贡献,就是将两晋以来新出道书作了整理、刊定,将其分为“三洞” (洞真、洞玄、洞神) 、 “四辅” 、 “十二类”等类别,使之系统化。他编定的《三洞经书目录》 ,为后世编纂《道藏》奠定了基础。
有关图说中国道教史的文章
道家老庄思想是道教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源头。它们通过对老子思想的解释,把《道德经》中万物本原的“道” ,解释为有意志、有情感、有权力、能发号施令的最高主宰。道教创立于东汉中叶,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包含有黄老道、方仙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但它主要崇奉“道” ,并以“道”为最高信仰。......
2023-12-06
兹录八十六家道派及各辈分行字如下:第一,混元派:混元乾坤祖,天地日月星。混元三教主,天地君亲师。虚空乾坤秀,金木姓相逢。志虚空教化,月盈妙中黄。宏应演音信,高复现祥光。道高扶社稷,留名万古传。秉教宏丹,葆真启世人。玉局受经后,贵水传灵根。青城垂氏派,妙法继洪钧。教法无中有,丹书古今传。......
2023-12-06
“神霄”一词,出自于北宋道士林灵素所编的神话,指天的最高层。于是,“神霄”便被用来作为道教一派的名称。神霄派逐渐盛传于世,流传于中原以及湖南、四川、温州一带。神霄派主要宗教活动,是符咒配以“五雷法” ,世称“神霄雷法” 。神霄雷法传至元代,为莫月鼎发扬光大。相传他曾奉诏进宫,施展法术,呼风唤雨,皆有应验。......
2023-12-06
王常月中兴龙门,主要采取公开传戒等措施。当时王常月被誉为“中兴之祖” ,南方道士纷纷归于他的门下,龙门派成为全真道中势力最大的一个支派。王常月门下还有一个叫做“龙门西竺心宗”的特殊支派,将道教龙门律宗与佛教密宗相结合,为鸡足道者所创。王常月赠其名为黄守中,命他仍依本法修炼。......
2023-12-06
官方对民间宗教活动干涉不多,并时有利用道教之举,因而出现了官方道教和民间道教分野的情形。因此,官方道教把民间道教视为“妖道” ,除了镇压“妖言惑众” 、策动造反的民间道教外,还在制度和组织上对道教内部进行了清理。与东晋先后并立的北方十六国境内,少数民族统治者扶持佛教,道教在当时处于被排斥的地位。......
2023-12-06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1仙药》中对许多药用植物的特性及治病作用等作了详细的记载和说明,对我国后世医药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葛洪继承和发扬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奠定了神仙道教的思想基础。直到葛洪的《神仙传》问世,才打破了文坛这个角落的沉寂。......
2023-12-06
《太平广记》之“宣州司户”条称,吴地畏鬼, “每州县必有城隍神” 。五代时期,城隍神已有诏封,如杭州城隍被封为顺义保宁王、湖州城隍被封为阜俗安城王、蒙州城隍被封为灵感王。宋代将城隍崇拜列入国家祀典。并确定城隍庙按官衙的规格设置。明清两代府州县官员莅任,必须先要祭拜城隍神。......
2023-12-06
合并入正一道的,主要有龙虎宗、阁皂宗和茅山宗。隋统一全国后,南北天师道合而为一。元代官方承认了张陵子孙的“天师”称号,元世祖忽必烈授予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管领江南道教的职权;元成宗铁穆耳于大德八年授予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管领江南诸路道教的职权,接着又加授其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 。于是,各符派形成了大正一道。......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