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中国道教史:天师道的改革与完善

中国道教史:天师道的改革与完善

【摘要】:张陵宣称自己遇到太上老君,被授予“天师”称号及“新出正一盟威之道” ;寇谦之也用上了这一手,于北魏神瑞二年托言遇太上老君而位居“天师” ,从此便开始了对道教仪式的改革。北朝时代的道教造像在北天师道改革的同时,南天师道也通过完善斋戒仪范形成定制。

1.天师道的改革与完善

道教发展史来看,道派领袖的确立或教法的改革,往往要通过神的启示和认可,并通过人和神的沟通来树立权威。张陵宣称自己遇到太上老君,被授予“天师”称号及“新出正一盟威之道” ;寇谦之也用上了这一手,于北魏神瑞二年(415年)托言遇太上老君而位居“天师” ,从此便开始了对道教仪式的改革。他托神造经,强调科律,制定坛拜仪式,创立新的教义,将“直诵”改为“音诵” ,目标很明确,就是要革新天师教法,树立起“新天师道” (后人称之为“北天师道” )的形象,以适应变幻莫测的政治、社会环境,使道教更易为广大信徒所接受,上自帝王,下至平民,都被予以授img42入道。

北魏始光元年(424年) ,刚即位的太武帝迎寇谦之于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南,寇谦之献上仙经,但并未马上引起重视。司徒崔浩“独异其言,因师事之,受其法术” ,对他十分崇敬,并上疏太武帝,鼓吹寇谦之的道术“辞旨深妙,自古无比” 。在崔浩的影响下,太武帝开始对寇谦之刮目相看, “于是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宣布天下,道业大行” ,还在京郊设立了天师道场,作为“新天师道”的活动中心。天师道场系五层重坛,集道士一百二十人,每天祈祷六次,每月设厨会数千人,规模十分宏大。从此,寇谦之深受太武帝重用,被尊为国师,参咨军国大事。

寇谦之利用北魏太武帝崇奉道教的优势,极力排斥佛教,为北天师道制订了一系列乐章诵戒新法。为了扩大道教的影响,他深感改革道教仪式的重要性,便从两方面着手:

第一,简化信教仪式。道教徒只要在家建坛, “寻诸诵诫,建功香火,斋练成功,感彻之后,长生之克” 。因此,修道者不一定要离家进山,也同样能达到修真炼性的目的。

《魏书·释老志》关于寇谦之的记载

第二,授img44接受信徒。早期道教接受信徒入道,采用的是交米和畜养弟子的方法,寇谦之则改为在道场上用授img45的方法接受入道者。《隋书·经籍志》记载: “道家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img46,次受三洞img47img48皆素书,记诸天曹官属吏佐之名。 ”

寇谦之不仅改革了天师道腐败的科仪,还对神道的名称,进行了精心的改变。 《魏书·释老志》记载: “又言: ‘二仪之间,有三十六天,中有三十六宫,宫有一主。最高者无极至尊,次曰大至真尊,次天覆地载阴阳真尊,次洪正真尊,姓赵名道隐,以殷时得道,牧土之师也。牧土之来,赤宋、王乔之伦,及韩终、张安世、刘根、张陵近世仙者,并为翼从。牧土命谦之为子,与群仙结为徒友。幽冥之事,世所不了,谦之具问,一一告焉。 ’ ”这个说法,显然对抬高寇谦之及道教的地位,都是有利的。

寇谦之改造早期道教、建立健全北天师道的活动,得到了太武帝的大力扶植和崔浩的积极协助。太武帝于太延六年(440年)改元为“太平真君” ,亲临道场受道img49,表示“顺天承命” 。从此,太武帝兼有君王和道教领袖两种身份,寇谦之则扮演道教教主和国师两个角色。北魏朝廷成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北天师道衍化为北魏政权的御用宗教,北方的道教文化也由此进入了繁荣兴盛的发展阶段。

北朝时代的道教造像(www.chuimin.cn)

在北天师道改革的同时,南天师道也通过完善斋戒仪范形成定制。陆修静竭力纠正早期道教的教义混乱、迷信相杂、组织无序的局面,对早期道教教义、科仪进行了总结和补充,改革了不完整的斋戒仪范,使道教仪轨臻于完备,唐代沿袭下来成为定制。他在《道门科略》中,对“正一经系”的传授系统作了概括介绍:“太上老君以下古委怼,淳浇朴散,三五失统,人鬼错乱。 ……太上患其若此,故授天师正一盟威之道,禁戒律科,检示万民逆顺,祸福功过,令之好恶。 ”他把性命理论与斋醮科律结合,使之“洗心静行” ,以达到修道成功的目地。

陆修静的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改革道教组织、修订道教经典、建立系统的斋醮仪式。陆修静着手将道教组织由“道官”制度向宫观制度过渡,他本人后期的修行已是在“简寂观”中进行,聚徒论道,集体修行,具备了宫观的管理方式;他化了很大的精力修订道教经典,创造了从目录学的角度来看已是比较规范的分类方法;他把斋醮仪式赋予哲学意义,从而使道教的理论形式开始系统化。

作为被后世羽流所景仰的高道,陆修静对道教思想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三方面论述得最为充分:

陆修静修行的庐山简寂观

一是主张将斋戒与道、德、仁融为一体,声称“道以斋戒为立德之根本,寻真之门户” 。他之所以如此看重斋戒,有三点理由:首先,他认为道士自身的道德修养,是信仰神圣、法术灵验的确实保证。其次,他认为斋戒可以“佐时理化,助国扶命” ,有利于政治教化。第三,他认为斋戒合乎仁,并比喻说:如果德是种子,道是土壤,那么仁就是润养万物的水。三者合为一体,即可得道果。

二是主张颐养神气,声称: “夫万物以人为贵,人以生为宝。生之所赖,唯神与气。神气之在人身,为四体之命。人不可须臾无气,不可俯仰失神。失神则五脏溃坏,失气则颠厥而亡。气之与神,常相随而行;神之与气,常相宗为强。 ”他反复强调精、气、神的重要性,倡导存神养气的炼养方法。

三是主张始以斋法,终以虚静,声称: “圣人以百姓奔竞五欲,不能自定,故立斋法,因事息事。禁戒以闲内寇,威仪以防外贼。礼诵役身口,乘动以反静也;思神役心念,御有以归虚也。能静能虚,则与道合。 ”这一境界,当然比道、德、仁融为一体更上一层了。

陆修静对道教的突出贡献,就是将两晋以来新出道书作了整理、刊定,将其分为“三洞” (洞真、洞玄、洞神) 、 “四辅” 、 “十二类”等类别,使之系统化。他编定的《三洞经书目录》 ,为后世编纂《道藏》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