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图说中国道教史:五斗米道与太平道的教义一致

图说中国道教史:五斗米道与太平道的教义一致

【摘要】:因奉道者要交五斗米,或称因其崇拜五方星斗和斗姆,所以被称为“五斗米道” 。张陵自称为“天师” ,他的儿子张衡、孙子张鲁分别被称为“系师”和“嗣师” 。真人授经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教义基本一致,《太平经》即上承《道德经》 ,兼有河上公《道德经章句》思想,还糅合了阴阳五行、巫觋杂语,从而构成了庞大的道教理论体系。

8.五斗米道与太平道

张陵,字辅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他是道教一代宗师,创立了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

《汉天师世家》等古籍记载,张陵的九世祖是西汉开国名臣张良。张陵的母亲曾经梦见一位身高一丈有余的神人,从北斗魁星中下降,授予她一大把香草,于是就感应怀孕了。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34年)正月十五日晚上,张陵诞生于江南的天目山。他早年为太学书生,博通儒经,后因觉得学这些无益于年命,就开始学长生之道。后来他又跋山涉水,到四川鹤鸣山学道。相传顺帝汉安元年(142年) ,太上老君降临蜀郡临邛赤石城(今四川大邑县境内) ,授张陵“天师”称号及“新出正一盟威之道” 。

据说张陵有了这番奇遇后,能替人治病,擅长治疗疑难杂症,防止瘟疫流行,在当地树立了威信,逐渐发展了许多信徒,弟子遍布蜀中。因奉道者要交五斗米,或称因其崇拜五方星斗和斗姆,所以被称为“五斗米道” 。

张陵以《道德经》为理论基础,编写了《三皇内文》 、 《黄帝九鼎丹书》 、 《太清丹经》等道书。相传张陵所撰的《老君道德经想尔训》 ,对《道德经》作了通俗的解说,以此来教诲弟子。其中许多观点,都成了道教教义的核心,并因此而树立了其在道教经典中的权威地位。 《老君道德经想尔训》强调“道” 、 “一” 、 “虚无” 、 “自然” 、 “无名”的同一性,又将老子神化为“太上老君” 。 《传授经戒仪注诀》明确规定,《老君道德经》 、《老君道德经河上公章句》 、《老君道德经想尔训》 ,都是道教徒的必读经典。

张陵除了“造作道书”外,还善于制作符img33。早期道教将符文看作是上天下达神明指令的手段,是天神赐予的信物;img34指的是记录诸天官曹名属佐吏的法牒。张陵在宣扬其宗教信仰时,将符文的驱邪治病功效作为一个重要内容。传说张陵曾经到阳山降妖,面对在深水池中兴风作浪的毒龙,他画了一幅符,投入水中,毒龙立即逃跑了。从此,张陵门下弟子,就大力宣传画符能驱邪治病了。

张陵

东汉墓葬出土陶瓶上的朱书符img37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上说:张陵在鹤鸣山修道,大魔王率领鬼兵前来挑战,把整座山围得水泄不通。面对凶恶的魔头,张陵不慌不忙地施展法术。大魔王摔倒在地爬不起来,只得磕头求饶。大魔王打了败仗,并不甘心,千方百计与张陵争夺信仰者,多次与张陵较量法力。第一次,比试“投火” :张陵投身烈火之中,脚踩青莲而出;大魔王投身于火后,烧得“哇哇”直叫。第二次,比试“钻木” :张陵全身钻过木头后,木头的窟窿自动合拢;大魔王朝木头钻去,勉强钻进一寸深。第三次,比试“潜水” :张陵潜入水中,乘龙而出;大魔王一入水中,即被呛得透不过气来。第四次,比试“钻石” :张陵纵身一跃,就已穿石而过;大魔王用力向石头顶去,碰得头破血流。一次次较量,一次次失败,大魔王不得不服输。

《汉天师世家》谈道:张陵于顺帝汉安二年(143年)七月一日登青城山(在今四川灌县内) ,看到山上有鬼城、鬼市、鬼众,分为八部,残害百姓。张陵刚到,鬼帅即率领手下,前来迎战。张陵来不及休息,马上在青城大战鬼帅,降伏“外道恶魔,诛绝邪伪” 。之后,他尽力教化民俗,不让巫风泛滥,旨在教人忠实,不听欺妄,反对淫祀。

青城山

以上叙及的“魔王” 、“鬼帅”之类,其原型就是巫师。所谓比试法术,不少都是附会,但也反映出五斗米道与巫教所作的艰苦斗争。

张陵自称为“天师” (故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 ,他的儿子张衡、孙子张鲁分别被称为“系师”和“嗣师” 。张陵共设置了二十四个传道教区,称作“二十四治” ,分为上、中、下三大部分。建安三年(198年) ,张陵又增加了冈氏、白石、钟茂、具山四治,合为二十八治,上应二十八宿。治内设立“祭酒”一职,像官长一样统领民户。后来,张衡又立八品配治,张鲁则立八品游治。除了北邙山治外,其他教区都分布在巴蜀、汉中一带。

为了使五斗米道更具宗教性、组织性,张陵制定了一系列教规、教制和宗教仪式。同时,他又吸收了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使五斗米道有更大的兼容性。(www.chuimin.cn)

在五斗米道的发展史上,张陵的孙子张鲁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三国志·张鲁传》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张鲁在汉中实行“春夏禁杀” ,有顺应自然、向往长生久视之意。由此说明,五斗米道已经建立起了突出重生思想的信仰框架

五斗米道的教徒,初学道的称为“鬼卒” ;能为道徒或为病家举行请祷仪式的称为“鬼吏” ,亦称“奸令” ;确立信仰,能讲授《道德经》的称为“祭酒” 。传播教义的方法,除了用符咒治病外,还“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 。承袭古代关于天官(天帝)赐福、地官(地img39)赦罪、水官(水神)解厄的神话传说, “鬼吏”在为病人请祷时,将病人姓名和“服罪”文书书写三份,一份上之于天,一份埋之于地,一份沉之于水——称为“三官手书” 。

东汉灵帝时,奉事黄老道的张角,创立了太平道。

太平道以《太平经》 (亦称《太平清领书》 )为主要经典,举凡教义、称号、教区组织、口号、宗教活动内容、传教方式等,都出自《太平经》 。

真人授经( 《太平经》 )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教义基本一致,《太平经》即上承《道德经》 ,兼有河上公《道德经章句》思想,还糅合了阴阳五行、巫觋杂语,从而构成了庞大的道教理论体系

《太平经》的内容,主要是宣扬奉天地,顺五行,澄清大乱,使天下太平的政治理想。还提出“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等反对剥削敛财的主张;也讲了一些兴国广嗣、养生成仙之术。

张角为巨鹿(今河北宁晋)人,主要活动区域在中原。他以“太平”理想为号召,吸引了生活于朝政腐败、社会黑暗之中的广大苦难民众,所谓“是生神之愿,辄有符传,以为信行” 。他采用“畜养弟子”的方法,逐渐形成道教组织,并有了相当规模的道教徒。

作为太平道最高领导的张角,即根据此义,自称“大贤良师” ;其弟张梁、张宝,自称“大医” 。

太平道有其特定的宗教仪式。一种是以符水治病。大贤良师或大医等持九节杖,为信徒用“符” (符文是一种用毛笔蘸墨或朱砂画在黄色土纸上的象形会意的文字图形)祝祷,随后让病人饮下符水。另一种是跪拜首过。患有疾病或犯有过错的人,叩头跪拜,诉说自己的错误。如果仪式以后,这个人的病痊愈了,就认为他是信道者;如果不愈,就认为他信道不坚,甚至不信道。

张角派出八个弟子到各地去,“以善道教化天下” 。太平道教义中,有不少符合农民要求的平均主义内容,因而把信仰“太平”的农民都汇聚到了教内。十余年间,太平道教徒发展到数十万人,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张角按军事组织的形式,将全国太平道划分为“三十六方” 。所谓“方” , “犹将军号也。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 。管理“方”的神职人员,称作“渠帅” 。

张角经过周密布署,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以太平道为“黄天” ,准备取东汉这个“苍天”而代之。张角派大方马元义经常到京师走动,接交一些有权势的宦官作为内应,约于甲子年甲子日,即灵帝中平元年(184年)三月五日起事。后因济南唐周上书告密,汉灵帝派大将军何进逮捕了马元义,将他车裂于洛阳,还诛杀了在京师的一千余名太平道弟子。同时,朝廷下令在冀州缉拿张角,以便将起义扑灭在萌芽之时。张角只得下令提前起义,以与统治者抗衡。因为起义者皆头戴黄巾为标志,所以人称“黄巾” 。张角按《太平经》天地人“三统”思想,自称“天公将军” ,张梁、张宝分别称为“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 。起义部队在各地焚烧官府,攻占州郡,一时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声势十分浩大,官军望风披靡。东汉王朝调集各路兵马,对黄巾军进行残酷镇压。经过十个月的激战,张角病死,张梁、张宝先后战死。太平道由此而衰微,并被禁止活动。隐藏于民间的太平道教徒,后来就融合于天师道中了。

张角利用《太平经》的信仰内容、太平道的组织形式发动起义,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方腊起义,即尊张角为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