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神仙的基本含义:不死与升天

神仙的基本含义:不死与升天

【摘要】:道家主张养形养神,认为道与天地同体无始无终。帝王追求不老术,所以从官方到民间都崇奉掌不死之药的西王母,对神仙家颇为尊重。魏晋以来,道教尽力挖掘和推广养生、服食、炼丹、房中等延年益寿的方法,以迎合人们“不死” 、 “升天”当神仙的愿望,从而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信奉和支持。

3.“不死”和“升天”是神仙的基本含义

道教想象中的神仙形象

道教以神仙信仰为核心,追溯其渊源,就是古代鬼神和自然崇拜。其根本目标,就是追求长生不老乃至成仙。《正一法文经章官品》说的“开天门,益人寿命” ,以及“脱下死籍,还著本命,消灭三虫,伏长生不老” ,都是这一目标的具体内容。

道教神仙信仰追求的是生命无限地延长,白日升天,长生世上,因而便有化金销玉、行符敕水的奇方妙术。道家主张养形养神,认为道与天地同体无始无终。道家的养生思想,与道教的神仙信仰相近,但又不完全相符。

道家的经典作家,都有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形象思维。如庄周在其所著《庄子》一书中,有许多关于“神人” 、 “至人” 、 “真人”的动人描述: “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这些“神人” 、 “至人” 、 “真人” ,都是“方外”高人,游行于九霄,超脱于人间。

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非常仰慕神仙之道,他在不少诗篇中,都有关于神仙遨游太空的精彩描写,表现出对飘然、神奇的神仙生活的渴望。如《九章》中有这样的诗句: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此外, 《战国策》 、 《山海经》等古籍中,都有关“于神仙和不死之药的描述。 《战国策》记载:有人献不死之药于荆王;《山海经》描述:昆仑山上有壮丽的宫阙、精美的园圃以及各种奇花异草、珍禽怪兽,还有用园圃的池水和四大川的神泉制作的不死之药,有“食玉膏、饮神泉”的不死之人。驺衍等方士则将神话传说当作神仙信仰理论的例证,推波助澜,从而产生了神仙家,把求不死药、做活神仙当成了追求的最高目标。

驾青虬兮骖白螭” (清人绘《九章》图)(www.chuimin.cn)

封建统治者过着优裕的生活,希望能够一直这样活下去,即使不能长生不老,也要弄个长命百岁。秦始皇四出封禅,派遣方士徐福、卢生等往海外访求仙人,寻觅不死之药,化了大量人力物力;汉武帝也热衷于封禅,祀神求仙,派遣方士到海中去求蓬莱仙人安期生,还留下了许多和西王母等神仙会晤的传说。帝王追求不老术,所以从官方到民间都崇奉掌不死之药的西王母,对神仙家颇为尊重。 《淮南子·览冥训》叙述: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img9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 ”高诱在注释中说: “img10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img11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 ”有关羿与嫦娥的神话,上古即有流传,并非从《淮南子》开始。

汉末张陵汲取神仙家的信仰创立五斗米道,假托神的启示,声称本教的典籍是神仙所颁赐,宣达了神仙的意志。神仙的基本含义,就是“不死”和“升天” ,使生命永恒与不朽。从宗教的角度来说,永恒不是灵魂不朽,就是肉体成仙,长生不死。魏晋以来,道教尽力挖掘和推广养生、服食、炼丹、房中等延年益寿的方法,以迎合人们“不死” 、 “升天”当神仙的愿望,从而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信奉和支持。在民间道教的活动受到种种限制的同时,符合魏晋统治者口味的神仙道教却兴盛起来了。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叙述的“内修形神”的长生成仙之术,最重要的是金丹,其次才是宝精行气。炼丹需要耗费大量资财,普通老百姓根本不可能问津,只有最高统治者和大富豪才会有兴趣,所以推广起来有很大的难度。 《抱朴子内篇·金丹》说: “金成者药成也。金不成,更封药而火之,日数如前,无不成也。 ”这段话与其说是如何检验炼制仙丹的火候,不如说是希望炼制仙丹能以成功。

《老子想尔注》把常清静的养生思想贯穿到宝精、全神、行气等各种道术中,要求“道人当日重精神,清静为本” ,认为“精者,道之别气也,人人身中为根本” ,把“精”看作生命的本源。进而提出,在宝精的基础上“结精为神” ,达到精结神凝的境界,也就可以“神成仙寿”了。后世道教如正一道的斋醮科仪和符咒,也继承和发扬光大了这一养生思想。

炼丹的中间产物金汞齐(四川绵阳关汉墓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