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场域: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中关键概念

场域: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中关键概念

【摘要】:场域是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对于布迪厄来说,场域不仅是利益获得的场所,也是争夺利益合法性的斗争场所。根据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任何一个场域,其发生、发展都经历了一个为自己的自主性而斗争的历程,在此历程中,场域自身的逻辑之间获得自主性,成为支配场域中一切行动者以及实践活动的内部逻辑。

场域是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其发轫大约是在20世纪60年代。在1980年出版的《社会学问题》一书中,布迪厄认为,场域意指一个“某种类型的资本的特定分布结构”,因此,场域从宽泛的概念而言,就是指商品、服务、知识或社会地位以及竞争性位置的生产、流通与挪用的领域[30]。到了1992年,在他与华康德(Wacquant)合著的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中,场域概念得到了进一步深刻的发展,意指“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图式”。而且,“这些位置的存在、它们加诸其占据者、行动者以及机构之上的决定作用都是通过其在各种权力(或资本)的分布结构中的现在的与潜在的情境客观地界定的,也是通过与其他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统治、从属、同一等)而得到界定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中,场域因其作为一个围绕特定的资本类型或资本组合而形成的结构化空间而被看作是各种力量争夺的场所,它既是统治的场所又是抵抗的场所。正如布迪厄自己所指出的:“作为一种场域的一般社会空间,一方面是一种力量的,而这些力量是参与到场域中去的行动者所必须具备的;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斗争的场域。就是在这种斗争场域中,所有的行动者相互遭遇,而且,他们依据在力的场域结构中所占据的不同地位而采用不同的斗争手段,并具有不同的斗争目的。与此同时,这些行动者也为保持或改造场域的结构而分别贡献他们的力量。”[31]

虽然,由于布迪厄对关系性逻辑的强调,出于他不把自己的研究对象予以机械限定的目的,而没有清晰地划分各种场域的边界,我们也要认识到,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清晰地表明,他的理论视野中的场域是为了控制有价值的资源而进行斗争的空间结构,它与语境、环境、社会结构、共同体、社会空间或者社会背景等概念都有区别。因为,场域是力量的场域,是不同的力量根据其位置、为了特定的目的(比如控制有价值的资源——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符号资本、宗教资本等)进行斗争的场域。

这样的场域,一旦行动者参与其中,无论是自觉地加入还是被无意地抛入,必然意味着对场域中的价值和资本心照不宣地认同,场域中的利益光环必然对他们有着特殊的诱惑力。对于布迪厄来说,场域不仅是利益获得的场所,也是争夺利益合法性的斗争场所。(www.chuimin.cn)

由此我们又可以进一步地看到,这样的场域,实际上是边界不明确的。这样的场域运用于《圣经》汉译现象时,我们可以看到,《圣经》汉译所涉及的层面是宽泛的,其中的边界是模糊的。它既是基督宗教争夺、实施“上帝”、“基督”、“天国”、“原罪”等象征符号暴力的支配性权力的场域,又是基督宗教不同教派之间争夺其在中国传教合法化地位的场所,还可能是其他如西方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冲突、融合并取得合法性地位的场所。这一场域争夺的关键利益在于对宗教利益的获取并且制度化。

由于不同资本的不平等分配,因此,《圣经》汉译作为一个特定的场域,其边界以及边界内的利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时期乃至同一时期的不同教派会受到场域逻辑以及游戏规则的影响而展开不间断的《圣经》汉译,有的基督宗教符号被冠以正统之名而被接纳,有的符号贴上异端之名而被限制使用并且被淘汰。而任何一次《圣经》汉译都由翻译者以及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根据自己的位置和利益来进行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调节,都是以谋求获得更多的相关资本,从而力图使自己处于支配性的地位为目的的。

尽管场域的边界不明确,但这并不表示各个特定场域内部没有自己的自主性。根据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任何一个场域,其发生、发展都经历了一个为自己的自主性而斗争的历程,在此历程中,场域自身的逻辑之间获得自主性,成为支配场域中一切行动者以及实践活动的内部逻辑。历时地考察《圣经》汉译,我们也必然可以发现,历史的和社会的条件决定了《圣经》汉译场域的结构特征,它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身的文化场域逻辑,对这些文化场域逻辑的揭示,也构成了本文研究的一个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