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迪厄不止一次地指出,他自己的文化社会学与韦伯的文化社会学具有同样的特征。现代的研究已经表明,文化资本这一概念并非布迪厄首创。按照布迪厄的界定,文化资本是作为斗争中的一种武器或某种利益关系而受到关注或被利用来投资的,行动者正是在这些斗争中施展他们的力量,获取他们的利润。从而我们可以发现,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视野里,资本变成了一种超历史的、能够产生权力的资源。......
2023-12-06
20世纪80年代后期,布迪厄不满于理论界对“资本”的经济主义的滥觞,认为资本是一种普遍现象,不只限于惯常的经济形式,也不一定以有形资产形式存在。相反,它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劳动的任何形式,包括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资本。往往具有创造利润、以同一或扩大的形式再生产自身的潜能。“所以,资本包含了一种坚持自身存在的倾向,是一种扎根于事物客观性之中的力量。”[9]因而他对资本提出的诠释不仅包含了创造利润的潜能,而且还包含了力量;不仅指涉了有形资本,而且还包括了无形的资本。
许多学者认为,“他的资本概念实际上是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关于资本的观点”[10]。在布迪厄看来,“资本是积累的劳动(以物化的或具体化、肉身化的形式),当这种劳动在个体性即排他性的基础上被行动者或其集合占有的时候,他们就能够以具体的或劳动的形式占有社会资源”[11]。他在承认资本是通过劳动形成的同时,同时也强调了劳动的个别性和异质多样性,“试图由此而把资本、劳动同具体的实践活动和不同场域结构结合起来,真实地在社会世界中讨论资本问题”[12]。
在“资本的形式”一文中,布迪厄开门见山地指出,“社会界是一幅积累的历史画面。假如我们不想把它简单地说成是行为者之间短时机械平衡的非连续系列,假如我们不想把行为者只是看成相互交换的单子的话,我们就必须把资本的概念、这一概念的相应扩展及其全部效应重新引入社会界”。按照布迪厄的这一观点,资本是社会主体所拥有的不同力量的形态。不同的社会等级制度决定着社会主体在该社会的地位以及他们在社会关系中相应的分配形式的各种力量。他说:“资本是镶嵌在客体或主体的结构当中的力量,也是一种强调社会界内在规律的原则。”[13]一方面,社会是由资本的不同分配构成的;另一方面,个人又要竭力扩大他们的资本。个人能够积累的资本界定了他们的社会轨迹,界定了他们生活的可能性以及机遇。而这种可能性以及机遇取决于他们所在的社会关系。把个人的生活以及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是形式多样的场域。
把资本放在特定的场域中进行研究是布迪厄的一个具有特色性的创造。布迪厄说:“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14]场域是行动者争夺有价值的支配性资源的空间场所,每一场域都具有各自占主导性的资本。他特别指出:“场域所具有的结构即资本的不平等分布,是资本产生特殊效用的基础,特殊效用是指表达出来的利益与权力能制定出最有利于资本及其再生产场域发挥作用的法则。”通过场域概念的建构,他预设了资本运作的场所,“每一个场域或多或少是为本场域划分的合法原则的定义进行公然斗争的舞台”[15]。在建构起场域概念的基础上,他又进一步指出:“资本……意味着对于某一(在某种给定契机中)场域的权力,以及,说得更确切一点,对于过去劳动积累的产物的权力(尤其是生产工具的总和),因而,也是对于旨在确保商品特殊范畴的生产手段的权力,最后,还是对于一系列收益或者利益的权力。”[16]因此,布迪厄的资本概念已经不是简单的经济学上的概念了,而是与社会关系、权力划分相联系在一起的,可以用于分析社会结构和作用的概念。他说:“除非人们引进资本的一切形式,而不只是考虑经济理论所认可的那一种形式,否则是不可能对社会界的结构和作用加以解释的。”对他而言,资本是社会界一个最重要的影响社会结构生产与再生产的因素,是某种形式的权力资本。他这样说道:“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资本的不同类型和分布结构,在实践上体现了社会界的内在结构,即包含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的一整套强制性因素,后者以一种持久的方式掌控了资本所产生的影响,并决定了实践是否能成功。”[17](www.chuimin.cn)
由此可见,布迪厄的资本概念,是与社会权力紧密联系的。为了阐述资本与权力的关系,布迪厄又指出:“社会界可以描述为一个多维的空间,通过揭示出主要的区分因素,来说明在一个特定社会中所观察到的差别,或者换言之,通过揭示出这个特别宇宙中——也就是在这个宇宙当作其场所的为稀有物品所进行的斗争(或竞争)中——是或能够变得有效率的权力或者资本形式——像是纸牌游戏中的王牌一样,这个世界就能够经验地被建构起来。与此相伴的就是,这个空间的结果由对不同形式资本的分配来给出,也就是说,由在这个被研究的宇宙中有活力的属性给出——能够赋予其持有者以力量、权力并因而赋予其持有者以利润的那些属性。”[18]在他看来,资本是指在不同的社会等级制度中决定社会主体在该社会中的地位和他们在社会关系中的相应的分配形式的各种力量,它既包含经济性资本,也包含非经济性资本,即他的资本包含所有形式的资本,其中包括政治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符号资本、社会资本、法律资本或宗教资本等。其中,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是三种基本的资本类型。他明确指出,“资本可以为三种基本的类型:1)经济资本,这种资本可以当下直接转换成金钱,这一转换过程是以私人产权的形式制度化的;2)文化资本,在某些条件下,这种资本能够转换成经济资本,这一转换过程是以教育资质的形式制度化的;3)社会资本,它由社会义务所构成,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换成经济资本,而这一转换过程是以某种高贵身份的形式被制度化的”。任何资本都具有积累性和制度化的特点,而社会空间在根本上是竞争性的,是由众多场域形成的等级组织,任何人群、阶级或者阶层,为了保证自身的再生产,都卷入社会空间中不同场域争夺相对于这个场域的特定资源或者资本,以追求最大利益。
除了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这三种主要类型的资本以外,布迪厄对资本概念的另外一大贡献是提出了符号资本或者说象征性资本的概念。在他看来,资本的最中性的、同时又是辅助性的存在形式是象征性资本或者说符号资本。符号资本是指一种把其他资本形式予以合法化、合理化并予以归化的权力。
有关《圣经》汉译的文化资本解读的文章
布迪厄不止一次地指出,他自己的文化社会学与韦伯的文化社会学具有同样的特征。现代的研究已经表明,文化资本这一概念并非布迪厄首创。按照布迪厄的界定,文化资本是作为斗争中的一种武器或某种利益关系而受到关注或被利用来投资的,行动者正是在这些斗争中施展他们的力量,获取他们的利润。从而我们可以发现,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视野里,资本变成了一种超历史的、能够产生权力的资源。......
2023-12-06
或许他们受到佛教成功的启发,因此仿效佛教的做法,撰译了《圣经》的部分内容。对于当时的译经过程,一种可以猜测的情形是:一位传教士对另外一位略通传教士母语的汉人解说或者叙述《圣经》原文,汉人再用汉语书写下来。由此,景教的《圣经》汉译就体现出以下两个特点:其一,是语言上的归化处理,即在翻译中对词语、文体结构的选择上依托当时已经成为中国主流宗教的佛教、道教用语与文体结构。......
2023-12-06
对于基督宗教来说,《圣经》是基督宗教的正式文典,被奉为其教义和神学的根本依据。这些问题构成了笔者思考与研究《圣经》汉译的起点。如果脱离了对《圣经》汉译的研究,任何关于基督宗教在华传布的研究都不可能是全面的。......
2023-12-06
布迪厄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冲突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动力,争夺权力的斗争处于社会组织的核心。[48]从而布迪厄建立了他自己关于语言符号的基本观点:象征性语言符号的交换,体现出象征性权力关系,通过语言交换,实际上成功实施的是权力的交换,是各种资本的较量。因此,在布迪厄看来,权力的生产意味着对符号资源与物质资源的争夺。因此,这种符号权力是一种软性“符号暴力”的效应。......
2023-12-06
就本课题的研究而言,《圣经》汉译主要基于以下几个理论前提。因此,基督宗教的传播史实际上就是《圣经》被翻译为各民族语言的历史。消解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张力,也使《圣经》翻译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斗争场所。关于语言与宗教关系问题的研究,构成了《圣经》翻译研究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023-12-06
对“文化资本”理论的初步研究使我们可以看出,“文化资本”理论可以为我们对《圣经》汉译所表现的文化资本特征提供一个富有解释力度的概念工具。《圣经》汉译现象作为本文研究基础,将成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2023-12-06
也就是说,传统的《圣经》汉译研究的重点是落在文本本身,是将《圣经》汉译文本作为最终的产品予以描绘的。这无疑是《圣经》权威以及教会权威在翻译领域的延伸。与国外相对单一的《圣经》汉译研究现状相比,中国对《圣经》汉译的研究就显得较为多元。从本人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来看,目前国内对《圣经》汉译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关于《圣经》汉语翻译者、尤其是西方来华的传教士的研究。......
2023-12-06
为此,布迪厄认为在社会空间的场域内存在形形色色的资本,文化资本只是其中之一。统观布迪厄的文化资本,其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点。首先,把文化价值观念、文化产品、文化制度以及文化适应等文化分析纳入到资本考量的范畴,深化和发展文化资本理论是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重要意义。其次,关于文化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是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又一贡献。......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