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1898年9月发生戊戌政变,清政府的百日维新夭折。于是日本的舆论风向逆转,戊戌变法“过激论”成为主流。1898年11月10日,刚从中国考察回国的伊藤博文接受宪政党的邀请,在山县首相、桂太郎陆相等内阁重臣参加的会谈中表明了对戊戌变法“过激”的看法。戊戌政变后,日本的“日清提携”论等急速退潮,亚洲主义者开始调整对华策略,甚至转而主张与列强“协调”共同管理中国。......
2023-12-03
日俄战争中,日本将94万兵力派到了中国东北战场。这些军人和随军记者,是以“文明人”和“胜利者”的立场,观察和描述中国当地民众和社会风情的。他们通过战地报导、传闻、演讲等形式,竭力宣传中国人“文弱”、“贫困”、“不洁”和“自私”,从而把鄙视、蔑视型对华意识更加广泛地渗透给普通民众,构成了近代日本统治当局大肆推行对华扩张政策的社会基础。
且看当时的有关记载。
第三军后备步兵第一旅团陆军上等兵大泽敬之助在给故友的信中,把中国人称为“土人”。信中说:“土人以经营农业为主,使用驴,极为肮脏,臭气熏天,简直还不如内地(指日本)的叫花子。”
骑兵第九联队第一中队的老田孝作在从军日志中写道:这个城镇的四周是用土墙围起来的,即使是相当宽阔的街道,其肮脏之状也难以用纸笔形容。今天我们留宿在民宅。按小队分宿,拴马场也都是各自选择的。我的宿舍很大,但极其肮脏,恶臭刺鼻,令人作呕。
近卫步兵第三联队少尉神津重太郎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可以说支那人几乎根本没有清洁与肮脏的观念,家里就不必说了,即便是庭院、房子四围也是灰积如山,四散着一种异样的臭气。
《风俗画报》第294号,1904年8月25日。
更有甚者,有些士兵及作家还将中国人丑化为动物。步兵第一联队第三大队军医土肥原三千太在日记中将中国人比作蚂蚁,“有拉牛的蚂蚁,有牵驴的蚂蚁,有卖鸡蛋的蚂蚁,有拣东西的蚂蚁,无外乎是一些似人的动物。”
第10师团兵站炮兵大尉佐藤清胜认为,中国历史是一部专制的历史,称“此前的支那人没有感到任何不平,就像蝼蚁一样贪婪自己的生命,实际上要统治这些愚昧的人民,再没有比专制更好的方法了”。
第二军随军作家田山花袋是博文馆派遣的写真班主任,他在从军记《圣尘》(《日俄战争实记》)中写道:西洋人视支那人为动物,不得不说他们实际上就是动物,是下等动物,他们在生理上失去了作为人类的资格。试想一下,他们不是满不在乎地喝着水坑里的、泥沼里的、马蹄印里的积水吗?不论喝着哪儿的水,都具有不可侵蚀的肠子。因此,大概他们不需要井吧。
田山花袋:《征尘》,《日俄战争实记》第47编,1905年1月3日。(www.chuimin.cn)
战争期间,除了参战士兵及从军记者外,户水宽人、内藤湖南、有贺长雄、德富苏峰等不少社会名人也曾以个人身份考察了中国,其对中国的观察和认识,当然不是停留在“贫穷”、“不洁”层面的问题。那么,他们关注了什么,向日本国民传递了怎样的中国信息呢?
有贺长雄是《外交时报》的主编,曾作为从军记者亲赴战场,他在日俄旅顺战役时描述了中国人国家观念的淡薄和强烈的本位性。他写道:清国人的地方心强、缺乏包括支那整体的爱国心已毋庸赘言。现在位于庙堂或是处于地方掌握枢要的人,都以特定的地方为其权势根基,以之为立身之地,并为之出力。张之洞即使到了京畿,其所专注的依然是南清;袁世凯即使担任了直隶总督,其根基仍在山东,离开山东,就没有袁氏。其他实力派也是如此。且以满洲为根据地、为满洲尽力之人除了亲王之外别无他者,看到满洲遇难而如同隔岸观火之人比比皆是。
《外交时报》,第85号。
德富苏峰在战争期间游历了安东、奉天、辽阳、大连、旅顺、营口、山海关、北京、天津、烟台、威海卫、上海、苏州、汉口、湘潭、长沙、岳州、武昌、南京、杭州等地,据此写下了《七十八日游记》,其“支那无国论”一节中,大谈了中国人的无国家观念。他说:支那有家无国,有孝无忠,这是某位支那通的警句,今天的支那不仅没有国家观念,而且过去也没有像国家观念之类的东西。
德富认为,中国人是“文弱的国民”,缺少尚勇斗狠的阳刚之气,因此中国更像个女人国。他写道:纵观支那古今,最为著名的就是文弱一事……这是支那有史以来的通患。虽说支那人是爱好和平的人民,但无论如何爱好和平,也总应该有一些防卫的力量,然而支那人连这一点都没有……说支那人是文弱之民倒是精当。支那也不是没有个别的勇士,如关羽、樊哙、鲁智深等。然观其国乃文弱之国,其民乃文弱之民。现在也是,其容貌、风采,到处都像女性,很难找到真正的男人。……故支那的战争就像支那人吵架一样,只是虚张声势,百万大军只不过有一成在拿起武器真正地战斗……支那的文弱可以用古往今来积极防御、不思进攻来证明。万里长城、都邑、城墙、院墙,大到整个支那,小到一家一户,都是在防备侵略。
德富还写道:“日本人像男人,故知廉耻,有力量。支那人不像男人,故不知廉耻,不辞做任何卑贱的工作,连南非的金矿不也在输入支那人吗?”
在他的笔下,中国人贪生怕死,“无正邪标准,只有利害打算……杀身成仁只是快语,相反明哲保身才是至上的金科玉律……殉国、殉君者,在支那反倒是无法无天的表现,他们虽被不断地赞美,却也不断地被人在背地里骂作傻瓜。”
他辱骂中国人是个人利益至上、缺乏公德心的国民,是图虚荣、讲排场、爱面子、行“贿赂”的国民,具有为了私利可以不惜一切的贪婪本性。即:历经被征服命运的支那人死守安身立命的祖训……支那的诸般问题,只能以一个“利”字来解释……如果有什么可以让支那人努力的话,并不是什么君父之仇,不是国家也不是宗教,而是自身的利益。为此,胆小鬼也能成为勇者,怠惰者也能成为勤奋家,而不惜舍弃生命。
可见,这些参战士兵及到战地考察的知识分子,是带着强烈的日本优越感和中国低劣意识回到日本的。这种观念的广泛传播,又助长了日本国民蔑视中国、支持政府侵华的行动,以致“麻痹了后来日本士兵杀害中国俘虏与平民的抵抗心理与理性,结果导致日本军人在中国犯下了无数的滔天罪行”。
有关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一卷): 总论的文章
然而,1898年9月发生戊戌政变,清政府的百日维新夭折。于是日本的舆论风向逆转,戊戌变法“过激论”成为主流。1898年11月10日,刚从中国考察回国的伊藤博文接受宪政党的邀请,在山县首相、桂太郎陆相等内阁重臣参加的会谈中表明了对戊戌变法“过激”的看法。戊戌政变后,日本的“日清提携”论等急速退潮,亚洲主义者开始调整对华策略,甚至转而主张与列强“协调”共同管理中国。......
2023-12-03
考察幕末至甲午战争期间日本的中国认识问题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所谓的“早期亚洲主义”问题。由此“三论”看出,围绕着近代日本是否存在早期亚洲主义以及如何把握和判断其性质问题,学者间存在重大分歧。然而,在同一面亚洲主义旗帜下以“亚洲主义者”面目出现的各种人物,其真实的思想意图却是千差万别的。例如,关于“战略亚洲主义”的解释。......
2023-12-03
有人认为,福泽作为鼓吹文明开化、“脱亚入欧”的启蒙思想家,“在唤醒日本国民砸碎旧的封津制度枷锁和向欧美资本主义学习方面确实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作为“告别恶友”论者,“对中国、朝鲜等邻近国家由同情、蔑视转向鼓吹侵略,无形中为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福泽认为,昔日的中国是“礼仪之邦”,而今面目全非;昔日的“华夏国体”,而今业已灭亡。......
2023-12-03
于是,甲午战争结束至20世纪初,列强之间为控制和瓜分中国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中国则成为等待列强瓜分宰割的对象。1898年4月,法国逼迫清政府租借广州湾,翌年11月16日正式签订《广州湾租界条约》,租期99年。与列强“合作”、“共同分割”中国的论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并成为这一时期日本外交指针的。进入6月以后,各国公使馆的对外联系中断。......
2023-12-03
既然中国这个东洋的传统老大已经败在日本手下,那么日本当然就成了“东洋盟主”,这是签订《马关条约》时日本国民的普遍意识。然而,“三国干涉还辽”惊醒了日本的“东洋盟主”梦。“三国干涉还辽”对日本社会的冲击是巨大的。德富苏峰在《马关条约》后兴冲冲地“考察”了辽东半岛,当他听到“三国干涉”的消息后,顿时气急败坏。也就是说,日本独霸朝鲜半岛、进而号令东亚的梦幻与现实的差距还相当遥远。......
2023-12-03
战地报道以战况进展、日军英勇杀敌的文章为主,同时也有不少清军怯懦无能及中国风土人情的内容。《东京朝日新闻》立刻报道了这一消息,并宣称号称“东洋首席”的北洋舰队大败,意味着中国的“海军战斗力已经灭亡”。礼物要锵锵的头。可以认为,甲午战争中新闻报道、文学作品、流行歌曲和漫画等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对于日本国民的中国认识产生了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蔑视型的中国观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2023-12-03
然而,军部及对华强硬派认为“币原外交”是“软弱外交”,暗地里积极插手战争,直接或间接地援助了张作霖,以确保日本在“满蒙”权益“不受侵害”。28日,田中内阁决定以保护侨民为名向青岛派兵。6月27日至7月7日,在森恪的极力推动下,田中义一首相兼外相主持召开了有在华公使、领事及关东军长官等要员参加的“东方会议”,集中讨论中国政局、日本在华经济权益、山东撤兵和中国的排日、抵制日货等问题。......
2023-12-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