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1898年9月发生戊戌政变,清政府的百日维新夭折。于是日本的舆论风向逆转,戊戌变法“过激论”成为主流。1898年11月10日,刚从中国考察回国的伊藤博文接受宪政党的邀请,在山县首相、桂太郎陆相等内阁重臣参加的会谈中表明了对戊戌变法“过激”的看法。戊戌政变后,日本的“日清提携”论等急速退潮,亚洲主义者开始调整对华策略,甚至转而主张与列强“协调”共同管理中国。......
2023-12-03
打败中国是日本有史以来的初次体验,割地赔款更让日本人奔走相告、举国沸腾。既然中国这个东洋的传统老大已经败在日本手下,那么日本当然就成了“东洋盟主”,这是签订《马关条约》时日本国民的普遍意识。
然而,“三国干涉还辽”惊醒了日本的“东洋盟主”梦。面对1895年4月22日俄、德、法三国发出的“劝告”,日本自知实力不足,只能接受清政府追加的3000万两库平银“赎辽费”,“体面地”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占领,吐出了到嘴的“肥肉”。
“三国干涉还辽”对日本社会的冲击是巨大的。外相陆奥宗光的描述是:当时社会上就如同遭到一种政治性恐慌的袭击一样,举国都陷入了极度的惊愕与阴霾之中……昨天还有着过度的骄慢,而今天却蒙受了奇耻大辱,每个人的骄傲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人们感到非常的不快,这种不满、不快早晚会朝着某处爆发出来以行自慰。
德富苏峰在《马关条约》后兴冲冲地“考察”了辽东半岛,当他听到“三国干涉”的消息后,顿时气急败坏。他在自传中回忆说:我由三国干涉受到了力之福音的洗礼……在精神上判若两人。这(指“三国干涉”)毕竟是因力量不足所致。于是我开始相信,如果力量不足,即使有正义公道也不值半文。
“三国干涉还辽”给日本上的一课是,日本虽然战胜了清朝,但在东亚的舞台上,其他列强、特别是俄国,还不允许日本担任主角。事实上,甲午战争后,清朝的政治势力虽然完全退出了朝鲜,但俄国乘机对朝鲜强力介入,使日本一举掌控朝鲜的愿望彻底落空。(www.chuimin.cn)
从朝鲜的角度看,失去了清朝的保护伞后,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国家的独立已经没有可能,除了采用清朝采用的“以夷制夷”的办法外别无良策,而俄国正是个能够牵制日本、可以为朝鲜“利用”而摆脱眼下灭顶之灾的“夷”。
1895年10月,日本驻朝公使三浦梧楼策动朝鲜发动宫廷政变,杀害了掌权的闵妃,拥立亲日的大院君上台。然而翌年2月,亲俄派发动的政变又把亲日派赶下台,此后一年多时间里,朝鲜国王和政府迁入俄国公使馆内办公,俄国在朝鲜的政治影响一度压倒了日本。同年5月,日俄两国签订《小村—韦贝备忘录》,正式确认两国在朝鲜拥有同等权利。1896年6月,两国又签订《山县—罗拔诺夫协定书》,再次确认朝鲜的独立由日俄两国来“保证”。日本学者认为,在甲午战后的两年中,“俄国在朝鲜的政治优势和日本影响的显著衰弱”。
形成了鲜明对照。
然而,从1897年10月朝鲜改国号为大韩帝国前后起,俄国东方政策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中国东北,日本则抓住机会,于1898年3月向俄方提出了韩国为日本利益圈、中国东北为俄国利益圈的“满韩交换”建议。这一建议虽因俄国不愿放弃其在韩国的影响而流产,但却成为双方达成妥协的新契机。西德二郎外相与俄国驻日公使罗森的谈判于同年4月25日达成协议,其主要内容是:两国在确认韩国的主权完整和独立、不干涉其内政的前提下,在韩国请求两国中的某国提供军事、财政顾问等援助时,应互相知照和协商,同时俄国方面承认工商业上日本在韩国的地位特殊。这一协议明确了经济上日本在韩国有优于俄国的地位,但是政治上,两国在韩国的地位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日本独霸朝鲜半岛、进而号令东亚的梦幻与现实的差距还相当遥远。
有关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一卷): 总论的文章
然而,1898年9月发生戊戌政变,清政府的百日维新夭折。于是日本的舆论风向逆转,戊戌变法“过激论”成为主流。1898年11月10日,刚从中国考察回国的伊藤博文接受宪政党的邀请,在山县首相、桂太郎陆相等内阁重臣参加的会谈中表明了对戊戌变法“过激”的看法。戊戌政变后,日本的“日清提携”论等急速退潮,亚洲主义者开始调整对华策略,甚至转而主张与列强“协调”共同管理中国。......
2023-12-03
考察幕末至甲午战争期间日本的中国认识问题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所谓的“早期亚洲主义”问题。由此“三论”看出,围绕着近代日本是否存在早期亚洲主义以及如何把握和判断其性质问题,学者间存在重大分歧。然而,在同一面亚洲主义旗帜下以“亚洲主义者”面目出现的各种人物,其真实的思想意图却是千差万别的。例如,关于“战略亚洲主义”的解释。......
2023-12-03
有人认为,福泽作为鼓吹文明开化、“脱亚入欧”的启蒙思想家,“在唤醒日本国民砸碎旧的封津制度枷锁和向欧美资本主义学习方面确实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作为“告别恶友”论者,“对中国、朝鲜等邻近国家由同情、蔑视转向鼓吹侵略,无形中为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福泽认为,昔日的中国是“礼仪之邦”,而今面目全非;昔日的“华夏国体”,而今业已灭亡。......
2023-12-03
于是,甲午战争结束至20世纪初,列强之间为控制和瓜分中国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中国则成为等待列强瓜分宰割的对象。1898年4月,法国逼迫清政府租借广州湾,翌年11月16日正式签订《广州湾租界条约》,租期99年。与列强“合作”、“共同分割”中国的论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并成为这一时期日本外交指针的。进入6月以后,各国公使馆的对外联系中断。......
2023-12-03
日俄战争中,日本将94万兵力派到了中国东北战场。第三军后备步兵第一旅团陆军上等兵大泽敬之助在给故友的信中,把中国人称为“土人”。更有甚者,有些士兵及作家还将中国人丑化为动物。这种观念的广泛传播,又助长了日本国民蔑视中国、支持政府侵华的行动,以致“麻痹了后来日本士兵杀害中国俘虏与平民的抵抗心理与理性,结果导致日本军人在中国犯下了无数的滔天罪行”。......
2023-12-03
甲午战争尚未结束时,日本就出现了“中国亡国论”。《马关条约》签订后,这种论调弥漫全国。改进党党首大隈重信认为,战争的结果表明中国根本不是沉睡的雄狮,而是一只“断了气且四肢已经冰冷的老狮子”。......
2023-12-03
战地报道以战况进展、日军英勇杀敌的文章为主,同时也有不少清军怯懦无能及中国风土人情的内容。《东京朝日新闻》立刻报道了这一消息,并宣称号称“东洋首席”的北洋舰队大败,意味着中国的“海军战斗力已经灭亡”。礼物要锵锵的头。可以认为,甲午战争中新闻报道、文学作品、流行歌曲和漫画等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对于日本国民的中国认识产生了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蔑视型的中国观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2023-12-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