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余华成就及对当代文学的启示

余华成就及对当代文学的启示

【摘要】:于此,笔者觉得积极的态度应该是我们大家都静下心,仔细找找原因,看它对于我们的文坛和作家有什么样的启示和借鉴,以期接受其经验和教训,提高我们各自的认识水平。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余华的这些变化呢?笔者以为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其一,社会需求使然。

自然,上述一切都还仅仅是个开头,余华将来的成绩只有他将来的作品才能够说明,因此,单凭这一些变化便说“余华的先锋性已经减弱了”,“余华们已经过时”,或是“余华向传统回归了”,“余华走向了一条光明的道路”等,似乎还都嫌太早。于此,笔者觉得积极的态度应该是我们大家都静下心,仔细找找原因,看它对于我们的文坛和作家有什么样的启示和借鉴,以期接受其经验和教训,提高我们各自的认识水平。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余华的这些变化呢?笔者以为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其一,社会需求使然。写作作品的动机,于每一个作家个人,自然是各不一样的。然而一俟其印刷成书并投入了市场,那么它便不能不扮演“商品”的角色,所以作家的创作,归根结底不能无视读者的需求。而余华及其同伴此前的创作,因为过分沉醉于玩弄形式技巧,所以其作品相应地也便愈来愈显出某种匠气,成了一种只能让专家看的东西。躲在象牙塔里,固然可以因着所谓“纯艺术”而清寒,但“高处不胜寒”的寂寞想来作家也是难以久耐的,故而为了饭碗也罢,为了更好地交流、给读者以更多的可供吸收的东西也罢,余华的转变事实上也便确实有着某种客观上的必然性。

其二,“文化大革命”中诞生的这批作家,就其个人经历看,大都业已成家和有了较为稳定的人生角色,人至成家立业之后,心态总是要趋于沉静,所以,在已经将技巧磨熟之后,余华开始向人生经验,向人生意义的正面构筑靠拢,也便不仅仅是一种不得已的被动,更含有着一种明智的主动选择。

其三,便是作家个人反省后的艺术自觉追求.我们注意到在渐趋成熟之后,余华、格非等先锋派作家开始注意回溯反省其创作历程,以求总结得失写出更满意的作品。由此,对民族审美传统,对形式技巧,对作家知识修养及人格等问题,他们也便开始了重新的思考。格非就曾极为清醒地自疑说:“我现在想,我们进行技巧实验是否搞过了头?”他还说:“在现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面临着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这便是作家人格的重塑。”基于这样的反省,余华创作中的自我经验的加强,故事性的加强及正面人生意义的构筑也就有了一种可以理解的理论来源。

据此,余华通过其《在细雨中呼喊》给了我们至少是如下的几点启示:(www.chuimin.cn)

首先,“先锋派”并不是作家自己给自己定制的面壳,我们不能据此要求“先锋”作家永远日新月异,永远创新。每一位作家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我们不能强行要求他们只能这样而不能那样。

其次,作品的价值归根结底是一种商品的价值,其决定性的内涵取决于作家凝结在其中的社会劳动——即智慧和创造。对于读者而言,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于纯粹的形式技巧中求取美感的读者毕竟少之又少,所以作家不能将对意义的追求,对现实人生的关注与对美的形式的追求对立起来。

最后,任何作家都不能脱离具体而存在,小而言之,他是一个有着独自经历、独自人生认识即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大而言之,他的生存总脱离不了具体的时空,他总是从属于一定的时代、民族与国家,所以,作家应不惮于创作中的民族性、时代性,写出属于自己的一份独自来,并以此显示出其超越个性之后的一份对时代、对民族的关注。

川端康成说过一句话:“我们的文学虽然是随西方文学潮流而动,但日本文学的传统却是潜藏着的看不见的河床。”先锋派诸家都有写人太抽象,且与自己民族传统脱节之弊,缘此,若是要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他们自然便应该对于自己写作中业已表现出的问题予以重视和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