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五四”新文化运动,历来对“五四”的评价都是:没有“五四”,就没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五四”是对国人思想文化启蒙的开始,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全面对“五四”乃至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文化重审,已成为当下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其中包括对具体文本的重审。这种文化重审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健康和谐发展将大有裨益。[7]鲁迅:《伤逝》,载《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页。......
2023-08-27
自然,上述一切都还仅仅是个开头,余华将来的成绩只有他将来的作品才能够说明,因此,单凭这一些变化便说“余华的先锋性已经减弱了”,“余华们已经过时”,或是“余华向传统回归了”,“余华走向了一条光明的道路”等,似乎还都嫌太早。于此,笔者觉得积极的态度应该是我们大家都静下心,仔细找找原因,看它对于我们的文坛和作家有什么样的启示和借鉴,以期接受其经验和教训,提高我们各自的认识水平。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余华的这些变化呢?笔者以为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其一,社会需求使然。写作作品的动机,于每一个作家个人,自然是各不一样的。然而一俟其印刷成书并投入了市场,那么它便不能不扮演“商品”的角色,所以作家的创作,归根结底不能无视读者的需求。而余华及其同伴此前的创作,因为过分沉醉于玩弄形式技巧,所以其作品相应地也便愈来愈显出某种匠气,成了一种只能让专家看的东西。躲在象牙塔里,固然可以因着所谓“纯艺术”而清寒,但“高处不胜寒”的寂寞想来作家也是难以久耐的,故而为了饭碗也罢,为了更好地交流、给读者以更多的可供吸收的东西也罢,余华的转变事实上也便确实有着某种客观上的必然性。
其二,“文化大革命”中诞生的这批作家,就其个人经历看,大都业已成家和有了较为稳定的人生角色,人至成家立业之后,心态总是要趋于沉静,所以,在已经将技巧磨熟之后,余华开始向人生经验,向人生意义的正面构筑靠拢,也便不仅仅是一种不得已的被动,更含有着一种明智的主动选择。
其三,便是作家个人反省后的艺术自觉追求.我们注意到在渐趋成熟之后,余华、格非等先锋派作家开始注意回溯反省其创作历程,以求总结得失写出更满意的作品。由此,对民族审美传统,对形式技巧,对作家知识修养及人格等问题,他们也便开始了重新的思考。格非就曾极为清醒地自疑说:“我现在想,我们进行技巧实验是否搞过了头?”他还说:“在现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面临着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这便是作家人格的重塑。”基于这样的反省,余华创作中的自我经验的加强,故事性的加强及正面人生意义的构筑也就有了一种可以理解的理论来源。
据此,余华通过其《在细雨中呼喊》给了我们至少是如下的几点启示:(www.chuimin.cn)
首先,“先锋派”并不是作家自己给自己定制的面壳,我们不能据此要求“先锋”作家永远日新月异,永远创新。每一位作家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我们不能强行要求他们只能这样而不能那样。
其次,作品的价值归根结底是一种商品的价值,其决定性的内涵取决于作家凝结在其中的社会劳动——即智慧和创造。对于读者而言,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于纯粹的形式技巧中求取美感的读者毕竟少之又少,所以作家不能将对意义的追求,对现实人生的关注与对美的形式的追求对立起来。
最后,任何作家都不能脱离具体而存在,小而言之,他是一个有着独自经历、独自人生认识即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大而言之,他的生存总脱离不了具体的时空,他总是从属于一定的时代、民族与国家,所以,作家应不惮于创作中的民族性、时代性,写出属于自己的一份独自来,并以此显示出其超越个性之后的一份对时代、对民族的关注。
川端康成说过一句话:“我们的文学虽然是随西方文学潮流而动,但日本文学的传统却是潜藏着的看不见的河床。”先锋派诸家都有写人太抽象,且与自己民族传统脱节之弊,缘此,若是要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他们自然便应该对于自己写作中业已表现出的问题予以重视和矫正。
有关从现代到当代:新文学的历史场域和命名的文章
回望“五四”新文化运动,历来对“五四”的评价都是:没有“五四”,就没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五四”是对国人思想文化启蒙的开始,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全面对“五四”乃至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文化重审,已成为当下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其中包括对具体文本的重审。这种文化重审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健康和谐发展将大有裨益。[7]鲁迅:《伤逝》,载《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页。......
2023-08-27
大部分研究调查指向:走神是一种不良的学习行为,对学习成绩有负面影响。[9]塞利 等人指出,走神之所以既有正面作用又有负面作用,是因为研究者没有对走神的心理结构进行区分。有意走神和自发走神在行为功能上有差异,有意走神和注意力集中一样,对学业成绩有积极作用;而自发走神对学业成绩有负向预测作用。......
2023-11-20
如果说每个家族的生命是一条河的话,那么每个置身于其中的人便不能不具有二重属性:一方面承继前人,另一方面延续后代。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细雨中呼喊》作为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的这种承继,不仅延续了某种原先特色,而且更带有了一种类似于先前经验“总结”的集大成特点。在此之外,最为重要的承继和总括,自然还是在题材和形式技巧上余华对于固有价值和意义进行颠覆的执著。......
2023-11-30
从南非目前的媒介素养发展现状来看,对技术技能的使用是南非媒介教育发展的核心。目前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基本都是各自为战、自说自话,没有就媒介素养课程形成统一的教学框架。不过,在借鉴南非媒介教育发展经验的同时也应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因此,与南非重视互联网技能的培训不同,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应该注意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侧重培养青少年对网络内容的批判性解读能力,以形成理性上网、健康上网的习惯。......
2023-11-08
日本将此称为“演习”,同时,为了适合日本国民的历史传统和社会心理,日本对Seminar教学法作了一定的改动。对日本的Seminar教学法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下列特点。从上文演习课程的模式介绍中可以发现,Seminar教学法具有规范的教学制度。其四,Seminar教学法的灵活性强,可以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
2023-12-04
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对余华的这种转变则表现出了肯定和欢迎,并且寄予了厚望。第三个方面,是余华最富建设性也最为人称道的一点转变,那就是在继续对现存价值和逻辑进行颠覆的时候,余华不再只是冷冷地说“不”或疯狂的毁灭,他开始正面构筑起某种意义,肯定一些情愫,开始捡收一些羽毛或柳絮,温暖自己的同时也温暖别人。......
2023-11-30
20世纪后30年,西方国家掀起一股以公共服务市场化(民营化)为取向的公共部门改革,主张政府公共部门在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和公共事务管理上的公私合作,这开启了公共管理模式的新的发展时代。正因为如此,公共服务市场化、公共事务管理多元化才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大多数国家公共行政改革的主导趋向。[20]与此同时,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在公共事务管理方面的主导价值观也是根本不同的。......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