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余华:从现代到当代的历史场域和命名

余华:从现代到当代的历史场域和命名

【摘要】: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对余华的这种转变则表现出了肯定和欢迎,并且寄予了厚望。第三个方面,是余华最富建设性也最为人称道的一点转变,那就是在继续对现存价值和逻辑进行颠覆的时候,余华不再只是冷冷地说“不”或疯狂的毁灭,他开始正面构筑起某种意义,肯定一些情愫,开始捡收一些羽毛或柳絮,温暖自己的同时也温暖别人。

总是在写作时驾轻就熟地走原先走过的路,保险轻松,但绝不是被指称为“先锋”的余华们的选择,他们从一出台就喜欢闹腾,喜欢变化。他们总是忙于实验,忙于出新,对他们而言,最不能承受的批评就是被人说旧说过时了,所以,《在细雨中呼喊》与先前作品的不同,其实自然也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从这一角度生发的变化,作为一种自然结果,自是不必大提特提,而在这儿之所以将这种转变专门列出来论述,是因为笔者觉得这一次的转变,对于余华而言,是涉及到他根本的文学观念的,其影响很有可能改变先前余华给人的习惯印象,而使余华的小说创作走向另外的方向。

余华写作《在细雨中呼喊》中所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于下述三个层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作品中自我经验成分的加强。从前文余华所说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将“经验”和人的认知的肤浅联系起来谈的。基于这种认识,在他的小说创作中,超越经验的存在的真实也便被当作了小说应该极力追求的一种境界,而为了这种真实境界的营造,他不惜花费精力消除主体经验在作品中的存在,如间离手段的运用便往往使他在最易动情的地方保持冷静和客观。但这一次,余华却似乎发生了变异,《在细雨中呼喊》中不仅有一些明显的属于他个人言论中表述过的经验材料,如他对海盐农村的铭心刻骨的一些印象,便被移植到作品中,构筑了他关于“南门”的生活,而且还有与城市孩子交往中的自卑渴望,还有“我”对于性的最初萌动和觉醒,都无疑带有了作者个人的具体经验参与,而且正是因着这种个人经验的参与和润泽,他的叙述和描写便因着一种自剖意味而让读者读起来倍感亲切。

第二个方面,就是故事性的加强。无可否认,《在细雨中呼喊》里作者还没有对于故事的有意建构,余华所习惯的“冷静说梦”的散漫叙述依然使他的叙述表现为种种印象的碎片,凌乱刺割着熟悉完整优美地讲故事的古典作品的读者的期待,使他们往往在“恍兮忽兮”的梦幻里或知难而返,或不得其门而入。然而对于大多数熟悉余华作品,在这一次的阅读里,读者可以清楚地发现余华的写作确实比过去好读了。静心品味该作品之后,我们有理由相信,故事作为传统小说的基本构成要素,在受到先锋作家全面颠覆之后,在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无情节无故事”的说法和事实之后,余华却渐渐表现出了另外一种的不趋时尚——他不仅在《在细雨中呼喊》中开始较为完整地勾勒出许多故事或准故事,如鲁鲁的故事,国庆的故事,特别是他那场有头有尾极其完整的“恋爱故事”,还有弟弟死后父亲和哥哥想当英雄的滑稽故事等等,而且在其后的《活着》中,他将眼光更为集中地聚焦在主人公的经历上,使小说在某种意义上向传统叙事回归,逐渐接近了我们习惯中的小说。对于这种变化,应该说人们的反应是很不一致的,一些惯于用“先锋性”要求余华的人对此自然是失望,以为余华的锐气没有了,其所以成名的“先锋性”减弱了。而另外一些本就对余华们不以为然的人则更是因此而表现出“果不出我所料”的得意,他们甚至因此断言,余华们是过时了,创造原本没有多大力道,这下更清楚地表明了他们才思的日趋枯竭。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对余华的这种转变则表现出了肯定和欢迎,并且寄予了厚望。(www.chuimin.cn)

第三个方面,是余华最富建设性也最为人称道的一点转变,那就是在继续对现存价值和逻辑进行颠覆的时候,余华不再只是冷冷地说“不”或疯狂的毁灭,他开始正面构筑起某种意义,肯定一些情愫,开始捡收一些羽毛或柳絮,温暖自己的同时也温暖别人。在《在细雨中呼喊》中,我们忘不掉鲁鲁和国庆这两个小朋友,我们同样忘不掉的是一贯冷静的余华在描写他们时所表现出来的对于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情,对于他们的执著韧性的“力”的肯定,及对他们的智慧、从容、懂事、狷狂等个性表现的赞赏。所有这些,无疑都构成了余华小说黑暗世界中明亮的星星,格外耀眼也格外引人注目。

此外,该作品还在许多地方表现出了一种较为抒情的悲剧特征。在对悲剧的设计过程中,余华给我们的印象不再仅仅是残酷和暴力,透过他的笔触,我们不仅看到了洋溢着青春气息、在阳光中微扬着脸梳头的冯玉青没有了腰身粗俗地打骂孩子的景象,我们还听到了余华的悲叹,“于此,我知道了美丽的凋零”。还有“母亲”临死时因为不愿看病,所以对固执背她看病的哥哥说的话——“我恨死你了”,以及临死前的“不要拿走那盒子”之类的喊声,还有苏宇临死前的挣扎和渴望,等等,都让我们感到了余华与我们一样对于人间美好情感、美好事物的爱,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余华显示出了对非悲剧生活的渴望和肯定,给夜行人所施予的温暖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