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为据,分析萧红的小说《后花园》,可以发现无论是观察的视角还是叙事的视角,事实上都由两类人物分别予以承担:一类是孩子,由此也便相应形成了叙事过程中的儿童视角;另一类是大人,由此也便相应有了叙事过程中的成人视角的存在。......
2023-11-30
叙事的视角,根本地说,涉指的是叙述时叙事者相对于文中事件所处的观察点问题。在一篇小说的写作之中,叙事者到底应该站在什么样的观察点讲述故事的内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界的意见大体有两点:一是内容的特点,另一是作者所追求的叙事效果。
后花园和磨坊的景象是一种自然对象,自然对象本身不会说话,所以,在有关后花园和磨坊景象的叙描之中,依据对象的存在特点,萧红也便选择了较为客观、外在的儿童视角。通过这种较少受成人功利计算熏染的外在客观的儿童视角注视,一方面,因为缺乏来自于人的主观的干扰,所以自然景象显现出了一种迥异于人的现实存在的野性、本真的生机,荒芜、寂寞但却繁盛、顽强,一如对象自发自然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客观、本真的自然景象的呈现,因为毕竟还是影像于一个孩子的眼光的,所以,从其显现之中,细心的读者,在和《呼兰河传》等萧红叙写童年和故乡生活的作品进行互文的阅读之时,依然可以非常明显地发现这些景象的呈现之中萧红童年时候生命的痕迹。
虚构时的真实和作者自我经验在表述之中的呈现,实体叙描所带来的生活的真实感觉和经验认同所导致的自传写作意味,都使得《后花园》的叙事因此在基本的小说特征之外,复又具有了某种明显的散文化特点。
儿童视角如此,无独有偶,在小说后半部分对于成人视角的运用中,和一般小说写作时的旁观、外在之外视角选择不同,萧红有意识地运用了一种极为主观化的内视角即心理视角来书写冯二成子的命运故事。
心理视角易于反映人物在事件行进展开过程中的情绪变化,所以,小说在写冯二成子初始听到赵姑娘的笑声,后来在井边遇见赵姑娘、八月十五赵姑娘给他拿月饼进磨坊的情景并及赵姑娘出嫁、赵老太太搬走的情景之时,也便大都将所要讲述的内容框定于冯二成子的观念和意识,不仅写他的所见所闻,而且更表现他的所感所想,使人物的讲述由此往往与作者自己的思想情感相一致,或者干脆跳出人物身份的限制,使本来藏匿于叙述者身后的隐形作者直接从后台走到前台,取代人物,发抒一些人物自己都没有意识或者根本就不能生发的认识和情感,小说的叙事由之高度主观化,生发出一种浓郁的诗化或者抒情化味道。
无意识或人物不知觉的认识和情感的表达,可以冯二成子遭遇赵家姑娘笑声之前疯狂敲打梆子的那一段为其代表:
这时候,正是人们睡得正熟的时候,而冯二成子就像更焕发了起来。他的梆子就更响了,他拼命地打,他用了全身的力量,使得梆子响得爆豆似的。不但如此,那磨坊唱了起来,他大声疾呼的。好像他是照着民间所流传的,他是招了鬼了。他有意要把远近的邻居都惊动起来,他竟乱打起来,他不把梆子打断了,他不甘心停止似的。
在这段文字里,叙事所示之于读者的,表面上只有人物的行动,但是透过表面的行动,通过还原人物行动描述所伴随的心理活动,读者亦可以发现在人物貌似疯狂或着了魔的行动背后所藏匿的人物在自我意识复醒之前的种种亢奋、压抑、苦闷的心理内涵,且顺此心理展开阅读,其后人物与赵姑娘的遭遇、对自己母亲的回忆、送别赵老太太等事件便都像是一个人一生命运的诗化表达,满储了诗歌写作才具有的那种浓郁的抒情味道。
而作者从后台走到前台取代人物的表述,可以冯二成子送走赵老太太之后回家的那几段心理活动描述为代表:“他想:人活着为什么要分别?既然永远分别,当初又何必认识!人与人之间当初又是谁给造了这个机会?既然造了这个机会,又是谁把这个机会给取消了?”“他越走他的脚越沉重,他的心越空虚……他看了一看,他不能明白,这都是在做什么;他不明白,这都是为着什么。他想:你们那些手拿着的,脚踏着的,到了终归,你们是什么也没有的。你们没有了母亲,你们的父亲早早死了,你们该娶的时候,娶不到你们所想的;你们到老的时候,看不到你们的子女成人,你们就先累死了”,“你们是什么也不知道,你们只知道为你们的老婆孩子当一辈子牛马,你们都白活了,你们自己还不知道。你们要吃吃不到嘴,要穿穿不上身,你们为了什么活着,活得那么起劲!”故事讲述之中突然出现的这些感慨、议论,诚如一些研究者所讲:“这里所出现的这些意象、心理、思绪,都是新的,是小说的前半部所没有的,敏感的读者不难注意到,小说叙述中所发生的变化:如果说小说前半部的叙述、描写,以至分析,都带有较大的客观性,是在讲单一的‘磨倌的故事’;现在,隐含作者已经由隐至显,把越来越强烈的主观思绪和心理注入人物,‘他’的故事,已不再纯是冯二成子的故事,也同时暗含着‘我’的故事……现在,萧红正是把她在战争中的生命体验注入她的人物的身上”[4]。
自我真实生存经验的介入所形成的小说写作的自传色彩并及散文化、抒情化特征,在严格恪守小说叙事和虚构功能的读者看来,自然使得萧红《后花园》(其实也包括她大多数的小说)的写作因之而有了许多明显的“损伤”,但是,若不拘泥于理论的纯粹,忠实于文本实际阅读时的审美感受,萧红小说写作如此这般的色彩和特征,也许正如杨义先生所言:“如果说,萧红小说在生活广度和思想深度上是其他作家已经到达、或可能到达的,那么她那种才华横溢、不拘俗套、其清如水、其味如诗的小说风格,则是别人无法重复、无法替代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小说的生命力主要在此,她对文坛的贡献在很重要的程度上也在此,她依凭一枝生花妙笔,使小说趋于散文化、抒情诗化和绘画化”[5]。
扩大一点讲,萧红在《后花园》等小说写作中通过叙事视角的设置和个性化运用所显示出来的小说叙事之中的这种散文化、抒情化审美特征,事实上也暗合了20世纪40年代初期,随着战争的日常化、生活化,中国小说界对于戏剧化小说模式的质疑所引发的新叙事或小说新写法的探索思潮。
不着意于典型人物的塑造和高度集中的故事情节的编织,而希望“用旧说部的笔法写一本散文体的小说”,这原是当时一位很有成绩的小说家芦焚在他的《〈马兰〉成书后录》一文中表明的看法。其后,周作人、废名等人起于对人为性太强的戏剧化小说的不满,期望小说的写作者们能够有意识地吸收中国古典诗词或笔记小品的写法,“将以前所写的小说都给还原,即是不装假,事实都回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用无情节、无波澜、无结构的平凡人生,成就完全“散文化的小说”[6]或“随笔风的小说”[7]。响应这种号召,立足于战争年代变动生活中不变的“常”或永恒,逆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小说写作的时代主流,沈从文也强调,自己希望打破“必如此如彼,才叫作小说,叫作散文,叫作诗歌”的定型格式,能够写出一种“糅小说故事游记而为一”的“新的型式”,用“写故事方法,带点‘保存原料’意味”[8]。
他们的意见事实上所体现的是在特定的时代语境和认识思考之下,起自于对当时文坛愈来愈单调的戏剧化小说写作主流模式的不满,一些有自己独立个性且执著于文学审美本性的理论家和作家对于中国小说所产生的新的思考和探索。受此思潮影响,在20世纪40年代,读者可以看到,废名、沈从文、汪曾祺等小说家也便先后写出了一些与主流写作非常不一样的“散文化”、“诗化”或者“抒情化”的小说,给现代中国小说的写作提供了一些非常不一样的探索文本。
很明显,萧红《后花园》类的小说写作即属于这样的探索之作,诗的意象,散文的结构和写实技法,不同视角所带来的不同讲述,使她表面看起来粗糙、随意、稍显零散的直觉式写作,在高度理性和程式化的戏剧化写作之外,却有如原生态歌唱一样,既和传统的小说写作不同,也和当时以西方近现代小说为摹本的新文学写作不同,给读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本真、率性、自由的新鲜感觉。(www.chuimin.cn)
有缺点但却不能不喜欢,这也许就是大多数读者对《后花园》类写作的感觉。不过,有一点需要给以特别的说明,和前述作家相比较,萧红小说写作之中的这种不成熟但却充满魅力的探索追求往往是缺少明晰理论自觉的,她的作为,即如胡风在将她和萧军比较时对萧军所谈的那样:“你是以用功和刻苦,达到艺术的高度,而她可是凭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9]是出自本性、自然形成或曰是从其天性中长出来的。这种认知其实也符合萧红自己对于小说写作的理解,她曾经就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可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作品。”[10]
自觉的理论追求所致的散文化小说写作和因其性情喜好而来的散文化小说写作,修为的方式不同,但殊途而同归,对于作家而言,重要的是文本,所以只要他或她写出了令人信服的作品,那么“条条大路通罗马”,他们的探索,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也便事实上都应该为人所尊重。
[1]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0页。
[2] 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86页。
[3] 谭桂林:《论萧红创作的童年母题》,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第4期。
[4] 钱理群:《对话与漫游——四十年代小说研读》,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75页。
[5]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62—563页。
[6] 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第8章),见钱理群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73页。
[7] 周作人:《明治文学之追忆》,见钱理群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62页。
[8] 沈从文:《新废邮存底》,见钱理群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57页。
[9] 胡风:《悼萧红》,见王述编《中国现代作家选集·萧红》,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
[10] 聂绀弩:《萧红选集·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3页。
有关从现代到当代:新文学的历史场域和命名的文章
以此为据,分析萧红的小说《后花园》,可以发现无论是观察的视角还是叙事的视角,事实上都由两类人物分别予以承担:一类是孩子,由此也便相应形成了叙事过程中的儿童视角;另一类是大人,由此也便相应有了叙事过程中的成人视角的存在。......
2023-11-30
也就是说,从自然的天气现象到人类的审美现象,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化?这就是说,审美距离是审美特性得以呈现的前提条件。但是,我们必须客观地承认如下事实:用词的形式描绘日常生活中的雾霾天气,这无疑表达了人们对于雾霾的某种程度的“审美关切”——词中的雾霾不再是一种日常天气现象,而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一种“审美对象”。简言之,采用诗词的形式来记录、描绘雾霾天气,无疑是我国新兴的一种审美现象。......
2023-11-17
运用插画辅助低年级美术教学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一年级美术课程教学中,结合新课改学习领域的划分,通过学习“瓢虫的花衣裳”,让学生学会描画瓢虫的外貌,感受物体的外形特征,然后大胆画出自己的想法,体验造型活动带来的美感。“瓢虫的花衣裳”教学案例教材版本:河北省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教学对象:二班授课时间:40分钟一、教学目标1.了解瓢虫形状、颜色、习性特征,从中认识有益的昆虫。......
2023-10-31
题目要求从学过的小说中选择一篇,改变原来的叙事视角,换成另一个人物的口吻来讲述这个故事。习作例文《故乡》改写我是闰土。我开始变得颓废,每天醉酒,昏天暗地。于是,我给哥哥写了第二封信。他十分慷慨地给了我十个铜子作为小费。(程静蕾)教师评语小作者试着从于勒的角度来改写原文,努力改变人们一般意义上对于勒的那种败家、无能、苟活的简单平面的印象。(郑文礼)《故乡》改写迅哥儿回乡前几日,老太太就通知了闰土。......
2023-07-05
贪狼兼属水、木之原因是:其属木而根为水。贪狼入命,遇火星同宫或三方拱照,合此格。铃星与贪狼同守命垣为佳,三合次之。此外,若贪狼于寅宫入命,加会擎羊、天刑则为“风流彩杖格”的变格,主其人有牢狱之灾。贪狼入命者,必须身命二宫同参。贪狼入命者,其人毛发浓黑,在辰宫入命者必身材高大。贪狼入命,遇吉则富贵,遇凶则虚浮。贪狼入命,不加煞者,其人学历多为大学程度。贪狼在辰、戌、丑、未为入庙,为财库。......
2023-10-29
在家庭的进餐环节,成人可采取有效的沟通策略去激发婴幼儿的进餐兴趣。若从小就养成挑食、偏食的饮食习惯,或遇到爱吃的就无节制地吃,都会妨碍婴幼儿获取必需的营养元素,破坏身体营养素的平衡,应重视不同食物之间的搭配,如粗细粮搭配、深色与浅色蔬菜搭配、鱼禽肉类的搭配等。当婴幼儿仅仅对某种单一的食物有所抵触时,家长可用具有同类营养素的食物进行替代,但若存在严重的挑食、偏食现象,如不吃蔬菜,则必须予以及时纠正。......
2023-07-04
但是,孟浩然的山水诗就像诗话的环境美学,通过独特的环境意象叙事,淡化了理论思辨与感性审美的冲突,兼容了思辨逻辑与审美逻辑。看来,山水诗虽然都注重环境意象叙事,但其精神宗旨并不完全相同。有鉴于此,孟浩然山水诗的环境审美意识及其环境意象系统体现了兼容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特点。这些诗作构成了针对现实人居环境的审美叙事体系,直观地呈现了日常山水田园场景,或山峦,......
2023-08-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