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裁上看这些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民歌或童谣体的诗,像《牧童宝笛》;另一类则基本上是一些政治叙事抒情诗,像《进军号》等。前一类诗歌主要取材于民间传说,如《牧童宝笛》,它所讲述的故事有点像人们熟悉的《神笔马良》。......
2023-11-30
在和磨坊意象进行对比之时,后花园意象更多意义上是一个自然意象,它的意蕴往往即是通过它特别是其中的花的生命特征而显现的,但是,作为一篇小说作品,后花园意象无论本身具有怎样的独立性,因为小说作品实际上对于人物命运更为倾心的关注,所以其在本质上自然也便成为一种作者塑造人物形象、书写人物命运的道具或手段。
将后花园和小说主人公冯二成子联系起来,在冯二成子生命的展开和书写之中另行打量后花园的存在,后花园的意象由此就有了第二层的存在意蕴。
首先,对立于冯二成子封闭、灰暗、重复、缺乏生机的人生,后花园意象所体现的是一种反向的野性、开放、明亮、生动的生命方式。
冯二成子所置身的磨坊是“冷清清的黑洞洞的”,但紧邻的后花园却是“热热闹闹的”;“磨坊里的磨倌是寂寞的”,“他终天没有朋友来访他,他也不去访别人,他记忆中的那些生活也模糊下去了,新的一样也没有。他三十多岁了,尚未结过婚,可是他的头发白了许多,牙齿脱落了好几个,看起来像是个青年的老头。阴天小雨,他不晓得;春夏秋冬,在他都一样。和他同院的住些什么人,他不去留心;他的邻居和他住得很久了,他没有记得;住的是什么人,他没有记得”。“他什么都忘了,他什么都记不得了因为他觉得没有一件事情是新鲜的”,但后花园的“这些花从来不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可是却越开越红,越开越旺盛,把园子耀得闪眼,把六月夸奖得和水滚着那么热”。“胭粉豆、金荷叶、马蛇菜都开得像火一样。其中尤其是马蛇菜,红得鲜明晃眼,红得它自己随时要破裂流下红色汁液来。”因此“从磨坊看这园子,这园子更不知鲜明了多少倍,简直是金属的了,简直像在火里边烧着那么热烈”。
——完全不同的色彩、状态和给人的印象,后花园的热闹、鲜明、饱满以致蓬蓬勃勃的生命形态,其所对应的便是冯二成子生活空间并及精神世界的沉寂、灰暗和干瘪,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作者愈是显示其对后花园的喜爱、赞叹和肯定,也便愈是表露出她对冯二成子人生的不满、不屑和否定。而磨坊的窗子紧闭着,但黄瓜的须蔓却爬上了窗棂,窗棂上却挂满了滴滴嘟嘟的各种黄瓜的景象描写,因此就像是一种富有意味的象征,其中有嘲讽、有否定,但更含着一种人生对另一种人生的急切深沉的呼唤和期待。(www.chuimin.cn)
“从磨坊看园子”,因为这样的象征,所以作者刻意设置的这种瞭望,也就成了作者对于人物的希望,成了现实对于理想、美好人生的形象期待。而依据这样的思路去解读,黄瓜的须蔓爬上窗棂和冯二成子在露水之夜将手伸出窗外的描写,也便不能不成为一种隐秘的心灵的呼唤与回应,主人公生命意识的觉醒,譬如他突然有了不安,他开始用力打梆子,他大声疾呼,他在第二天发现那边住着人,他甚至走出磨坊,在院子里看见赵姑娘,他竟然慢慢有了回忆和偷偷的爱情之类,自然也就成了人物内心被后花园所呼唤和启蒙而后逐渐苏醒的生动展示。
其次,出离对比框架,在主人公和后花园意象关系的另一层面,亦即人物和后花园意象的一致或一体一面,后花园意象亦像是冯二成子人生的一种暗喻,暗示或象征着他生命本真的属性。
“这都是些草本植物,没有什么高贵的。到冬天就都埋在大雪里边,它们就都死去了”,或者“人们并不把它当做花看待,要折就折,要断就断,要连根拔也都随便”,这些片段是写花,但何尝又不是写人,花的生命的低贱并及由此导致的不被人所看待,这样的状况何尝又不是冯二成子生命状况的一种隐射啊?“它自己的种子,今年落在地上没有人拾它,明年它就出来了;明年落了子,又没有人去采它,它就又自己出来了”,或者“铲地的人一遇到它,总是把它拔了,可是越拔得快,那第一班开过的花子落下,落在地上,不久它就生出新的来。所以铲也铲不尽,拔也拔不尽,简直成了一种讨厌的东西了。还有那些被倭瓜缠住了的,若想拔它,把倭瓜也拔掉了,所以只得让它横躺竖卧的在地上,也不能不开花”,这样的描写,其中有赞许,花园中的花就像现实中的冯二成子,生了,就自然的长着,一次一次的打击——母亲的死、赵姑娘的出嫁、赵老太太的搬走、寡妇老王以及他们共同孩子的死,甚至,“后花园的园主也老死了,后花园也拍卖了”,但是它们都不能阻止冯二成子继续打他的筛箩,摇它的风车;但更多悲叹,冯二成子的生命即是那后花园中的花,随意地生,随意地死,生生死死都是没有人理会的:“这花园从园主一直到来游园的人,没有一个是爱护这花的。这些花从来不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而且更要命的是,“它自己的种子,今年落在地上没有人拾它,明年它就出来了;明年落了子,又没有人去采它,它就又自己出来了”,单调、不被关注且永不觉醒的生命,但是它们却年年岁岁地无意义重复着,茫然,轮回,就像是主人公冯二成子年年岁岁重复着的日子。花是花,花非花,花即人,在对后花园与作品人物多重相似关系的表现之中,读者有理由相信,在作者萧红的眼中,后花园不仅是一个自然意象,而且更是一个主题意象,其中蕴涵了作者对于她笔下人物的同情和理解。
有关从现代到当代:新文学的历史场域和命名的文章
从体裁上看这些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民歌或童谣体的诗,像《牧童宝笛》;另一类则基本上是一些政治叙事抒情诗,像《进军号》等。前一类诗歌主要取材于民间传说,如《牧童宝笛》,它所讲述的故事有点像人们熟悉的《神笔马良》。......
2023-11-30
《三行》1993年4月由甘肃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内中收录了诗人创作的308首“三行诗”。《三行》如其书名所示,内中所收的作品都是一些非常短小的三句一体的诗。但是就我个人的看法,我觉得受制于既有的诗歌理念和想象力的局限,李云鹏先生的《三行》在艺术的表现上是比较平庸的。这一点其实在《忧郁的波斯菊》中已有较为突出的表现,《三行》的写作对此不仅没有收敛,而且反过来有点变本加厉。......
2023-11-30
不过,缘起于生命体验中的这种牺牲意识,更多感性和个体化的特点,而于这样的基础之上,鲁迅更为有意义的工作,还在于他往往能够将这种感性、个人化的牺牲意识,置放于他有关启蒙者和启蒙对象的理性思考中,将其不断深化和扩展,在对于启蒙者和启蒙对象的表现中,揭示出更富理性和深度的认知内涵。......
2023-11-30
而且在“撞香案”事件之后,很快又发生了“捐门槛”的行为。其次,联系“撞香案”和“捐门槛”两件前后相续的事件,分析人物在不同的民俗事项参与中的具体行为,我们可以明白,祥林嫂无论是通过“撞香案”显现出的对于再嫁的不满,还是通过“捐门槛”显现出的对于命运的调适,其中都不存在现代意识中因为对于“婚姻自主”或“妇女解放”的接受而致的对于自己平等做人权利的主动要求。......
2023-11-30
小说以一个名叫小陶的小保姆为主要的描述对象,着重表现雇主和保姆之间所发生的种种冲突和矛盾。她选择了从一个女孩对于海鲜的特殊嗜好入手而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但是,进一步阅读,读者可以发现,对于“海鲜生活”的向往,不仅是保姆小陶真实的嗜好或口舌之欲,而且更是她对于自己希望和别人一般的做人权利的一种诉求。......
2023-11-30
祥林嫂的反抗是为了不被再嫁,爱姑的反抗是因为想避免被离婚,相比较于她们在婚姻生活中的蒙昧、被动,《伤逝》中子君的反抗无疑要更为大胆和彻底。这种大胆和彻底,典型的表现即在于她和涓生的未婚同居。中国女子的婚姻,前已说过,是必须先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后再如爱姑所言施行“三茶六礼”,正式迎娶,始才算得上是合法合理。......
2023-11-30
另一方面,在从生活事件转化为小说内容的过程中,读者自是可以明白,小说故事本质上是不同于生活本事的,是对生活本事的增删或者改变,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在通过自己的小说对这些生活本事进行表现之时,鲁迅便自然不仅仅是以一个生活的回忆者的身份和读者交流,而是更为经常地作为一个思想启蒙者站在启蒙的立场上对读者言说。......
2023-11-30
明月,荷花,青山,大海,永久的自然、母亲、孩子的话题,以及恒定不变的爱的主题,其软性美好的一面,本身已经很女性化了,再加上温柔、亲切、婉转、抒情的叙述语调,冰心的散文在整体上便不能不蕴着一种浓浓的女性味了。爱的圣经,王尧的话主要涉指《寄小读者》的内容,但事实上,它还可以被投射到语态,正像王尧自己所言,这爱的圣经同时也是一部用温柔亲切的女性声音写作而成的20世纪中国散文中的经典美文。......
2023-11-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