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毛泽东在陕北的红色卫队

毛泽东在陕北的红色卫队

【摘要】:阎长林(左一)和毛泽东、江青在一起“你的儿子去哪了?”两人站在院子里说话时,毛泽东就在西墙边看文件。一次,毛泽东、周恩来都在办公,薛老汉又进去拿菜。彭德怀已按照毛泽东的计划,将主力转移到了青化砭以北的蟠龙西北地区,集结隐蔽,等待战机。第135旅一成孤军,就被毛泽东盯上,立即决定“吃”掉它。

4.“毛泽东还在陕北!”

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在青阳岔住了8天,4月12日又将昆仑纵队改称为三支队,随后,率领支队转移到青阳岔南40多里远的安塞县王家湾。

王家湾坐落在一个小山沟里,西山坡下住着十几户人家,只在斜坡上有几排窑洞。村子很小,三支队住进村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和陆定一等人不得不挤在薛老汉腾出来的一孔窑洞里。

这孔窑洞有两间半,又黑又破,里面还有个大土炕,摆满了酸菜缸,站在院子里都是难以忍受的熏人酸气。毛泽东和江青住里间,放上一张办公用的破木桌,就再没空隙。周恩来和陆定一、胡乔木(后来的)睡在迎门一方土炕上,这是大家开会的地方。右边半间,是个小土炕,归任弼时办公兼睡觉(后来其女和刘少奇之子刘允斌也住在此)。

阎长林见众人这么挤,还有江青,觉得很不方便,听毛泽东说要在此住一段时间,于是就寻思着找个宽一点的住处。在和房东薛老汉交谈时,他有意地探问:“你们其他窑洞住了哪些人?”

薛老汉60多岁了,是刘志丹领导陕北闹革命时的老赤卫队员,身体硬朗,人也很精明,立即明白了阎长林的意图,爽快地说:“我家还有个大窑洞,住了婆姨、娃娃,你们如果不够住,我还可以再让出一个窑。”

阎长林(左一)和毛泽东、江青在一起

“你的儿子去哪了?”阎长林问。

“嗨,三个儿子都支援前线,抬担架去了。”老汉回答。

“你们十几口人,三个媳妇,婆姨娃娃,”阎长林想了想说,“要是住一个窑,也不方便呀!”

“没关系。”薛老汉说,“我在外喂牲口。儿子如果回来,和谁家后生挤一下都行!”

老汉能挪出一孔窑洞,这边住宿难的问题就解决了。阎长林于是计划:毛泽东和江青单独住一个窑,住老窑,周恩来、陆定一和胡乔木分开住,到新窑去。然后,他高兴地去找江青商量。谁知江青当即就不同意说:“你是一片好心,可就没想想,老乡家那么多人住一个窑,时间一长,一闹意见,就不好了。”

“人家妯娌齐心,关系很好!”阎长林说。

“就算妯娌们不闹意见,主席也不会同意老乡再腾房!”江青说,“你来时间也不短了,还不知道主席的脾气?”

两人站在院子里说话时,毛泽东就在西墙边看文件。阎长林边说边不时地用眼睛看毛泽东,意思是要江青去和他说说,试一试。江青看出了他的心思,耐心地说:“现在大家住一个窑洞,可能有些影响,谁不会说什么。在困难条件下,照顾主席过多了,反而不好。我看大家住在一起很好,不要麻烦老乡了。”

阎长林无话可说,腾房之事也就打住了。

这样,毛泽东等人天天住在这个酸气熏人的套窑里,吃饭、办公、休息都在此,过上了“大集体生活”。

因为是套窑,两间半窑洞里外连着,只有一个出入的门。一日早晨,轮着阎长林值班站岗。突然,他发现一个黑乎乎的脑袋从窗子伸了出来,大吃一惊,立即手摸住了枪。随即,任弼时的身子从窗子里爬出来,“嘘——”对阎长林示意,然后,轻手轻脚走了。接着,住门边的周恩来起来了,也是蹑手蹑脚,轻轻关上门,去晨练了。随即,毛泽东出来,咳嗽了几下,又进去了。

为什么大家都这样?尤其是任弼时有门不走反而爬窗?

原来他们都为别人着想,生怕自己的动作打搅在里面的其他人。

任弼时、周恩来等人互相避免打扰,薛老汉一家却不懂得这些。他家的咸菜、粮食都放在这间套窑里,不但每天进进出出地拿粮拿菜,时常还在里面捣鼓着酸菜。在别的地方,从安全考虑,警卫排一般是不准外人进毛泽东等人住的窑洞。在这里完全做不到。薛老汉一家不管毛泽东等人是否在办公、开会,都进去拿东西,翻弄酸菜,弄得满屋子都是难闻的酸味。开始,他们进去时,警卫员就跟着进一个人,表面上帮着拿东西,实际上是监视他们。一次,毛泽东、周恩来都在办公,薛老汉又进去拿菜。哨兵忍不住对他说:“你拿一次吃几天不好吗,不要每天进去嘛!”

薛老汉笑着说:“好后生,多些是好呀,可外边也没地方放啊!”

哨兵脱口而出:“你真麻烦!”

孰料这句话被毛泽东听到了,立即放下手中的笔,从里边走出来,站在门口,严肃地对哨兵说:“不要这样说,人家的东西,人家还不能随便拿吗?”说着,向薛老汉招手:“来吧,来吧,你啥时候想拿,就进来拿。我们住在这里,给你添麻烦了。”

陆定一立即递给薛老汉一支烟。老汉接住烟,却没有抽,进到里边拿一碗酸菜,就出来了。

等他走了,周恩来叫来阎长林,说:“你们工作灵活些。我们都在这里办公,老乡进来拿东西,你们就不要跟进来。他们不可能偷我们什么东西。”

以后,房东进去时,警卫员不再跟进去。而薛老汉照旧来拿东西,东西多了,毛泽东还帮着他搬出来。

就在薛老汉家这孔酸气熏人的破窑洞里,毛泽东亲自部署、指挥了羊马河战斗和蟠龙战斗。

在青化砭战斗打响后,胡宗南猛然发现西北野战军主力不在西边,而在东边,急忙调转头,采取“密集平推”的战术,向东进犯。彭德怀已按照毛泽东的计划,将主力转移到了青化砭以北的蟠龙西北地区,集结隐蔽,等待战机。为了诱敌,又派出小股部队,在地方部队配合下,进行“牵牛”,节节诱惑着胡宗南的主力在山区“游行”。胡军走延长,过延川,越清涧,转了十多天,绕了一个大圈,走了好几百里,来到瓦窑堡,结果被拖得疲惫不堪,断粮缺草,都没发现“共军主力”,决战成空,口粮全无,只好留下一个全副美械旅——整编第135旅守备瓦窑堡,其余的部队南下回蟠龙进行补给。

第135旅一成孤军,就被毛泽东盯上,立即决定“吃”掉它。但他还是采取老办法,准备把它诱出来打。于是,彭德怀将主力埋伏在瓦窑堡以南的羊马河地区,再派出了一支“牵牛队”。胡宗南主力一直找不到解放军主力,突然又发现了他们的踪迹,立即催动大军追击,结果亦步亦趋地被诱去瓦窑堡西南,4月14日,瓦窑堡守敌整编第135旅主动南下,前去配合主力作战,结果,走到羊马河时,全旅4700多人掉入毛泽东、彭德怀用主力设置的包围圈,全旅被全歼,代理旅长麦宗禹也被活捉,那些亮锃锃的美械装备全部“上缴”了解放军。

羊马河战斗一结束,毛泽东下令彭德怀率主力马上由瓦窑堡西南跳到西北地区和瓦窑堡通往清涧的大道以南地区,隐蔽待敌,准备伺机再战。同时,又派一个旅假扮成主力,边打边退。胡宗南次次扑空,以为这次真抓住了“共军主力”,紧撵不放,9个旅一起坐着大汽车,急急追到绥德

谁知西北野战军主力突然急速南下,5月1日,以四倍于敌的优势兵力,向胡宗南大军的重要战略补给站——蟠龙发起猛攻。黄昏时分,王家湾东南方向传来了隆隆的炮声,毛泽东披着那件补了又补的灰棉袄,走出了窑洞,问警卫排的哨兵:“是炮响吗?”

哨兵回答说:“是炮响!已经响一会儿了。”

“胡宗南又该倒霉了,看他怎么办。”毛泽东露出兴奋的神色,返身走回窑洞。

毛泽东的话让在院子里的战士们立即兴奋起来了,议论纷纷,互相询问:“哪儿响炮啊?”有的说是延安,有的说是绥德,还有的说是瓦窑堡,而到底是哪,谁也说不清楚。

这时,叶子龙拿着电报,飞快地跑进了毛泽东的窑洞。一会儿,里边传出周恩来的声音:“好!占了制高点,就有把握啦!”(www.chuimin.cn)

毛泽东说:“把它赶出工事,接下来就好了!”

接着,是愉快爽朗的笑声。

这笑声也感染了警卫排的战士。大家都有一个信念,仗只要打响了,胜利就十拿九稳。

这一次大炮连续响了两天两夜。第三日,终于传来了胜利的消息:野战军主力攻克了蟠龙,全歼守敌整编第167旅6700多人,敌旅长李昆岗被活捉不说,战士们还用步枪打下了一架敌机。此战不仅捣毁了胡宗南的敌后方补给基地,还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弹药、物资、军衣、白面堆积如山。

此刻胡宗南的主力还在绥德拼命“追击西北野战军主力”呢!接到后方的告急电报,急忙回师救援,但赶回蟠龙时,不仅整编第167旅已被全歼,粮草全无,而且彭德怀率领的真正主力已不知去向。

至此,毛泽东指挥解放军转战陕北,仅40多天的时间,青化砭、羊马河和蟠龙三战三捷,歼敌1.5万多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给胡宗南以沉重打击,连他的补给基地也给端了。西北战场的敌我形势完全改观了。

为庆祝在西北战场上的胜利,5月14日,撤往安塞休整七八天了的彭德怀在安塞县真武洞广场举行万人祝捷大会。周恩来代表党中央赶去祝捷。在大会上,他大声宣布:“毛主席和党中央一直留在陕北。”

此时,国民党特务制造关于毛泽东去向的假消息满天飞,有的说延安要打大仗,毛泽东早就躲到河北的大山里去了;有的说延安一丢,他就男扮女装去了太行山;有的说毛泽东在晋西北挖了一个大地洞,藏到里面去了,终日不见天日……等等不一而足。孰不知“毛主席还在陕北!”这个消息给西北战场的军民带来莫大的鼓舞。大家兴奋地欢呼着,跳跃着,把帽子丢上了半空。许多人喊着说:“毛主席在陕北亲自指挥我们作战,全面胜利肯定不久就要到来!”

大会结束后,周恩来带着胜利的喜悦,回到王家湾的薛老汉家。随他去的警卫员扛了一马屁股的战利品。其中,还有一台缴获的收音机。

次日下午,毛泽东和周恩来在窑洞外面的凉棚下坐着收听广播。收音机里一位女广播员正在播送新华社关于蟠龙大捷和真武洞祝捷大会的消息和评论。毛泽东听着广播,兴奋地说:“这个女同志,真厉害,骂起敌人来,词严声厉,怒气满腔;讲到我们的胜利,热情奔放,豪情满怀。真是爱憎分明,广播得真好。要多培养几个这样的广播员。”

正说着,薛老汉走过来了。毛泽东立即招呼他坐下。薛老汉从没见过收音机,见方方的匣子竟发出动听的声音,惊奇得不得了,急步走过去,半弯着腰,双手扶住膝盖,左看右看,好半晌才奇怪地问:“这是啥东西,里头有人?”

战士们哄声大笑。毛泽东说:“你们不要笑,谁知道这个原理的话,就给老人家讲一讲!”

战士们收住了笑容。他们虽过见过收音机,却讲不出“匣子能发音”的道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好意思了。毛泽东递给薛老汉一支烟,请他坐下,然后像聊天似的讲起了收音机是怎么回事。

“哎呀!这里面真有大学问啊!”听完后,薛老汉惊叹地说。

接着,他又说道:“今天我也开了眼,长了见识!要是你们不住这儿,我一辈子也见不着这物件,就是路上拾了回来,兴许叫我砸了当柴火烧了哩!”

这一席话把战士们逗得哄笑起来。

毛泽东也笑了,说:“你以后拾到这个东西,可别砸了烧火了。”

“不能烧不能烧!我留着还要听咱们毛主席说话呢!”接着,薛老汉又神秘地小声告诉毛泽东,“你知道吗?毛主席还在咱陕北哩!”

毛泽东、周恩来都微笑不语,战士们想笑,却不敢笑出声。薛老汉只知道跟前和他说话的是一位首长,哪知他就是“毛主席”呢!

说起来也有意思。以后,每天薛老汉还是照旧到毛泽东等人住的窑洞里跑两趟,不是拿酸菜,就是取粮食,要不就是捣弄他那酸菜缸,顺口还和毛泽东说上几句话;而每次见到警卫战士,他都要说:“你们知道吗?主席还在陕北哩!胡匪军呆不长的!”

他不仅对战士们说,在村子里逢人也说,并且还告诉大家说:“我听收音匣子里广播的。”“毛主席还在陕北”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村,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给大家很大的鼓舞。

此时贺清华因为胃病犯得厉害,正住在老乡家养病。一次,房东好奇地跑过来问他:“你是哪里来的?”

为了保密,贺清华只是回答说:“是从北边来的。”

他见贺清华的着装像个干部,对他格外关心,照顾十分周到。谁知过了一段时间,一日,房东又凑近贺清华的耳边,悄悄地问道:“你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贺清华听那意思,立即明白他对自己原来的回答不太相信,为了保密还是坚持说:“从北边来的呀!”

房东摇了摇头,一会儿更凑近他的耳边,小声地说:“我告诉你一件事,可要保密啊,咱们革命的老根本就在这个沟沿上住下了……这话可不敢跟别人说啊!”

在陕北,一些老乡就是用“革命的老根本”称呼毛泽东。贺清华听了,先是吃了一惊,立刻装作不相信的样子反问他一句:“你怎么知道的?”

他说:“有人看见啦!真的!”

贺清华说:“那可要绝对保密,不敢乱说。”

谁知房东却不放心地嘱咐他一句:“你也要注意,可不敢见人就讲啊!”

贺清华“会意地”点了点头。

尽管汪东兴、龙飞虎、刘辉山、阎长林等人想了很多保密的办法,但三支队这支部队还是有许多特殊的地方。老乡们说有五多:一是电台多,二是骡马多,三是佩带手枪的多,四是背皮背包的多,五是干部多。行起军来,骡马成队,电台上的天线十分显眼,而背长枪的战士却屈指可数。精明的老乡们一看心里就明白,再加上不少人见过毛泽东,尽管他改了名字,也还能认出。但陕北的群众觉悟很高,都自觉地保守秘密。尽管胡宗南派出不少探子,四处探听毛泽东的下落。因为老百姓守口如瓶,还是探听不到可靠的情报,成了到处乱窜的聋子和瞎子。

当一些老乡认出毛泽东后,薛老汉偏偏是个“灯下黑”,始终不知道住在自己家的“大干部”就是毛泽东。直到毛泽东等人离开王家湾后,他才知道日日相处的“李德胜”就是毛主席,又高兴,又激动,笑得合不拢嘴。后来,胡宗南的部队占领了王家湾。薛老汉被敌兵抓住了,逼问他:“毛泽东到哪里去了?”老人家任凭敌兵严刑拷打,对毛泽东的行动只字不漏,死活只回答一句话:“毛泽东还在陕北!”气得敌兵一点办法也没有。

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