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毛泽东的红色卫队救吴吉清

毛泽东的红色卫队救吴吉清

【摘要】:由于重伤寒是传染病,容易感染别人,吴吉清当即被安排住进了医院隔离间。这次病魔缠上吴吉清后就不走了。一听吴吉清在太平间,谢老更急了。院长并不知道已经把吴吉清抬进了太平间,立刻叫人当着谢老的面把吴吉清从太平间抬了出来。

7.特务把吴吉清送进太平间,毛泽东第二次救了他的命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1937年1月4日,毛泽东带着警卫班离开保安,经过四天的长途行军,到达了延安。

随后,中央领导机关也由保安迁到了延安。

延安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坐落在凤凰山、宝塔山、清凉山的环抱之中,延河自北而下,流经全城,至宝塔山脚下转流向东,穿过延长县,汇入黄河。延安是陕北的交通要道。许多公路在此交汇相通,南通西安,北联塞北,由于地处陕北的中心地带,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要地。在西安事变前,延安是东北军的防区,事变发生后,南京政府兵临潼关张学良急调西线的东北军增援东线,于是将延安交给了红军。

毛泽东住在凤凰山村的李家窑洞。这是平地箍起来的石窑洞,一排四孔,坐北朝南,东起一、二、三孔是相通的,右边是毛泽东的办公室和卧室,左边是他的书报室,中间的一孔用木墙隔成两间,外间是会客室,里间小一些,有一仅能睡下两人的小炕,贺清华和另一个警卫员邵清元住在里边。第四孔窑洞住的警卫班。外边还有一间小平房,住着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罗瑞卿。

谁知一到延安,小黄马却病死了。它从井冈山开始就跟随毛泽东,长征这么艰苦都没死,这次却死了。毛泽东得讯后,交代马夫王天相说:“小黄马对革命有功。它死了,你们不要剥它的皮,也不要吃它的肉,要完整地把它掩埋好。”

王天相对警卫班说:“毛主席对小黄马有感情。”

按毛泽东说的,他们把它埋在了延安北关附近的延河边。

毛泽东对自己骑过的马有感情,对人更有感情。春节过后没多久,从管理科调到中央机关合作社当主任的吴吉清突然患病,并且病势一发不可收,越来越重。起初,吴吉清还以为是不服延安的水土,认为不要紧,挺住坚持工作。可毛泽东好几次见他红涨着脸,走路也不太稳,就催促他:“到医院去看看。”

吴吉清满不在乎地说:“不要紧,过两天就会好的。一到医院事情就多了,没病也会憋出病来。现在工作忙,离不开,等两天再说吧。”

谁知“等”到第五天下午,他竟发高烧到39.5℃,浑身的毛孔像被蜡打住了一般憋得难受,一躺下,身子就再也爬不起来。毛泽东见他病倒了,又是疼爱又是责备地说:“强汉抗不过病,你不信医生还成?”随即,叫来钟福昌给他看病,打针吃药。

第二天,吴吉清的病仍不见好转,钟福昌见病势严重,立即向毛泽东汇报说:“吴吉清可能得了伤寒,要赶快住医院。”

毛泽东听说吴吉清得了伤寒,立即让钟福昌陪着,并叫来警卫班战士丁兆祥和钟永和,让三人立即把吴吉清抬去水沟坪红军野战医院。

到了医院,钟福昌给吴吉清挂了急诊号。医生确诊后,说:“吴吉清从得重感冒转变成了重伤寒。”

由于重伤寒是传染病,容易感染别人,吴吉清当即被安排住进了医院隔离间。

第二天,毛泽东和谢觉哉一同来看望吴吉清。吴吉清见他们百忙中挤出时间来看自己,十分感动,可又生怕传染他们,几乎是哀求地说:“你们不要再来看我!”并避开呼吸,不和他们面对面说话。

可他越是这样,毛泽东和谢老坐的时间越长,又是鼓励他如何同病魔作斗争,又是交代护士、医生要勤加看护。这使得吴吉清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这次病魔缠上吴吉清后就不走了。他在医院住了七八天,不但不见减轻,反而更加重了,体温从39.5℃升到40℃,还出了头,浑身烧得像火炉子一样,嘴唇干裂,舌头像火燎过,一昏过去,往往就是好几个钟头,且昏迷的次数越来越多,时间逐次延长。

“难道就这样完了吗?”吴吉清一次醒过来后问自己,没有答案,想坐起来,还没等翻过身来,就头晕目眩,又不省人事了。

第十天下午,谢老和往日一样,又来看吴吉清。谁知他走进病房一看,立刻脸色非常严肃地走了出来。

咋啦?

原来躺在病床上的已不是吴吉清,而是另一个新患者。谢老又惊又急,一直找到那个负责给吴吉清治疗的医生,着急地问道:“我们的吴吉清呢?”

“死啦。”这个医生漫不经心地回答。

“死啦?”谢老更加着急地问道,“那么,人呢?”

“在太平间里放着呢。”

一听吴吉清在太平间,谢老更急了。抬进太平间的,都是死人呀!可谢老就不相信吴吉清会死,追问说:“我昨天来看他时,他还清醒了一会儿,怎么今天就死了呢?”

这医生解释说:“昨天自你走后,他就再没醒过来。”

谢老一听,觉得有问题,生气地质问他:“既然人死了,你怎么不告诉我们一声?”

医生半天没答上话来。

谢老见他不吱声,更加怀疑了,继续追着问:“你说吴吉清死了,那你就给我们把人抬出来。我们也好收殓他呀!”

见谢老还想亲眼看看吴吉清到底死了没有,医生慌了,连忙说:“那可使不得,他是传染病,不能抬出来。”

谢老一听,觉得漏洞百出,于是断定吴吉清还没有死,并且发现这个医生说这些话时没一点同情之心,便又问他:“你是在哪里参加革命的?”(www.chuimin.cn)

“救济寺。”

救济寺,那是红军长征走出草地后渡过包座河以前路过的一个地方。在那里,红军曾歼灭胡宗南一个师,俘虏了敌人两个团。这个医生应该就是从胡宗南部俘虏过来的。谢老于是丢开这个医生去找吴吉清。

刚一离开病房不远,他就看见长征过来的红军女战士张秀英在晒床单,立即走过去问:“张秀英,吴吉清在哪儿?太平间在哪儿?”

张秀英一看谢老问话,赶忙回答:“吴吉清在病房呀。”接着又补充说,“太平间在病房后面。”

谢老说:“吴吉清已被抬进太平间了!”

张秀英听后吃了一惊,急忙三步并作两步,带着谢老来到太平间,只见吴吉清被放在土炕的谷草上。谢老忙走到吴吉清跟前,拿起他的胳膊摸着脉,一下,两下,……脉虽很微弱,但还在跳动着。谢老立即走了出来,找到医院院长,把这个情况告诉他。院长并不知道已经把吴吉清抬进了太平间,立刻叫人当着谢老的面把吴吉清从太平间抬了出来。

谢老批评主治吴吉清的医生说:“病人还有脉,出着气,你就把他抬进太平间去等死,你这个医生的革命人道主义哪里去了?”

医生慌了神,结结巴巴地说:“医院缺少两种药。没这两种药,他就没救啦。我也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的。”

“缺药,你也该说话呀!”谢老生气地接着又问,“是什么药?”

“强心剂和氯霉素。”医生涨红了脸说。

谢老不再理会他,转身对医院院长说:“请王斌医生组织人,马上抢救吴吉清。”随后,给毛泽东打电话去了。

毛泽东听到这个情况,很着急,也很生气,在电话里对谢老说:“应该告诉他们,不管是马夫,还是伙夫,凡是经过长征的,都是党和红军的财富。一定要医院想尽一切办法抢救吴吉清,哪怕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都要把他抢救过来,并且治好。”

毛泽东还交代说:“需要的药,我马上叫钟福昌去找,一会儿就送到。”

放下电话后,他也急匆匆地赶去医院。

毛泽东一到,钟福昌拿着那两种药也赶到了。

就这样,在毛泽东和谢老的关怀下,经过王斌医生和其他人员的奋力抢救,吴吉清度过了生命垂危的休克关。当他醒过来,看见毛泽东和谢老静静地坐在自己身边时,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事后,保卫部门对把吴吉清送进太平间的医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他是混进革命队伍里的军统特务。谢老生气地说:“立即把他关起来,毙了。”

在医生们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吴吉清一天天好起来,饭量也逐日增加了。出院后,他对人说:“我能够从太平间里出来,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是主席和谢老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毛泽东对老警卫员很关心,对新警卫员也是如此。在办公之余,他常到警卫班的住处坐一坐,问寒问暖。一天夜晚,贺清华值班时,觉得头晕头痛,浑身无力,说:“小邵替我一会儿,我想躺一下!”

他一躺下,就不知不觉睡着了。谁知过了没多久,邵长和叫醒贺清华说:“我的头也又晕又痛。”

毛泽东还在办公,听见他们说话,走了过来,问道:“你们怎么啦?不舒服吗?”

两人立即向毛泽东讲了情况。毛泽东低头看看地上的炭火盆,抬头看看门窗,立即说:“你们大概是中了炭毒了,赶快把门窗都打开,通通风,透透气。”接着又关切地说:“炭火不能烧得太旺,要小心中炭毒。”

门窗被打开,阵阵冷风吹进来。毛泽东走到炕边,伸手摸摸贺清华盖的被子说:“被子太薄了,冷吧!”

“不冷。”贺清华赶忙回答。

毛泽东走出门去,不大一会儿,亲自抱着一床新棉被走进来,把棉被盖在贺清华身上。

毛泽东的棉被也很单薄。这床新棉被是不久前徐特立从西安捎给他的,还没盖几天呢。贺清华心想,自己盖上,他怎么办,让主席受冻怎么行,立即把被子掀开说:“我不冷,我不盖,我不要。”

毛泽东一面用手按住被子,一面疼爱地说:“别争了,这屋冷,你留着盖吧!”

贺清华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忍住泪水点了点头。

毛泽东走了,贺清华躺在炕上,只觉得身上暖烘烘的,心情很不平静,不时伸出手抚摸着棉被,很久都睡不着。

后来,毛泽东干脆把这床新被子送给贺清华了,自己还是盖着原来的那床单被。这床新被子伴随贺清华多年,甚至结婚用。新中国成立后实在不能盖了,贺清华才把他送到延安革命纪念馆。